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下出现的人才能力 “极化”与“模糊”并存现象,3C教学生态链培养模式试图解除专业束缚、打破学科壁垒、疏通文化障碍,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要求,最大化公约三个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建立课程三级知识点划分机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解决学生能力复合与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通过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建立与三个专业的学分互换机制和末位淘汰机制,在确保被淘汰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保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26-02
自《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实施以来,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系列国字号战略在河南落地生根,开放发展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自贸区建设经验表明,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和2017年河南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相关数据显示:懂外语、熟悉跨境贸易、有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需求量较大;加快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原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国际商务人才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贸易知识、通晓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三大类,各范式下学生能力侧重点不尽相同,语言学范式表现为“大语言+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以语言能力提升为主;经济学范式表现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管理学范式表现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着重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三种范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人才能力“极化”与“模糊”现象并存。由于各范式依托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配置、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较难。而每一下范式下,都要求学生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培育该范式下的基础能力后,直接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导致学生出现“一能极化、复合模糊”的能力结构,难以满足国际商务实践的能力要求。
针对目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实践要求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从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双师双导”教师队伍建设,以赛促学、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学业评价标准体系,“产业研用”教育平台建设、“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深度融合等具体培养路径。
纵观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实践、学业评价、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角度提出了优化措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大范式下存在的人才能力“极化”与“模糊”并存的现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实现学生能力“复合”,本文提出3C教学生态链模式,试图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二、基于3C教学生态链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3C教学生态链的基本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打破学科壁垒(Cross-subject),以管理学、经济学与文学三大学科融合发展为重点,探索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克服单一学科为主带来的能力极化问题,推动学科间方法交叉、理论互鉴、知识交融。其二是解除专业束缚(Cross-specialty),以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的相互借鉴为基础,解决传统范式下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和惯例,精通国际贸易实操,具备国际商务决策管理能力,并能够熟练利用一门外语进行国际商务交流。其三是疏通文化障碍(Cross-civilization),以东西方商业文化冲突与交融为突破,将文化学习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能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学生选拔机制
学生选拔分为招录和选拔两个阶段。在招录阶段,面向全校学生,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专业进行招录,首先对报名学生进行导入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3C”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然后讲授三个专业的导论课程,在积极引导、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招录。在選拔阶段,选拔标准兼顾数学能力、英语水平考核和面试考核,面试考核由专业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代表等共同组成面试委员会,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总成绩综合学生的数学能力、英语水平和面试成绩。每年招生人数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师资队伍状况进行确定。
(三)课程设置
按照国际商务人才能力结构要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国际商务精英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嵌入式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主要对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三个专业的通识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专业基础课设置要求,最大化约化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保学生同时具备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嵌入式方向课程模块依据三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目前三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设置能满足三个专业毕业要求的方向类课程,为学生中途分流提供保障。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校内外专业见习、实习、认证培训、仿真模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素质拓展模块包括两部分内容,由学生结合自身毕业去向任选一部分,其一是助推学生深造板块,结合各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情况,设置理论深化课程;其二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板块,结合每年学生素质要求市场调研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提升课程。
(四)教学模式
每门课程按照理解和掌握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三类,一级知识点为难以理解和掌握,二级知识点为较难理解和掌握,三级知识点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个部分,课堂学习讲授重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级知识点和部分二级知识点;网络学习学生登录大数据学习平台观看微课、微视频,并在平台上完成课程试题库测试。保证学生在完成学分的前提下,灵活设置课时,鼓励教师开展第二课堂、尔雅课程等灵活的课程形式。激励教师开展英文授课,贯彻“用英语去学习”的理念,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促进语言技能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互动模块下,按照课程具体要求和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学生在该模块下进行交流互动并进行学习情况反馈。互动次数和反馈质量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学生考核
学生考核分为课程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两部分。课程考核主要包括试卷考试、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出勤率三部分。其中,试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一级、二级(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平时学习成绩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观看微课、微视频情况和课程试题库成绩,课堂出勤率是对学生平时课堂出勤情况的考察。综合素质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进步幅度等表现都将体现在最终成绩中。引进末位淘汰机制,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结束后,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对最后3%~5%的学生进行末位淘汰,通过课程学分置换,被淘汰的学生可以在三个专业之中任选其一继续完成本科学习,以确保实验班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达成。
三、结语
由于国际商务人才能力要求的复合性以及本科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最大化公约相关专业课程,成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最大难题,3C教学生态链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专业课程间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淘汰机制和学分置换机制,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实施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软件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志维.舟山自由贸易港背景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2):34-40.
[2]宏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4.
[3]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9.
[4]陈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426.
[5]李焱.崔嘉明,黄庆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69-170.
[6]李琪,温雪.国际商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53-55.
[7]邬金.国际商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辽宁自贸区就业需求的思考[J].电大理工,2018(9):39-41.
[8]顾颖.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3):86-88.
[9]罗建兵.开放崛起战略下湖南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8(20):13-16.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26-02
自《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实施以来,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系列国字号战略在河南落地生根,开放发展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自贸区建设经验表明,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和2017年河南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相关数据显示:懂外语、熟悉跨境贸易、有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需求量较大;加快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原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国际商务人才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贸易知识、通晓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三大类,各范式下学生能力侧重点不尽相同,语言学范式表现为“大语言+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以语言能力提升为主;经济学范式表现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重点关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管理学范式表现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着重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三种范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人才能力“极化”与“模糊”现象并存。由于各范式依托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配置、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统一较难。而每一下范式下,都要求学生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培育该范式下的基础能力后,直接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导致学生出现“一能极化、复合模糊”的能力结构,难以满足国际商务实践的能力要求。
针对目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实践要求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从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双师双导”教师队伍建设,以赛促学、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学业评价标准体系,“产业研用”教育平台建设、“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深度融合等具体培养路径。
纵观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实践、学业评价、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角度提出了优化措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大范式下存在的人才能力“极化”与“模糊”并存的现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实现学生能力“复合”,本文提出3C教学生态链模式,试图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二、基于3C教学生态链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3C教学生态链的基本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打破学科壁垒(Cross-subject),以管理学、经济学与文学三大学科融合发展为重点,探索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克服单一学科为主带来的能力极化问题,推动学科间方法交叉、理论互鉴、知识交融。其二是解除专业束缚(Cross-specialty),以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的相互借鉴为基础,解决传统范式下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和惯例,精通国际贸易实操,具备国际商务决策管理能力,并能够熟练利用一门外语进行国际商务交流。其三是疏通文化障碍(Cross-civilization),以东西方商业文化冲突与交融为突破,将文化学习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能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学生选拔机制
学生选拔分为招录和选拔两个阶段。在招录阶段,面向全校学生,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专业进行招录,首先对报名学生进行导入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3C”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意义;然后讲授三个专业的导论课程,在积极引导、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招录。在選拔阶段,选拔标准兼顾数学能力、英语水平考核和面试考核,面试考核由专业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代表等共同组成面试委员会,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总成绩综合学生的数学能力、英语水平和面试成绩。每年招生人数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照师资队伍状况进行确定。
(三)课程设置
按照国际商务人才能力结构要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国际商务精英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嵌入式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主要对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三个专业的通识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专业基础课设置要求,最大化约化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确保学生同时具备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嵌入式方向课程模块依据三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目前三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设置能满足三个专业毕业要求的方向类课程,为学生中途分流提供保障。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校内外专业见习、实习、认证培训、仿真模拟、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素质拓展模块包括两部分内容,由学生结合自身毕业去向任选一部分,其一是助推学生深造板块,结合各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情况,设置理论深化课程;其二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板块,结合每年学生素质要求市场调研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提升课程。
(四)教学模式
每门课程按照理解和掌握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三类,一级知识点为难以理解和掌握,二级知识点为较难理解和掌握,三级知识点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学习分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个部分,课堂学习讲授重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级知识点和部分二级知识点;网络学习学生登录大数据学习平台观看微课、微视频,并在平台上完成课程试题库测试。保证学生在完成学分的前提下,灵活设置课时,鼓励教师开展第二课堂、尔雅课程等灵活的课程形式。激励教师开展英文授课,贯彻“用英语去学习”的理念,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促进语言技能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互动模块下,按照课程具体要求和学生日常学习情况,与学生在该模块下进行交流互动并进行学习情况反馈。互动次数和反馈质量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学生考核
学生考核分为课程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两部分。课程考核主要包括试卷考试、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出勤率三部分。其中,试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一级、二级(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平时学习成绩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观看微课、微视频情况和课程试题库成绩,课堂出勤率是对学生平时课堂出勤情况的考察。综合素质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进步幅度等表现都将体现在最终成绩中。引进末位淘汰机制,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结束后,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对最后3%~5%的学生进行末位淘汰,通过课程学分置换,被淘汰的学生可以在三个专业之中任选其一继续完成本科学习,以确保实验班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达成。
三、结语
由于国际商务人才能力要求的复合性以及本科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最大化公约相关专业课程,成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最大难题,3C教学生态链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专业课程间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淘汰机制和学分置换机制,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实施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软件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志维.舟山自由贸易港背景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2):34-40.
[2]宏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4.
[3]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9.
[4]陈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426.
[5]李焱.崔嘉明,黄庆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69-170.
[6]李琪,温雪.国际商务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53-55.
[7]邬金.国际商务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辽宁自贸区就业需求的思考[J].电大理工,2018(9):39-41.
[8]顾颖.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3):86-88.
[9]罗建兵.开放崛起战略下湖南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8(20):13-1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