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开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最终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就开始进入产业加速升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正处于这种发展转型的新起点。因此,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但是这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给我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南京的实际,就是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总体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南京要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也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和互动。
(二)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举措
现代服务业具有强烈的辐射特征,是建设中心城市、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是体现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支撑。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一个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加强,城市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南京在区域经济中的位置也出现了悄然变化,在长三角中心城市中,一些发展领域的差距逐渐显露。要缩小这种差距,首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要以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为突破口。特别是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市在南京都市圈、苏北、安徽等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些区域腹地辽阔,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我们必须从服务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中心地位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对外交流与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南京对都市圈城市、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放大南京自身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
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发展服务业有着坚实的基础。一是城市规模优势。南京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总人口将在未来5年达到1000万人。游客多、学校多、机构多,决定了南京的服务消费群体数量和质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必然孕育和产生巨大的服务消费需求。二是产业集聚优势。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电子、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等大型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三是区位交通优势。南京区位条件优越,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是全国八大通讯枢纽之一,有南京港、禄口机场、亚洲最大的火车南站,以及四通八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缩短了南京与都市圈兄弟城市乃至更广大腹地的时空距离,服务需求的空间也更大。四是人文资源优势。南京是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古都,又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实力为南京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一)“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成绩
——服务业总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4.8%,高出全市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05年的46.3%提高到50.7%。经过几年来的高速增长,全市服务业比重已经稳定达到50%以上,实现了“三二一”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变,全市经济正在向服务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迈进。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104.02亿元,增长16.8%,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5%。软件、服务外包、旅游会展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所占比重整体达到85%。
——服务业载体建设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功能质量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南京承接、集聚和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集聚区29家,其中省级集聚区17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接近20%。2010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上缴税收同比分别增长46.5%、27.7%;累计入区企业数达到5573家;累计就业人员数达到16.8万人。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10年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29.6亿元,有力支撑了全市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服务业企业发展不断加快。2010年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南京居有一半,前10强中占据9席。全国十大连锁企业中,南京有2家名列其中。同时,南京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争创名牌、质量奖,全市已经拥有市级以上服务业名牌企业81家,获得市级以上质量奖的企业35家。
——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精心组织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服务业品牌企业,有力促进了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万达广场、菲律宾首都银行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南京。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不到35%提高到45.5%。
——服务业经济社会贡献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6.43亿元,同比增长23.9%,“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7%,总量实现翻番,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达到50.4%;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465.6亿元,同比增长24.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40%提高到44.5%;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最大的产业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31.6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达到50.6%。同时,南京的服务业不仅服务江苏全省、服务“南京都市圈”,也是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整合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和面向国际的窗口。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市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强化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是加快促进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这些产业集中,同时,加大向国家和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争取力度,着力解决一批项目在土地指标、平台建设资金等方面问题。经过努力,金融业5年平均增速达到23.2%以上,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务服务业平均增速也达到15%左右,对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促进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初期,我市就排出了服务业亿元以上重点储备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3730.9亿元,作为5年期间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的重点。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我市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每年按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进行分类推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106.9亿元(不含基础设施),占5年期间服务业投资总额的36%。
三是以集聚区为抓手,提高载体建设水平。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快促进集聚区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17家,集聚区经营收入、投资、就业人数争取年度增长达到30%以上。促进形成集聚区发展的梯次格局,除了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外,我市还注重培育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并引导建设中的相关产业载体按集聚区的模式发展建设。目前我市已有12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4家左右载体正在按集聚区模式进行培育。
四是以培育企业为抓手,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引导相关区县、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优化使用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促进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方面,苏宁、苏果、五星、金鹰、中央等企业,信息服务和科技研发方面,焦点科技、联创、润和、擎天等企业加快成长,带动行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是以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民生的水平。以连锁化、品牌化为基本方向,加快完善和提升社区商贸业发展水平,为市民打造舒适、规范的便民商贸环境。依托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加快引导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保健服务、文体娱乐、洗染维修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六是以都市圈产业合作为抓手,提升服务业区域合作水平。以物流、会展、旅游等合作基础较好的产业为重点,一体化开展产品策划、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目前,公交卡、游园卡已在都市圈主要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结合金洽会等我市重要的招商会展,都市圈城市的会展合作关系得到了逐步加强和完善。当前,科技、商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方面的合作正逐步加强。
(三)存在问题
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有待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且集聚度不高,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其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
二是中心城市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功能还有待提高。对比区域共同发展的需求,体现中心城市功能、具有外向辐射能力的服务行业发展缓慢,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较弱,在都市圈城市中的首位优势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服务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有待逐步解决。南京城区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85%以上,而郊县服务业占比不到35%,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全市服务业总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是发展服务业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服务业产业开放度还不够高,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服务业发展的活力没有充分释放。
三、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选择
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软件服务、会展、商务服务等门类,消费性服务业则包含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行业。根据南京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优势,必须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同时抓住消费性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现代物流业。以建成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促进空港、海港、陆港三港联动,形成以南京港、空港、铁路港、公路场站为枢纽,以物流基地为节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运输配送体系。
金融业。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构建区域内投融资中心、金融运营管理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使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南京区域战略地位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加速提升,为我市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以建设世界软件名城和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务外包基地为目标,吸引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和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到南京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软件产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做优做强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经纪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类咨询服务业,形成各类齐全、与国际接轨、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以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巩固发展创意设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门类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地位,持续发展动漫游戏、会展广告、信息服务、艺术品生产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大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和核心竞争力。
会展业。以建设一流会展强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南京会展年”活动,努力实现主要会展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30%,把南京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会展名城,努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旅游业。发挥山水城林、人文古都、现代都市等多层面的品牌效应,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夯实基础,增强实力,推进南京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构建辐射华东、影响全国、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旅游中心。
现代商贸流通业。建立统一开放、法制健全、竞争有序、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新格局,使商贸流通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强化城市功能、便利人民生活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把南京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区域市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物流中心。
四、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去年年底,我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将抓住这一机遇,坚持“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的功能定位,大胆探索、统筹兼顾,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改革开放上求突破,在发展模式上促创新,通过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并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我市中心城市地位。争取经过5年试点期,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以上,建成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效支撑。像抓工业一样抓好服务业,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对发展服务业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改进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分类考核办法,确保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际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强化服务业评估体系的研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服务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
(二)创新机制,加大扶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破除妨碍发展的制度障碍,创新发展方式和路径,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功能,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效率,避免无序竞争。提高政府组织策划水平,强化大型活动的运作能力,努力“造节造会”,提升南京的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不合理限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梳理滞后或缺位的服务业政策,不断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提高政策措施的导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引导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精心组织,强化招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项目保障
大项目是扩大有效投入、带动和支撑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相关境内外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业务,鼓励服务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嫁接,促进服务业与国际接轨;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服务贸易,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服务企业改组改造步伐,提高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高效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对列入省级和市级重点的服务业项目,实施进度目标责任制,在供地、信贷等要素上千方百计予以支持,全力以赴推进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拉动作用。
(四)打造平台,集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保障
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具有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集成的特点,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按功能定位引导产业集聚,探索建立各具特色、层级有序的集聚区发展格局,并规范集聚区的管理模式,从认定、管理、考核评估、奖励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推动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以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网络、公共实验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等为重点,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
(五)注重培养,着力引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广开渠道, 延揽国内外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优秀人才,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实施服务业经理人海外培训计划,努力培养一批精通企业经营发展的服务业管理人才,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同时,利用南京高校云集的优势,着力培养信息、科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 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
一、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但是这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给我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我们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南京的实际,就是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的总体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南京要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也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和互动。
(二)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地位的战略举措
现代服务业具有强烈的辐射特征,是建设中心城市、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产业,是体现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支撑。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一个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加强,城市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南京在区域经济中的位置也出现了悄然变化,在长三角中心城市中,一些发展领域的差距逐渐显露。要缩小这种差距,首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就是要以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为突破口。特别是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市在南京都市圈、苏北、安徽等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些区域腹地辽阔,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我们必须从服务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中心地位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对外交流与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南京对都市圈城市、苏中苏北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放大南京自身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
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发展服务业有着坚实的基础。一是城市规模优势。南京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总人口将在未来5年达到1000万人。游客多、学校多、机构多,决定了南京的服务消费群体数量和质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必然孕育和产生巨大的服务消费需求。二是产业集聚优势。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之一,电子、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等大型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对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旺盛。三是区位交通优势。南京区位条件优越,在江苏沿海、沿江、沿线开发战略中处于枢纽位置,是全国八大通讯枢纽之一,有南京港、禄口机场、亚洲最大的火车南站,以及四通八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缩短了南京与都市圈兄弟城市乃至更广大腹地的时空距离,服务需求的空间也更大。四是人文资源优势。南京是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古都,又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实力为南京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一)“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成绩
——服务业总量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4.8%,高出全市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05年的46.3%提高到50.7%。经过几年来的高速增长,全市服务业比重已经稳定达到50%以上,实现了“三二一”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变,全市经济正在向服务主导型的产业结构迈进。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104.02亿元,增长16.8%,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5%。软件、服务外包、旅游会展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商贸流通、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城区服务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所占比重整体达到85%。
——服务业载体建设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功能质量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南京承接、集聚和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集聚区29家,其中省级集聚区17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接近20%。2010年,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上缴税收同比分别增长46.5%、27.7%;累计入区企业数达到5573家;累计就业人员数达到16.8万人。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10年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29.6亿元,有力支撑了全市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服务业企业发展不断加快。2010年江苏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中,南京居有一半,前10强中占据9席。全国十大连锁企业中,南京有2家名列其中。同时,南京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开展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争创名牌、质量奖,全市已经拥有市级以上服务业名牌企业81家,获得市级以上质量奖的企业35家。
——服务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精心组织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服务业品牌企业,有力促进了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万达广场、菲律宾首都银行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南京。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不到35%提高到45.5%。
——服务业经济社会贡献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6.43亿元,同比增长23.9%,“十一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7%,总量实现翻番,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达到50.4%;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465.6亿元,同比增长24.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40%提高到44.5%;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最大的产业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31.6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达到50.6%。同时,南京的服务业不仅服务江苏全省、服务“南京都市圈”,也是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整合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平台和面向国际的窗口。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我市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强化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是加快促进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向这些产业集中,同时,加大向国家和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争取力度,着力解决一批项目在土地指标、平台建设资金等方面问题。经过努力,金融业5年平均增速达到23.2%以上,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业、商务服务业平均增速也达到15%左右,对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促进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初期,我市就排出了服务业亿元以上重点储备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3730.9亿元,作为5年期间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的重点。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我市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项目库进行动态调整,每年按亿元以上和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进行分类推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106.9亿元(不含基础设施),占5年期间服务业投资总额的36%。
三是以集聚区为抓手,提高载体建设水平。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加快促进集聚区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17家,集聚区经营收入、投资、就业人数争取年度增长达到30%以上。促进形成集聚区发展的梯次格局,除了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外,我市还注重培育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并引导建设中的相关产业载体按集聚区的模式发展建设。目前我市已有12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4家左右载体正在按集聚区模式进行培育。
四是以培育企业为抓手,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快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引导相关区县、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优化使用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促进服务业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方面,苏宁、苏果、五星、金鹰、中央等企业,信息服务和科技研发方面,焦点科技、联创、润和、擎天等企业加快成长,带动行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是以社区服务网络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民生的水平。以连锁化、品牌化为基本方向,加快完善和提升社区商贸业发展水平,为市民打造舒适、规范的便民商贸环境。依托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加快引导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保健服务、文体娱乐、洗染维修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六是以都市圈产业合作为抓手,提升服务业区域合作水平。以物流、会展、旅游等合作基础较好的产业为重点,一体化开展产品策划、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目前,公交卡、游园卡已在都市圈主要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结合金洽会等我市重要的招商会展,都市圈城市的会展合作关系得到了逐步加强和完善。当前,科技、商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方面的合作正逐步加强。
(三)存在问题
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还有待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且集聚度不高,缺乏国际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其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
二是中心城市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功能还有待提高。对比区域共同发展的需求,体现中心城市功能、具有外向辐射能力的服务行业发展缓慢,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较弱,在都市圈城市中的首位优势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服务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有待逐步解决。南京城区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85%以上,而郊县服务业占比不到35%,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全市服务业总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是发展服务业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服务业产业开放度还不够高,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偏低,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服务业发展的活力没有充分释放。
三、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选择
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软件服务、会展、商务服务等门类,消费性服务业则包含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行业。根据南京服务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优势,必须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同时抓住消费性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现代物流业。以建成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促进空港、海港、陆港三港联动,形成以南京港、空港、铁路港、公路场站为枢纽,以物流基地为节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运输配送体系。
金融业。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构建区域内投融资中心、金融运营管理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使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南京区域战略地位和中心城市功能的加速提升,为我市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软件及服务外包业。以建设世界软件名城和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服务外包基地为目标,吸引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和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到南京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软件产品品牌,全面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把南京建设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集聚区。
商务服务业。做优做强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经纪等服务业,大力发展各类咨询服务业,形成各类齐全、与国际接轨、满足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以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巩固发展创意设计、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门类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地位,持续发展动漫游戏、会展广告、信息服务、艺术品生产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大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和核心竞争力。
会展业。以建设一流会展强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南京会展年”活动,努力实现主要会展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30%,把南京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会展名城,努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旅游业。发挥山水城林、人文古都、现代都市等多层面的品牌效应,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夯实基础,增强实力,推进南京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构建辐射华东、影响全国、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旅游中心。
现代商贸流通业。建立统一开放、法制健全、竞争有序、业态多样、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商贸流通新格局,使商贸流通业成为繁荣城市经济、强化城市功能、便利人民生活的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把南京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区域市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物流中心。
四、南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措施
去年年底,我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将抓住这一机遇,坚持“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的功能定位,大胆探索、统筹兼顾,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改革开放上求突破,在发展模式上促创新,通过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并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我市中心城市地位。争取经过5年试点期,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以上,建成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效支撑。像抓工业一样抓好服务业,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对发展服务业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改进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分类考核办法,确保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际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强化服务业评估体系的研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服务业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
(二)创新机制,加大扶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破除妨碍发展的制度障碍,创新发展方式和路径,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充分发挥规划引导作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功能,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效率,避免无序竞争。提高政府组织策划水平,强化大型活动的运作能力,努力“造节造会”,提升南京的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不合理限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梳理滞后或缺位的服务业政策,不断完善已出台的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提高政策措施的导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引导服务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三)精心组织,强化招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项目保障
大项目是扩大有效投入、带动和支撑服务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结合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相关境内外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业务,鼓励服务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嫁接,促进服务业与国际接轨;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服务贸易,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服务企业改组改造步伐,提高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高效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对列入省级和市级重点的服务业项目,实施进度目标责任制,在供地、信贷等要素上千方百计予以支持,全力以赴推进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拉动作用。
(四)打造平台,集聚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保障
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具有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集成的特点,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按功能定位引导产业集聚,探索建立各具特色、层级有序的集聚区发展格局,并规范集聚区的管理模式,从认定、管理、考核评估、奖励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推动集聚区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以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网络、公共实验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等为重点,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
(五)注重培养,着力引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广开渠道, 延揽国内外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优秀人才,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实施服务业经理人海外培训计划,努力培养一批精通企业经营发展的服务业管理人才,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同时,利用南京高校云集的优势,着力培养信息、科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 增加紧缺专业招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