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明朝中后期,国势逐渐衰微,所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关键词:强盛;开放;转折点;衰落;封闭
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是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所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设想,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知识目标: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
2.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3.说学法
贯彻“生本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特征,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准备情景剧台词并排练。
学生:按小组分工,分别收集郑和及相关资料;积极排练小故事:朝议。
2.说教学过程
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与郑和有关的遗址,如印度尼西亚的港口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等。并设置问题:三宝是谁?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
[设计意图]引趣激疑,进入板块一“郑和下西洋”的新课学习中。
第一板块: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故事会:郑和其人。
活动方式:这一环节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由各小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郑和的事迹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郑和能担当起远航重任的原因:从个人素质看,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英勇无畏的气概,有精忠报国的忠诚;从家庭的影响看,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从宗教信仰上看,他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了解郑和,初步感知航海家郑和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能担大任者,必有过人之才,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热情。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合作能力。
环节二:情景模拟:《朝议郑和下西洋下与不下》。
活动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明成祖、郑和,反对派大臣,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说出郑和下西洋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①物质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③思想条件: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设计意图]第一,增强课堂趣味性,突破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一难点;第二,让学生从郑和与反对派的辩论中,进一步感受到这位伟大航海家,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开放促发展的远见卓识;第三,树立为古代造船及航海事业先进而骄傲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培养学生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口才。
环节三:情景再现。視频播放记录片片段《郑和下西洋》,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明确远航的意义这一重点,突破本课所涉及的诸多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一步,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步,在观看完毕后,我出示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次数、到达的地区等基本知识。接着提问:郑和远航为什么叫下西洋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地域概念图”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结合教材94页的古今地名对照,搞清西洋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在地图上重走西洋路。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洋的古今概念有了大致的理解,也让学生从空间概念上,感受郑和壮举的伟大。突破本课最后一个难点。 第三步,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学生仔细观察2~4张邮票,猜想他们所到地区,描述当时的场景。提问:(1)从邮票中可以看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呢?你还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吗?(2)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最终能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展示了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加强了明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广阔的海外贸易,创收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掌握这一最重要的重点。
第二板块:明朝的被动外交
(1)戚继光抗倭。通过让学生观看展示戚继光画像,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讲述戚家军抗倭故事,感悟戚继光的明志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四个侧面来学习戚继光的优秀品质,强调重点。
(2)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我将用《七子之歌》和澳门回归,引出澳门被葡萄牙攫取的史实,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澳门失而复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样的道理,明朝后期的外交政策由主动转为被动,其根本原因,也是明朝后期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国势衰微而致。
四、说板书
我将用以下板书
设计理念:总结全课,突出明朝外交关系特点,即交往与冲突,反映出国势的变化。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生本”教学理念为指导,用“先教后学”模式架构本课。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都尽力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力图通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思考,自我分析。教师则依据学情,主要发挥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让师生共享在情景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乐趣。
作者简介:姚献丽,女,1972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三中教师,以课堂教学和试题研究为研究方向。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Foreign Releases
Yao xianli
Abstract:Th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Zheng He was active diplomac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was gradually declining,so Qi Jiguang Anti Japanese and Portuguese grab the right of abode in Macao is passive diplomacy. This course is the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o the turning point,closed by the open link,status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strong;open;turning point;decline; closed
編辑 谢尾合
关键词:强盛;开放;转折点;衰落;封闭
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这是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明初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所以,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设想,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知识目标: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历史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
2.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3.说学法
贯彻“生本学习”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特征,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准备情景剧台词并排练。
学生:按小组分工,分别收集郑和及相关资料;积极排练小故事:朝议。
2.说教学过程
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与郑和有关的遗址,如印度尼西亚的港口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等。并设置问题:三宝是谁?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
[设计意图]引趣激疑,进入板块一“郑和下西洋”的新课学习中。
第一板块: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故事会:郑和其人。
活动方式:这一环节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由各小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郑和的事迹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郑和能担当起远航重任的原因:从个人素质看,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英勇无畏的气概,有精忠报国的忠诚;从家庭的影响看,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从宗教信仰上看,他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了解郑和,初步感知航海家郑和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能担大任者,必有过人之才,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热情。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合作能力。
环节二:情景模拟:《朝议郑和下西洋下与不下》。
活动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明成祖、郑和,反对派大臣,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说出郑和下西洋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①物质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③思想条件: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设计意图]第一,增强课堂趣味性,突破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一难点;第二,让学生从郑和与反对派的辩论中,进一步感受到这位伟大航海家,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开放促发展的远见卓识;第三,树立为古代造船及航海事业先进而骄傲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培养学生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口才。
环节三:情景再现。視频播放记录片片段《郑和下西洋》,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明确远航的意义这一重点,突破本课所涉及的诸多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一步,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步,在观看完毕后,我出示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规模、次数、到达的地区等基本知识。接着提问:郑和远航为什么叫下西洋呢?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地域概念图”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请学生结合教材94页的古今地名对照,搞清西洋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在地图上重走西洋路。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洋的古今概念有了大致的理解,也让学生从空间概念上,感受郑和壮举的伟大。突破本课最后一个难点。 第三步,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请学生仔细观察2~4张邮票,猜想他们所到地区,描述当时的场景。提问:(1)从邮票中可以看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呢?你还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吗?(2)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最终能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为:展示了明朝前期强盛的国力;加强了明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广阔的海外贸易,创收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让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掌握这一最重要的重点。
第二板块:明朝的被动外交
(1)戚继光抗倭。通过让学生观看展示戚继光画像,阅读戚继光的生平事迹,讲述戚家军抗倭故事,感悟戚继光的明志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四个侧面来学习戚继光的优秀品质,强调重点。
(2)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我将用《七子之歌》和澳门回归,引出澳门被葡萄牙攫取的史实,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澳门失而复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同样的道理,明朝后期的外交政策由主动转为被动,其根本原因,也是明朝后期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国势衰微而致。
四、说板书
我将用以下板书
设计理念:总结全课,突出明朝外交关系特点,即交往与冲突,反映出国势的变化。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生本”教学理念为指导,用“先教后学”模式架构本课。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都尽力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多媒体,力图通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思考,自我分析。教师则依据学情,主要发挥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让师生共享在情景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乐趣。
作者简介:姚献丽,女,1972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三中教师,以课堂教学和试题研究为研究方向。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Foreign Releases
Yao xianli
Abstract:Th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Zheng He was active diplomac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it was gradually declining,so Qi Jiguang Anti Japanese and Portuguese grab the right of abode in Macao is passive diplomacy. This course is the feudal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o the turning point,closed by the open link,status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strong;open;turning point;decline; closed
編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