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德育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初中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独特方面,以其以语言为本,以文学立人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关键作用,突显了其以渗透为主的教学特点和原则。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精神 渗透策略
掌握正确的德育渗透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且有利于利用语文教学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笔者长期承担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深有体会,以下是自身总结的个人心得。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细读文字,领悟语言魅力。文字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文章信息、思想和情感,作者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心理、精神、道德等积淀在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细读文本,揣摩文本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真正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针对教材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一句,向学生提问:“这里在描写芦苇生长时用了动词‘钻’,思考作者应用这一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钻”字,不仅描写了芦苇生长时的状态,而且体现努力向上的含义,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个词暗含着中国人们在面对侵略时顽强拼搏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头子”这一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方法,使语言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理解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怎样以顽强的意志与狠毒的敌人浴血搏杀;在对英雄的崇尚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把握人物,注重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与道德理想;把握人物形象,既可以感受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批判反面人物的是非观念,同时也可以实现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对话,通过人物形象来发现作者的独特面,接受深刻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重视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鼓励学生借此树立榜样。
例如,通过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可以让学生走近父亲朱鸿均,理解朴素而伟大的父爱情怀:在分析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个细节描写的时候,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而是设计了“师生同台竞技表演”,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表演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老师则像一位飞天大侠,从道具课桌上“一飞而过”,瞬间把几个橘子递到儿子手里。然后老师提问:“老师和学生哪个表演的更好?为什么?”争论了几分钟,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学生表演得好,因为把父亲年老体衰、饱经风霜、步履蹒跚、老境颓唐、爱子心切的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攀、倾、缩”三个动词更是表演得活灵活现;而老师动作潇洒,飞过课桌、抓取橘子的片段宛如电影中的大英雄一样,却没有了文章中的情感底蕴。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表现伟大的父爱情深,心灵受到了触动。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在作文指导中增强道德体验。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立意。初中生处于确立正确人生导向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心智发展的不成熟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不良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对选题立意进行多角度的讨论,确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题目。其次,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将生活与教学合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活给予的价值。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重视作文过程中情感的注入,切忌只重写作技巧,忽视自我表達。
例如,一次以“最美的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大都模仿《春》和《济南的冬天》来写景状物,歌颂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在作文指导课上,笔者引导同学们把目光从山水中移开,看看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瞬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家庭中父母关爱的故事、学校里老师谈心补课场景、十字街头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奉献镜头;老师接着问到:“孩子们,这些瞬间算不算最美的风景呢?”同学们明白了,原来美丽不仅指自然风景,还有人文风景,这样就拓宽了了作文的选材面,也是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生活的美好、和谐,既让他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体验,也受到了情感熏陶。
(二)在作文评价中优化德育效果。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知能力的评论过程。一篇作文能够充分表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作文的评价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德育精神的渗透。同时,学生能够在互评或自评中审视自己,纠正错误认识,提高道德品质。
例如,笔者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会借助评语的形式进行鼓励,如“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等,这不仅能够带给他们信心,而且为提高其写作能力提供了动力。
三.在语文试题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阅读试题传递爱国爱党正能量。韩愈说,文以明道。语文老师更应该注重“文道结合”,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弘扬核心价值观,为每一个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可以让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我们可以在语文试题中,通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语段以及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思想受到教育,情感受到熏陶,灵魂得到净化。
例如初三一次月考议论文阅读分析段,文段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记者写的习主席2018年1月1日新年讲话的启示录,题目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文章说:“在共产党人的时间里,人民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很有教育意义,短小精悍,文体鲜明,是命题的好材料,笔者设计了五个题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采用的论证法和作用、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初心”这句话的含义、补充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事实论据、谈谈你怎样为中国梦做贡献;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一边用议论文理论知识解答试题,一边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爱国爱党之心悄然萌发于胸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精神 渗透策略
掌握正确的德育渗透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且有利于利用语文教学的独特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笔者长期承担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深有体会,以下是自身总结的个人心得。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细读文字,领悟语言魅力。文字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文章信息、思想和情感,作者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心理、精神、道德等积淀在其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细读文本,揣摩文本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真正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针对教材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一句,向学生提问:“这里在描写芦苇生长时用了动词‘钻’,思考作者应用这一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钻”字,不仅描写了芦苇生长时的状态,而且体现努力向上的含义,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个词暗含着中国人们在面对侵略时顽强拼搏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老头子”这一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方法,使语言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理解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怎样以顽强的意志与狠毒的敌人浴血搏杀;在对英雄的崇尚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把握人物,注重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与道德理想;把握人物形象,既可以感受正面人物的人格魅力,批判反面人物的是非观念,同时也可以实现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对话,通过人物形象来发现作者的独特面,接受深刻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重视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鼓励学生借此树立榜样。
例如,通过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可以让学生走近父亲朱鸿均,理解朴素而伟大的父爱情怀:在分析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个细节描写的时候,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而是设计了“师生同台竞技表演”,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表演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老师则像一位飞天大侠,从道具课桌上“一飞而过”,瞬间把几个橘子递到儿子手里。然后老师提问:“老师和学生哪个表演的更好?为什么?”争论了几分钟,同学们得出了结论:学生表演得好,因为把父亲年老体衰、饱经风霜、步履蹒跚、老境颓唐、爱子心切的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攀、倾、缩”三个动词更是表演得活灵活现;而老师动作潇洒,飞过课桌、抓取橘子的片段宛如电影中的大英雄一样,却没有了文章中的情感底蕴。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表现伟大的父爱情深,心灵受到了触动。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在作文指导中增强道德体验。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立意。初中生处于确立正确人生导向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心智发展的不成熟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不良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对选题立意进行多角度的讨论,确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题目。其次,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将生活与教学合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活给予的价值。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鼓励学生重视作文过程中情感的注入,切忌只重写作技巧,忽视自我表達。
例如,一次以“最美的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大都模仿《春》和《济南的冬天》来写景状物,歌颂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在作文指导课上,笔者引导同学们把目光从山水中移开,看看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瞬间;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了家庭中父母关爱的故事、学校里老师谈心补课场景、十字街头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奉献镜头;老师接着问到:“孩子们,这些瞬间算不算最美的风景呢?”同学们明白了,原来美丽不仅指自然风景,还有人文风景,这样就拓宽了了作文的选材面,也是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生活的美好、和谐,既让他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道德体验,也受到了情感熏陶。
(二)在作文评价中优化德育效果。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知能力的评论过程。一篇作文能够充分表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作文的评价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德育精神的渗透。同时,学生能够在互评或自评中审视自己,纠正错误认识,提高道德品质。
例如,笔者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会借助评语的形式进行鼓励,如“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等,这不仅能够带给他们信心,而且为提高其写作能力提供了动力。
三.在语文试题中渗透德育精神
(一)阅读试题传递爱国爱党正能量。韩愈说,文以明道。语文老师更应该注重“文道结合”,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弘扬核心价值观,为每一个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可以让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我们可以在语文试题中,通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语段以及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思想受到教育,情感受到熏陶,灵魂得到净化。
例如初三一次月考议论文阅读分析段,文段选自《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记者写的习主席2018年1月1日新年讲话的启示录,题目是《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文章说:“在共产党人的时间里,人民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很有教育意义,短小精悍,文体鲜明,是命题的好材料,笔者设计了五个题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采用的论证法和作用、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初心”这句话的含义、补充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事实论据、谈谈你怎样为中国梦做贡献;每一个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一边用议论文理论知识解答试题,一边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爱国爱党之心悄然萌发于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