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苦学习一年了,期末考试要是得双百,就给你买新的电脑!”
“知道帮妈妈刷碗了,乖,奖励你20元买零食。”
……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可这样的奖励方式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这是上小学四年级的圆圆自制的一张11月份“奖励工资表”,上面记录了各种名目的奖励金额,算下来有300多元。当她拿着这张纸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着实有些吃惊。还没等妈妈说什么,圆圆又向妈妈讨价还价起来:“妈妈,上次期末考试我得了100分,奖励是100元,这次期末考试我要是还能得100分,能多奖励点吗?”圆圆的妈妈陷入了困惑,以前经常用物质奖励是为了提高圆圆学习和做家务的积极性,可现在赤裸裸的工资表和圆圆的言语让她开始担心起来: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是不是过了头?难道我这样做错了?
声音
用物质或者金钱奖励孩子早已不是个例,如今,很多家庭都会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帮忙做家务。那么,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否合适?
正方 物质奖励会有激励作用
张女士(家长):我周围的很多家长都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如今,很多孩子都有惰性,做什么事都怕苦怕累,于是我采用了物质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学习某种技能。比如:以前孩子总是边吃饭边看电视,自从采用小红花制度后,他开始有了积极性,基本上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了,而其它方面的行为习惯也有所好转。
周先生(家长):用金钱奖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在欧美国家特别明显,孩子都是通过劳动获得金钱的。孩子从小做家务挣钱,然后学会理财,对未来发展很有帮助,这对孩子将来走进残酷的商场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瑞瑞(孩子):有时候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件渴望的东西,但除了向父母要,就没有其它办法了。如果干家务或学习好能得报酬,我就有一些钱可以自由支配了。
反方 物质奖励带来负面影响
张先生(家长):在孩子二年级时,有一次,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就跟我说:“爸爸,班上的同学考得好都有奖励,你给我什么呀?”那次,我给了一次物质奖励,但是后来她只要考好了就向我要奖励,这让我突然觉得家长的做法不正确,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从那时起我就停止了物质奖励。因为平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她也不提什么“考好了送我礼物之类”的话了。
杨女士(初中教师):孩子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惟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徐女士(心理咨询师):什么事情都谈物质、谈钱,会将孩子培养出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孩子做的家务很多是他份内的事情,做的同时也提高了他的自立能力,在金钱吸引下的家务劳动早就变了味儿,即便孩子干得很积极,那也是出于挣钱的目的,功利性太强了。
特邀专家 姜 筠
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专家观点
莫将奖励变成交易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和强化某种行为,使其固定下来,成为行为模式。家长对于孩子的奖励实际上就是为了激励和强化孩子的某种好的行为,并让此种行为成为模式固定下来。
父母在家庭中使用物质奖励的手段尽管有时可能起一些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却是有害的。像孩子考95分以上、打扫房子之类的良好行为应该是生活中正常的事,如果一味用金钱做钓饵,就会使孩子养成为了奖励才去努力学习和做家务的习惯。一旦没有得到金钱的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能就会“走样”,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当孩子经常被家长以物质奖赏的形式认可时,他的意识里就会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他人认可自己时或者自己认可别人时,都应该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来表现,没有物质利益或者暂时看不到物质利益的时候,就不会去做。试想,等有一天,父母给不起了,孩子会不会说“没有奖励,我就不学习”?等孩子上班了,会不会对领导说“不加工资,我就辞职”?等孩子有了恋人,就会认为:给予对方的物质或者金钱越多,才是越爱对方的表现,同时也会要求对方以物质的形式来回报自己。所以,父母应该明白,常常给孩子物质奖励的结果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功利。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用金钱来收买孩子,更不能事先和孩子订立有关物质奖励的“契约”。
一味的物质奖励必然会让孩子产生“物质为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
精神为主物质为辅
物质奖励只是奖励的手段之一,不是全部。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和满足感,而不是金钱的获得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做事能力,也能够培养孩子较高的情商。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要始终摆正主次位置,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步淡化物质奖励,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行为本身上。
同时,如何采用金钱物质奖励也有讲究,要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该以精神奖励、表扬称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强调物质奖励所带来的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物质本身刺激的价值。若想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激励其上进比奖钱奖物更有意义。
物质奖励 不能滥用 一般来说,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对孩子能起到积极的鼓舞作用,能更加强化孩子的良好品行。如果滥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将孩子引向歧途。
奖励须是孩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或是平常就应该做的事情,不该再给予奖励。
奖码不宜过重。仅仅是起鼓励作用就好,不要超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平时不要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时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会让孩子觉得根本不需要辛苦去争取也会获得,物质奖励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
奖励之时 明确告知
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孩子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孩子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孩子会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这样,父母的奖励就没有达到目的。
重视激励性语言的具体指向性,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得到好评是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本身,即“我表现好、有进步,是在证明我的努力和实力,是值得自豪的”;同时也可弱化孩子一直以来形成的表现好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的意识。
奖励多样 意义至上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奖励方式。让奖励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而与花钱多少无关,才能产生久远的作用。
比如:奖励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总之,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要多样化,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
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任何奖励都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礼尚往来 关爱为先
我们不提倡物质奖励,但不完全杜绝家庭成员间的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礼物”本身无论贵贱都是对一个人的祝福,人人都需要祝福,也会在祝福中体味到幸福与温暖的感觉,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
因此,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孩子将要远行的时候,当孩子走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送上一份他喜欢的礼物。这个礼物是对孩子的祝福,和孩子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荣誉毫无关联。当孩子收到了这单纯的礼物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知道帮妈妈刷碗了,乖,奖励你20元买零食。”
……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可这样的奖励方式却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这是上小学四年级的圆圆自制的一张11月份“奖励工资表”,上面记录了各种名目的奖励金额,算下来有300多元。当她拿着这张纸给妈妈看的时候,妈妈着实有些吃惊。还没等妈妈说什么,圆圆又向妈妈讨价还价起来:“妈妈,上次期末考试我得了100分,奖励是100元,这次期末考试我要是还能得100分,能多奖励点吗?”圆圆的妈妈陷入了困惑,以前经常用物质奖励是为了提高圆圆学习和做家务的积极性,可现在赤裸裸的工资表和圆圆的言语让她开始担心起来: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是不是过了头?难道我这样做错了?
声音
用物质或者金钱奖励孩子早已不是个例,如今,很多家庭都会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帮忙做家务。那么,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否合适?
正方 物质奖励会有激励作用
张女士(家长):我周围的很多家长都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如今,很多孩子都有惰性,做什么事都怕苦怕累,于是我采用了物质奖励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学习某种技能。比如:以前孩子总是边吃饭边看电视,自从采用小红花制度后,他开始有了积极性,基本上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了,而其它方面的行为习惯也有所好转。
周先生(家长):用金钱奖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在欧美国家特别明显,孩子都是通过劳动获得金钱的。孩子从小做家务挣钱,然后学会理财,对未来发展很有帮助,这对孩子将来走进残酷的商场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瑞瑞(孩子):有时候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件渴望的东西,但除了向父母要,就没有其它办法了。如果干家务或学习好能得报酬,我就有一些钱可以自由支配了。
反方 物质奖励带来负面影响
张先生(家长):在孩子二年级时,有一次,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就跟我说:“爸爸,班上的同学考得好都有奖励,你给我什么呀?”那次,我给了一次物质奖励,但是后来她只要考好了就向我要奖励,这让我突然觉得家长的做法不正确,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从那时起我就停止了物质奖励。因为平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所以她也不提什么“考好了送我礼物之类”的话了。
杨女士(初中教师):孩子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惟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徐女士(心理咨询师):什么事情都谈物质、谈钱,会将孩子培养出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孩子做的家务很多是他份内的事情,做的同时也提高了他的自立能力,在金钱吸引下的家务劳动早就变了味儿,即便孩子干得很积极,那也是出于挣钱的目的,功利性太强了。
特邀专家 姜 筠
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专家观点
莫将奖励变成交易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和强化某种行为,使其固定下来,成为行为模式。家长对于孩子的奖励实际上就是为了激励和强化孩子的某种好的行为,并让此种行为成为模式固定下来。
父母在家庭中使用物质奖励的手段尽管有时可能起一些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却是有害的。像孩子考95分以上、打扫房子之类的良好行为应该是生活中正常的事,如果一味用金钱做钓饵,就会使孩子养成为了奖励才去努力学习和做家务的习惯。一旦没有得到金钱的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能就会“走样”,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因为,当孩子经常被家长以物质奖赏的形式认可时,他的意识里就会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他人认可自己时或者自己认可别人时,都应该是用物质奖励的形式来表现,没有物质利益或者暂时看不到物质利益的时候,就不会去做。试想,等有一天,父母给不起了,孩子会不会说“没有奖励,我就不学习”?等孩子上班了,会不会对领导说“不加工资,我就辞职”?等孩子有了恋人,就会认为:给予对方的物质或者金钱越多,才是越爱对方的表现,同时也会要求对方以物质的形式来回报自己。所以,父母应该明白,常常给孩子物质奖励的结果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功利。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用金钱来收买孩子,更不能事先和孩子订立有关物质奖励的“契约”。
一味的物质奖励必然会让孩子产生“物质为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
精神为主物质为辅
物质奖励只是奖励的手段之一,不是全部。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和满足感,而不是金钱的获得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做事能力,也能够培养孩子较高的情商。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要始终摆正主次位置,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步淡化物质奖励,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行为本身上。
同时,如何采用金钱物质奖励也有讲究,要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该以精神奖励、表扬称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强调物质奖励所带来的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物质本身刺激的价值。若想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激励其上进比奖钱奖物更有意义。
物质奖励 不能滥用 一般来说,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对孩子能起到积极的鼓舞作用,能更加强化孩子的良好品行。如果滥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将孩子引向歧途。
奖励须是孩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或是平常就应该做的事情,不该再给予奖励。
奖码不宜过重。仅仅是起鼓励作用就好,不要超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平时不要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平时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会让孩子觉得根本不需要辛苦去争取也会获得,物质奖励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
奖励之时 明确告知
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孩子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孩子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孩子会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这样,父母的奖励就没有达到目的。
重视激励性语言的具体指向性,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得到好评是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行为本身,即“我表现好、有进步,是在证明我的努力和实力,是值得自豪的”;同时也可弱化孩子一直以来形成的表现好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的意识。
奖励多样 意义至上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奖励方式。让奖励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而与花钱多少无关,才能产生久远的作用。
比如:奖励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总之,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要多样化,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
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任何奖励都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礼尚往来 关爱为先
我们不提倡物质奖励,但不完全杜绝家庭成员间的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礼物”本身无论贵贱都是对一个人的祝福,人人都需要祝福,也会在祝福中体味到幸福与温暖的感觉,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
因此,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孩子将要远行的时候,当孩子走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送上一份他喜欢的礼物。这个礼物是对孩子的祝福,和孩子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荣誉毫无关联。当孩子收到了这单纯的礼物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