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84例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采用常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在常规模式基础上,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97-01
脑动脉瘤会不可避免的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一些未知性,无疑会使不良情绪加重,不仅会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会使治疗依从性降低,对康复极为不利[1]。本次研究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4例接受介入的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患者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1.4±1.3)岁;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8±0.5)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1.6±1.2)岁;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9±0.4)个月。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在常规模式基础上,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② 针对性心理行为干预;③ 找有说服力的案例现身说教;④ 科学的放松疗法。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已经完全去除;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减轻,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体积缩小程度超过50%;无效:症状表现基本没有好转,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体积的缩小程度没有达到50%[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 ±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心理状态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13例出现紧张情绪,9例出现焦虑情绪,10例出现抑郁情绪,8例出现恐惧情绪;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3例出现紧张情绪,2例出现焦虑情绪,2例出现抑郁情绪,1例出现恐惧情绪。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介入治疗护理方案后,12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7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有效标准,13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无效标准,该组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有效率为69.0%;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护理后,16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2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有效标准,4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无效标准,该组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有效率为90.5%。两组患者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介入治疗护理前SAS评分为(64.58±3.14)分,护理后SAS评分为(58.72±4.1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SDS评分为(65.34±3.95)分,护理后SDS评分为(56.49±4.02)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前SAS评分为(63.86±3.96)分,护理后SAS评分为(45.27±3.04)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SDS评分为(64.42±4.16)分,护理后SDS评分为(43.07±3.26)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和SDS心理状态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会
中老年人是脑动脉瘤的高发人群,50~54岁为该病的高峰期,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劳累或激动状态下突然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恶心、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可在短时间出现大量出血而最终导致死亡[3]。接受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通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在此时应该保证向其提供正确的、正面的信息,并进行认知矫正,让其对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有所了解,增强安全感及信心。通过日常沟通,把握患者的错误认知,及时给予矫正,重建科学认知体系。对于术后有不良反应或后遗症出现的患者应该给予特殊的关心与支持,制定个性化的宣教方案,指导其适应现实,协调社会角色,使其积极对待人生,提高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黄茳陵,李秋,杨芳琼.人文关怀护理对脑血管造影术病人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C):208-209.
[2] 于淑华.38 例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7(18):995-996.
[3] 严晓霞,朱建英,赵燕,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67-68.
[4] 红梅,邓小荚,方艳雅,等.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前防止再出血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研与研究,2009,5(3):19-21.
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097-01
脑动脉瘤会不可避免的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一些未知性,无疑会使不良情绪加重,不仅会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会使治疗依从性降低,对康复极为不利[1]。本次研究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84例接受介入的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患者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1.4±1.3)岁;患病时间1-16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8±0.5)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1.6±1.2)岁;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9±0.4)个月。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在常规模式基础上,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② 针对性心理行为干预;③ 找有说服力的案例现身说教;④ 科学的放松疗法。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已经完全去除;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减轻,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体积缩小程度超过50%;无效:症状表现基本没有好转,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脑内瘤体体积的缩小程度没有达到50%[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间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 ±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心理状态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13例出现紧张情绪,9例出现焦虑情绪,10例出现抑郁情绪,8例出现恐惧情绪;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期间,3例出现紧张情绪,2例出现焦虑情绪,2例出现抑郁情绪,1例出现恐惧情绪。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介入治疗护理方案后,12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7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有效标准,13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无效标准,该组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有效率为69.0%;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模式护理后,16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2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有效标准,4例脑动脉瘤病情达到无效标准,该组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有效率为90.5%。两组患者脑动脉瘤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介入治疗护理前SAS评分为(64.58±3.14)分,护理后SAS评分为(58.72±4.1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SDS评分为(65.34±3.95)分,护理后SDS评分为(56.49±4.02)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行为干预护理前SAS评分为(63.86±3.96)分,护理后SAS评分为(45.27±3.04)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SDS评分为(64.42±4.16)分,护理后SDS评分为(43.07±3.26)分,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和SDS心理状态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体会
中老年人是脑动脉瘤的高发人群,50~54岁为该病的高峰期,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劳累或激动状态下突然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恶心、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可在短时间出现大量出血而最终导致死亡[3]。接受介入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在治疗期间通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在此时应该保证向其提供正确的、正面的信息,并进行认知矫正,让其对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有所了解,增强安全感及信心。通过日常沟通,把握患者的错误认知,及时给予矫正,重建科学认知体系。对于术后有不良反应或后遗症出现的患者应该给予特殊的关心与支持,制定个性化的宣教方案,指导其适应现实,协调社会角色,使其积极对待人生,提高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黄茳陵,李秋,杨芳琼.人文关怀护理对脑血管造影术病人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1C):208-209.
[2] 于淑华.38 例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7(18):995-996.
[3] 严晓霞,朱建英,赵燕,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6):67-68.
[4] 红梅,邓小荚,方艳雅,等.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前防止再出血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研与研究,2009,5(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