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数据采集,探索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并分析其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比率在20%—60%之间;985或211高校、具有社科博士点高校学报更倾向于刊发本校作者的论文;从区域上来看,华东、华北、东北的高校学报更倾向于刊发本校作者的论文;CSSCI和非CSSCI高校学报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差异不显著;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并未显著影响学报的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本校科研人员发文 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7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104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s,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effect. Results shows that: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esents for normal distribution,numerical mostly focused between 0.2-0.6; 985 or 211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social sciences doctoral program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ompared to universities from other areas,universities from eastern,northern,northeastern of China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SSCI and non CSSCI journal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
[Key word]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mpact factor
1 引 言
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高校社科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传播学术文化、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关于高校社科期刊是否应当倾向于本校科研人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将高等学校学报定义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从这一定义来看,高校学报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于各自高校、借助反映学校科研教学成果来实现展现本校学术风采、促进高等学校事业进步和科技水平提高的目的[1]。在现实中,这种“内向性”办刊的现象似乎也十分明显[2]。
尹玉吉通过分析大学学报办刊的“传统”指出,学报的宗旨就应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3],但这一说法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在对大学学报的办刊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后,仲伟民、朱剑论证了所谓的“内向性传统”其实是一种谬见[4],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尹玉吉的理论基础。陈颖也指出,过分强调和关照服务本校作者的这一功能,会导致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声誉不佳、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并会招致社会不满[5]。刘浩、宋雪飞、李二斌认为,学报由于受本校教学与科研“窗口”这一定位的影响,呈现典型的封闭性和内向性特征,不仅导致对优秀外部稿件吸引力不足,也致使许多本校优秀稿件外流,“窗口”功能已名存实亡[6]。高自龙基于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人大复印报刊转载情况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该研究指出,在2008-2011年间,年均有706种学报未被转载过,占学报总数的61.39%,转载在6篇以内的期刊数量占比则高达88.7%[7]。
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如何,哪些高校倾向于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高校学报倾向于刊发本校科研人员的文章是否真会影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呢,现阶段仍未有研究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数据采集,探索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并分析其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测量指标
本文以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报(后文中所指的学报均代表人文社科版学报)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收集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与公开发行的纸质版期刊。测量指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
(1)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是指在统计年度内本校科研人员在该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数量与该校学报可被引文献总数的比值。
这里所说的可被引文献不包含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献、二次发表文献、与引证计量评价无关的文献,包括叙事抒情、介绍、科普资料、转载、摘登、摘译、作品、设计方案广告、题要、资讯、信息、通知、启事,导读性、介绍性卷首(刊首语),照片、图片、参考资料等。此外,只要作者中有一人来自该校,则该文便被统计为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 (2)期刊影响因子。本文采用复合他引即年指标来测量统计年度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即年指标是指目标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已被很多学者认可并作为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8-9]。
(3)其他。本文还统计了可能会影响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和期刊影响力的一系列其他变量,如高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高校是否具有社会科学博士培育点、高校综合性学报是否为CSSCI来源期刊、高校所处的区域。前四个变量设置为虚拟变量,其中1代表是,0代表不是;第五个变量为分类变量,包括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选项。
2.2 统计处理方法
借助手工筛选文章作者中是否有本校科研人员,并汇总统计2014年度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中的发文总数及样本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在2014年的总刊文数量。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借助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高校在刊发本校科研人员论文上是否存在差异,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是否会影响学报的影响力。
3 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
3.1 描述性统计
从学报依附的高校情况来看,有60所(42.3%)为985或211院校,有75所(72.1%)高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华东地区28所(26.9%)、华南地区8所(7.7%)、华中地区21所(20.2%)、华北地区17所(16.3)、西北地区6所(5.8%)、西南地区15所(14.4%)、东北地区9所(8.7);有58所(55.8%)高校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物。调查的学报在2014年平均发文总数为141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65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524篇,标准差为66;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中平均发文46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8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108篇,标准差为22.2;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平均值为0.35,其中最低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0.0736,最高的《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0.7978,标准差为0.167;这些高校学报的平均即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12,其中最小的为0.007,最大的为0.376,标准差为0.0877。
3.2 高校211或985情况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学报所属高校是否是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1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337,P值为0.563>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3.195,P值为0.002<0.05,因此认为211或985院校与非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211或985院校的本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937)要高于非211或985院校(Mean=0.2920)。
3.3 高校人文社科博士点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学报所属高校是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2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785,P值为0.378>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2.282,P值为0.025<0.05,因此认为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与无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图3中可以看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735)要高于不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Mean=0.2916)。
3.4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CSSCI情况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学报本身是否为CSSCI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3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348,P值为0.556>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1.599,P值为0.113>0.01,因此认为CSSCI学报和非CSSCI学报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图5中可以看出,CSSCI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738)略高于CSSCI学报相比(Mean=0.3214),但相差不大。
3.5 高校所处区域的影响
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高校所处区域是否造成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的差异。表4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541,P值为0.776>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因此采用LSD法来进行组内两两对比。不同区域间方差分析统计量F值为2.719,P值为0.017<0.05,因此认为不同区域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存在显著差异。从图7中可以看到,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相对较高,而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相对较低。从LSD分析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华东与华中、西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华北和华中、西南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3.6 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与学报影响力的关系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学报影响力的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IIF=A0+A1ST+A2PhDP+A3Area+A4CSSCI+A5Ph/Pt+ε
其中,IIF为学报2014年的即年影响因子,A0为常数项,A1-A5分别为各变量的系数,ST为高校是否为211或985,PhDP为高校是否具有社科博士点,Area为高校所处区域,CSSCI为学报是否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Ph/Pt是指高校学报2014年本校科研人员在该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数量与该校学报可被引文献总数的比值,ε为误差项。 从表5可以看出,容差值均远大于0.1,且VIF值均小于2,因此模型中的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10]。控制变量高校是否是985或211、是否具有社科博士点、所在区域、高校学报是否是CSSCI来源期刊与学报的即年复合影响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高校学报的即年复合影响因子具有负向影响,但也不显著(β=-0.009,Sig=0.936>0.05)。从常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及模型的F值、调整R2、△R2、F(△R2)所呈现出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低也可以看出,本文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均不是影响因变量的主要因素。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据采集,探索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分析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1)211和985工程院校以及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的学报更倾向于刊发本校作者的文章。这两个指标均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实力有关。也就是说,当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实力水平较高时,所办学报录用本校科研人员文章的概率也就越大。
(2)CSSCI学报和非CSSCI学报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来说,如果本校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那么本校科研人员将稿件投向本校学报的可能性会增加。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录用占比相对来说要高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鞠秀芳[11]的研究发现相一致。
(3)各地区高校之间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存在显著差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的高校,相比于华南、西南、华中、西北的高校而言,本校科研人员的发文占比要高很多。
(4)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并不会显著影响学报的影响力。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学报作为本校科研“窗口”的“内向化”办刊模式有可能是导致期刊文章水平不高、期刊影响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12-13]。但本文的实证研究并未支持这一观点。这一悖论的一个解释是,认为过多录用本校科研人员论文会影响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学者可能更多基于公平的视角,当外部的投稿者感知某高校的学报更倾向于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那么就有可能降低其投稿的意愿,从而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但这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本校科研人员的稿件的质量相比于外部稿件来说,质量要低。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似乎表明,只要录用的本校科研人员的稿件质量也同样优质,甚至还优于外部稿件,那么即使过多地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也并不会影响学报的影响力,相反甚至有可能有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其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一直维持在0.7的高水平上,但近两年的影响因子却稳居高校学报的前列,这与其对本校科研人员稿件录用的高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和“开放性”之争似乎已然盖棺定论,大学学报由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窗口”和“自留地”转变为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已是必然趋势[14]。本文借助对104个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的分析及其对学报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旨在描述和反映现阶段不同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上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意图表明,过分纠结于“内向性”与“开放性”问题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只要这种“内向性”是公平的、公正的、确实有助于学报自身发展和影响力提升的,就不应该带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它。
注 释
[1]陈禾,王强. 研究型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优势和办刊趋向[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3-705
[2][14]桑海. “视差之见”与跨越性反思:近期高校社科学报改革讨论述评[J]. 文史哲,2013(2):146-164
[3]尹玉吉. 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8
[4]仲伟民,朱剑. 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34
[5][12]陈颖. 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
[6][13]刘浩、宋雪飞、李二斌. 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路径探析:以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47-156
[7]高自龙.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不均衡发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论文数据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73-78
[8]尚虎平,叶杰.绩效导向的科研项目资助:按成果而不是按“自我标榜”拨款: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数据的探索[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 73-81
[9]尚虎平,叶杰,赵盼盼. 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公共财政效率:低效与浪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的证据[J]. 科学学研究,2012(10): 1476-1487
[10]Neter,J.,Kutner,M. H.,Nachtsheim,C. J.,& Wasserman,W. 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M]. Boston: McGraw-Hill,1996
[11]鞠秀芳.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学术规范评价指标前100名统计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56-68
[关键词] 高校学报 本校科研人员发文 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7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104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journals,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effect. Results shows that: the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esents for normal distribution,numerical mostly focused between 0.2-0.6; 985 or 211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ve social sciences doctoral program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ompared to universities from other areas,universities from eastern,northern,northeastern of China are more inclined to publish insiders’ articles; CSSCI and non CSSCI journal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the ratios of insiders’ articl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
[Key word]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University own researchers’ paper publishing Impact factor
1 引 言
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高校社科期刊在推动学术创新、传播学术文化、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关于高校社科期刊是否应当倾向于本校科研人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将高等学校学报定义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从这一定义来看,高校学报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于各自高校、借助反映学校科研教学成果来实现展现本校学术风采、促进高等学校事业进步和科技水平提高的目的[1]。在现实中,这种“内向性”办刊的现象似乎也十分明显[2]。
尹玉吉通过分析大学学报办刊的“传统”指出,学报的宗旨就应是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3],但这一说法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在对大学学报的办刊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后,仲伟民、朱剑论证了所谓的“内向性传统”其实是一种谬见[4],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尹玉吉的理论基础。陈颖也指出,过分强调和关照服务本校作者的这一功能,会导致高校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声誉不佳、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并会招致社会不满[5]。刘浩、宋雪飞、李二斌认为,学报由于受本校教学与科研“窗口”这一定位的影响,呈现典型的封闭性和内向性特征,不仅导致对优秀外部稿件吸引力不足,也致使许多本校优秀稿件外流,“窗口”功能已名存实亡[6]。高自龙基于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人大复印报刊转载情况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该研究指出,在2008-2011年间,年均有706种学报未被转载过,占学报总数的61.39%,转载在6篇以内的期刊数量占比则高达88.7%[7]。
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如何,哪些高校倾向于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高校学报倾向于刊发本校科研人员的文章是否真会影响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呢,现阶段仍未有研究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加以解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数据采集,探索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并分析其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测量指标
本文以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报(后文中所指的学报均代表人文社科版学报)作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收集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与公开发行的纸质版期刊。测量指标具体包含以下几个。
(1)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是指在统计年度内本校科研人员在该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数量与该校学报可被引文献总数的比值。
这里所说的可被引文献不包含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可能性很小的文献、二次发表文献、与引证计量评价无关的文献,包括叙事抒情、介绍、科普资料、转载、摘登、摘译、作品、设计方案广告、题要、资讯、信息、通知、启事,导读性、介绍性卷首(刊首语),照片、图片、参考资料等。此外,只要作者中有一人来自该校,则该文便被统计为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 (2)期刊影响因子。本文采用复合他引即年指标来测量统计年度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即年指标是指目标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已被很多学者认可并作为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8-9]。
(3)其他。本文还统计了可能会影响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和期刊影响力的一系列其他变量,如高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高校是否具有社会科学博士培育点、高校综合性学报是否为CSSCI来源期刊、高校所处的区域。前四个变量设置为虚拟变量,其中1代表是,0代表不是;第五个变量为分类变量,包括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选项。
2.2 统计处理方法
借助手工筛选文章作者中是否有本校科研人员,并汇总统计2014年度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中的发文总数及样本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在2014年的总刊文数量。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借助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高校在刊发本校科研人员论文上是否存在差异,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是否会影响学报的影响力。
3 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
3.1 描述性统计
从学报依附的高校情况来看,有60所(42.3%)为985或211院校,有75所(72.1%)高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华东地区28所(26.9%)、华南地区8所(7.7%)、华中地区21所(20.2%)、华北地区17所(16.3)、西北地区6所(5.8%)、西南地区15所(14.4%)、东北地区9所(8.7);有58所(55.8%)高校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物。调查的学报在2014年平均发文总数为141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65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524篇,标准差为66;本校科研人员在本校学报中平均发文46篇,其中最少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8篇,最多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108篇,标准差为22.2;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Ph/Pt平均值为0.35,其中最低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0.0736,最高的《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0.7978,标准差为0.167;这些高校学报的平均即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12,其中最小的为0.007,最大的为0.376,标准差为0.0877。
3.2 高校211或985情况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学报所属高校是否是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1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337,P值为0.563>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3.195,P值为0.002<0.05,因此认为211或985院校与非211或985院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211或985院校的本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937)要高于非211或985院校(Mean=0.2920)。
3.3 高校人文社科博士点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学报所属高校是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2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785,P值为0.378>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2.282,P值为0.025<0.05,因此认为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与无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图3中可以看出,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735)要高于不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Mean=0.2916)。
3.4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CSSCI情况的影响
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学报本身是否为CSSCI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的差异。表3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348,P值为0.556>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两组样本T检验统计量为t=-1.599,P值为0.113>0.01,因此认为CSSCI学报和非CSSCI学报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图5中可以看出,CSSCI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Mean=0.3738)略高于CSSCI学报相比(Mean=0.3214),但相差不大。
3.5 高校所处区域的影响
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高校所处区域是否造成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的差异。表4显示,Levenne统计量为0.541,P值为0.776>0.05,故方差满足齐性检验,因此采用LSD法来进行组内两两对比。不同区域间方差分析统计量F值为2.719,P值为0.017<0.05,因此认为不同区域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存在显著差异。从图7中可以看到,华东、华北和东北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相对较高,而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相对较低。从LSD分析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华东与华中、西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华北和华中、西南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3.6 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与学报影响力的关系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学报影响力的影响。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
IIF=A0+A1ST+A2PhDP+A3Area+A4CSSCI+A5Ph/Pt+ε
其中,IIF为学报2014年的即年影响因子,A0为常数项,A1-A5分别为各变量的系数,ST为高校是否为211或985,PhDP为高校是否具有社科博士点,Area为高校所处区域,CSSCI为学报是否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Ph/Pt是指高校学报2014年本校科研人员在该校学报上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数量与该校学报可被引文献总数的比值,ε为误差项。 从表5可以看出,容差值均远大于0.1,且VIF值均小于2,因此模型中的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10]。控制变量高校是否是985或211、是否具有社科博士点、所在区域、高校学报是否是CSSCI来源期刊与学报的即年复合影响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高校学报的即年复合影响因子具有负向影响,但也不显著(β=-0.009,Sig=0.936>0.05)。从常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及模型的F值、调整R2、△R2、F(△R2)所呈现出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低也可以看出,本文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均不是影响因变量的主要因素。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104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数据采集,探索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情况,分析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对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1)211和985工程院校以及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高校的学报更倾向于刊发本校作者的文章。这两个指标均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实力有关。也就是说,当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实力水平较高时,所办学报录用本校科研人员文章的概率也就越大。
(2)CSSCI学报和非CSSCI学报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来说,如果本校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那么本校科研人员将稿件投向本校学报的可能性会增加。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录用占比相对来说要高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鞠秀芳[11]的研究发现相一致。
(3)各地区高校之间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存在显著差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的高校,相比于华南、西南、华中、西北的高校而言,本校科研人员的发文占比要高很多。
(4)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并不会显著影响学报的影响力。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学报作为本校科研“窗口”的“内向化”办刊模式有可能是导致期刊文章水平不高、期刊影响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12-13]。但本文的实证研究并未支持这一观点。这一悖论的一个解释是,认为过多录用本校科研人员论文会影响高校学报影响力的学者可能更多基于公平的视角,当外部的投稿者感知某高校的学报更倾向于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那么就有可能降低其投稿的意愿,从而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但这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即本校科研人员的稿件的质量相比于外部稿件来说,质量要低。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似乎表明,只要录用的本校科研人员的稿件质量也同样优质,甚至还优于外部稿件,那么即使过多地录用本校科研人员的论文,也并不会影响学报的影响力,相反甚至有可能有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其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一直维持在0.7的高水平上,但近两年的影响因子却稳居高校学报的前列,这与其对本校科研人员稿件录用的高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和“开放性”之争似乎已然盖棺定论,大学学报由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窗口”和“自留地”转变为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已是必然趋势[14]。本文借助对104个高校学报的本校科研人员发文占比的分析及其对学报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旨在描述和反映现阶段不同高校在本校科研人员发文上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意图表明,过分纠结于“内向性”与“开放性”问题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只要这种“内向性”是公平的、公正的、确实有助于学报自身发展和影响力提升的,就不应该带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它。
注 释
[1]陈禾,王强. 研究型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优势和办刊趋向[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3-705
[2][14]桑海. “视差之见”与跨越性反思:近期高校社科学报改革讨论述评[J]. 文史哲,2013(2):146-164
[3]尹玉吉. 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8
[4]仲伟民,朱剑. 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34
[5][12]陈颖. 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3-127
[6][13]刘浩、宋雪飞、李二斌. 高校综合性学报发展路径探析:以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47-156
[7]高自龙.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不均衡发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论文数据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73-78
[8]尚虎平,叶杰.绩效导向的科研项目资助:按成果而不是按“自我标榜”拨款: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数据的探索[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 73-81
[9]尚虎平,叶杰,赵盼盼. 我国科学研究中的公共财政效率:低效与浪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出的证据[J]. 科学学研究,2012(10): 1476-1487
[10]Neter,J.,Kutner,M. H.,Nachtsheim,C. J.,& Wasserman,W. 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M]. Boston: McGraw-Hill,1996
[11]鞠秀芳. 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学术规范评价指标前100名统计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