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课程,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它。因此,学好语文,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发挥重大的作用。在语文数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在学习中注意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点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动机是非智力因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首先表现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什么而学?要学些什么?这一点明确了,学生就会在学习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直到达到目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的如何。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茅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鼓励、唤醒、鼓舞。”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及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尝试运用如下方法。
1、目标激励法
心理学认为,目标是一种激励,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诱因功能。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恰当的学习志向,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每堂课前,利用短短的5分钟,开展一些“我长大了干什么”、“为什么要上学”等简短讨论,使学生明确了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唯有着眼于当前的学习。同时,也结合一些语文的教学,如教《死海不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科普类文章时,就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使学生能把眼前的学习同美好未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激发学生的志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例如,我班有名学生长期不做作业,而且屡次教育仍我行我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完一节课后,让他琢磨作业题目并布置作业,且请他第二天检查作业,结果他既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又认真检查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强化激励,不断对这个学生设定激励目标。这个学生后来成了优秀生、成了教师的好助手。为此,教师首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目标,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意义。再次,要把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己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智力水平之间仅可能的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问题相关的情境地中,形成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成就感的过程,从而提高其求知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挖苦
盖杰和伯令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表扬其加强行为的作用,能给学生以“好”、“对”、“应该这样做”等信息,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巩固自己的行为;而批评、挖苦起削弱行为的作用,给学生以“不好”、“不对”、“不能这样做”的信息,会使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好。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批评与表扬时,不能过分,要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会恰如其反。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如若用的过分或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批评和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或不恰当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校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甚至拒绝和憎恨。
因此,教师要从积极的方向把鼓励和批评两者相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诱导学生
树立主体意识,激发求知热情。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
融洽师生感情,发挥感染效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往、沟通,师生之间和睦的关系往往对学生起到鼓舞、感染的作用。学生对他所喜欢的教师而非常地努力学习该学科,学生对他所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而拒绝学习。打破认知冲突,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给学生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合理原因的学习动机。例外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四、陪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富于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篇优美的课文,教师的范读,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白杨礼赞》时,我就首先运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语言范读了一遍课文,把学生带进了西北高原那壮阔的境界,仿佛看到了那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听潮》第五自然段时,教师一边打出投影(蔚蓝、平静的大海底片),一边朗读,当读到“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披开了一款狭长月亮的云层,闪闪的颤动着,银鳞一般”时,将画有月光的投影片在海面上来回闪动,让后让学生默读思考,欣赏评析这一宁静、优美的境界,学生的兴趣浓郁。
总之,动机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和诱发力。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地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奥秘。
一、动机是非智力因素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首先表现为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什么而学?要学些什么?这一点明确了,学生就会在学习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直到达到目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艺术的如何。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茅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鼓励、唤醒、鼓舞。”
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及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尝试运用如下方法。
1、目标激励法
心理学认为,目标是一种激励,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诱因功能。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恰当的学习志向,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每堂课前,利用短短的5分钟,开展一些“我长大了干什么”、“为什么要上学”等简短讨论,使学生明确了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唯有着眼于当前的学习。同时,也结合一些语文的教学,如教《死海不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科普类文章时,就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的动人故事,使学生能把眼前的学习同美好未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激发学生的志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做作业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例如,我班有名学生长期不做作业,而且屡次教育仍我行我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完一节课后,让他琢磨作业题目并布置作业,且请他第二天检查作业,结果他既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又认真检查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强化激励,不断对这个学生设定激励目标。这个学生后来成了优秀生、成了教师的好助手。为此,教师首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目标,树立自信心。其次,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意义。再次,要把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己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智力水平之间仅可能的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问题相关的情境地中,形成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成就感的过程,从而提高其求知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挖苦
盖杰和伯令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表扬其加强行为的作用,能给学生以“好”、“对”、“应该这样做”等信息,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巩固自己的行为;而批评、挖苦起削弱行为的作用,给学生以“不好”、“不对”、“不能这样做”的信息,会使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好。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运用批评与表扬时,不能过分,要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否则会恰如其反。奖励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如若用的过分或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批评和惩罚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或不恰当的惩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校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甚至拒绝和憎恨。
因此,教师要从积极的方向把鼓励和批评两者相结合起来运用,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诱导学生
树立主体意识,激发求知热情。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
融洽师生感情,发挥感染效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往、沟通,师生之间和睦的关系往往对学生起到鼓舞、感染的作用。学生对他所喜欢的教师而非常地努力学习该学科,学生对他所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而拒绝学习。打破认知冲突,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给学生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合理原因的学习动机。例外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四、陪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富于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一篇优美的课文,教师的范读,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白杨礼赞》时,我就首先运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语言范读了一遍课文,把学生带进了西北高原那壮阔的境界,仿佛看到了那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听潮》第五自然段时,教师一边打出投影(蔚蓝、平静的大海底片),一边朗读,当读到“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披开了一款狭长月亮的云层,闪闪的颤动着,银鳞一般”时,将画有月光的投影片在海面上来回闪动,让后让学生默读思考,欣赏评析这一宁静、优美的境界,学生的兴趣浓郁。
总之,动机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和诱发力。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兴趣,自觉地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