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黑龙江地域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nian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录片是龙江文化品牌对外输出的窗口,带有地域特色的纪录片传播对于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构建尤为重要。黑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农民农村生活是黑龙江典型的地域特征之一,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的名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以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的四户农民为主人公,通过现实主义视角下的真实记录、全景式展现中国农民现实生活、新时代的正能量传播的方式,用朴实的镜头、接地气的对话讲述的渗透着新时代农民生活思想的变化,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农村生活的新画卷,是新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讲述中国好故事的优秀现实题材纪录片。
   关键词:地域特色;真实记录;现实生活;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3
   在众多保存、传播地域文化的媒介形式中,影视剧应该是最受大众关注,且传播效果最为突出的,各地通过影视剧传播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近几年,黑龙江省在“文化兴省”的战略引领下, 联合各制作机构拍摄了多部反映黑龙江独特地域特征、民俗风情的优秀纪录片,如历史文化题材的《龙之江》、展现自然景观的《航拍中国﹒黑龙江》等等,纪录片成为龙江文化品牌对外输出的窗口,而带有地域特色的纪录片传播对于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构建尤为重要。黑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农民农村生活是黑龙江典型的地域特征之一。《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是为迎接党的十九大,由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而成,以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的杜中学、黄成春、郝云荣和陈洪刚四户农民为主人公,他们是新时期不同阶层农民的代表,他们个性鲜明,辛勤劳作,依靠着拉林河水种植着全国闻名的五常大米,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富裕生活。纪录片通过朴实的镜头、接地气的对话讲述的不仅仅是备耕、插秧、田间维护以及秋收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更渗透着新时代农民生活思想的变化,展现的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所不熟悉的农村生活的新画卷。
   一、现实主义视角下的真实记录
   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在记录人的生活、情感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拉林河畔》就是一部记录人们生活、讲述中国故事的现实题材纪录片,相比较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类型的地域纪录片来说,由于记录的现实人的生活,显得更具有时代的意义。
   (一)小切口式的展现生活
   现实主义遵循真实客觀的再现事实,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摄制组坚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放低姿态拍摄劳动的真实样态,抓取了许多鲜活的事件和生动的细节,大量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对话,农村日常生活的记录,描绘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拉林河畔》中细节的真实是渗透在看似平常无起伏的日常叙事中,主人公杜中学在育苗中遇到了虫害,作为屯长的黄成春为屯里修水渠、修水泵的烦恼,新一代青年农民代表陈洪刚经营网店遇到的难题,郝云荣女儿考大学陪读的过程等等,客观的叙事视角表现平时的农民日常生活,几位主人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生活的交响曲。这些故事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却生动了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在特定地域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深层次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社会心理的大变化。
   (二)接地气式的表现生活
   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需要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近几年,国内的纪录片拍摄逐渐与世界接轨,无论的表现手法上还是叙事方式上,都形成了世界性的表达语言。2015年的西藏地域风格纪录片《第三极》成功的关键就是运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展现中国品质。但人文类的纪录片记录的是人与人的事,特别是具有特定地域特色的影片,因此还需要“接地气”才能符合国内观众的要求,但想要接地气就需要客观的记录,用鲜明的地域环境和特色语言去表现农民的生活。《拉林河畔》以农业生产的育种、插秧、田间维护、收获为线索,串起了每家每户的生活,大量鲜活的东北味人物同期声穿插其中,主人公的家庭生活由此展开,讲述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家庭琐事,但其实生活就是很平淡的各种琐事,而这种近似于白描式的生活描绘,恰恰是最震撼人心灵的东西。
   二、全景式展现中国农民现实生活
   十八大以来,我党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方向,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拉林河畔》的拍摄和播出正是在十八大和十九大相交的时间段,即是给十八大结束交了份合格的答卷,又是给十九大开局对“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在纪录片中典型形象的塑造是现实主义表现的重要特点,而对现实农民生活的展现,《拉林河畔》做到了全景式的展现,树立的是新时代老中青三代农民的典型形象,通过四位主人公的生活展开了农村日常生活状态、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心理转变的生活画卷。
   (一)农村日常的生活状态的展示
   在大多数影视剧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城市里人的生活状态,大多数的观众对现代农村日常的生活状态了解并不多,通过《乡村爱情故事》等一系列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传播,让观众对东北的农村生活产生了好奇,纪录片《拉林河畔》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农村的生活状态。杜中学、黄成春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他们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也同样面临育苗时的虫害、修渠修水泵、插秧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年一代的代表郝云荣夫妇是现代农村中典型农民的代表,他们是现代农村中的中流砥柱,除了努力生活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儿能考上大学;年轻一代的陈洪刚则是现代社会中新型农民,他们见过市面,有思想有文化,回到农村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从主人公们日常居住的环境、对话中出现的买车、买貂皮、买金链子等词语,我们更看到了农民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居住的房子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好,在村长的组织下,村里还建了健身房,组建了健身队,农闲还组织参加了秧歌比赛,因此,可以看出农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丰富,还有精神生活丰富。    (二)农民生存状态及社会心理的转变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不仅是在城里,在农村老龄化问题也越发严重,《拉林河畔》中的老一代代表杜忠學、黄成春儿女大都在城里,并不愿意回到农村,老年人又不愿意离开生长了一辈子的土地,他们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同时也是新时期农村所面临的典型问题。中年一代的代表郝云荣他们感谢热爱这块养育着他们的土地,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走出农村学有所成,他们努力生活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小家,但对儿女的未来他们是有希望有憧憬的,这也是现在中年一代农民的典型矛盾心理。年轻一代的代表陈洪刚夫妇是经营网店的新型农民,但由于在城里生活过,回到农村后行为举止也表现出与农村生活的格格不入,院里种着农村不常见的鲜花,养着农村不常见的泰迪狗,但他们却甘愿为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贡献他们的青春,他们把先进的思想带进农村,为了把优质的五常大米带给更多的人,带领全村做电商销售大米致富。片中也穿插着除主人公以外的其它生活图景,比如在城里火热的健身运动、广场舞也开始逐渐走进农村,业余生活的丰富也表现出通过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节,几乎把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及社会心理的变化展现的淋漓极致。
  三、 新时代的正能量传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新时代正能量,在影视作品中要树立模范标杆,潜移默化的发挥引领作用,培育文明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凝聚起促进改革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纪录片《拉林河畔》通过典型人物的树立,做到了对新时代正能量的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时代的榜样必须是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模范引领作用的人物,应该是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在《拉林河畔》中杜中学人到老年,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为天津老板打工种地,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也想到过放弃,但为信守承诺一直坚持到底,他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是诚实守信的代表。黄成春是屯长,他带领大家修水渠水泵,为的是大家能种出好大米,郝云荣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解决邻里纠纷,组织业余活动,体现了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敬业的代表。陈洪刚作为村里开网店的先行者,推广新型农业产品敢于尝试,带领村里其他人一起搞大米的网络销售,村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友善的代表。片中的几位主角不仅是时代的榜样,也是“三农”发展的典型,杜中学和陈洪刚积极推广种植有机生态的鸭稻米,黄成春和北京的陈教授合作发展试验田,鲜活的故事贯穿整片,反映者新时期中国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巨大变迁。
   黑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形象的传播、塑造与构建更能打造一个地区的区域魅力,影视传播对于一个地域的文化形象构建尤为重要,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东北农民朴实无华、乐观向上,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形象。《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用影像记录农村发展新气象,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全国人展示了特定地域环境下的幸福生活,从嫩绿到金黄,在拉林河畔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满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播种着希望,憧憬着未来。
  参考文献:
  [1]朱旭辉.黑龙江地域纪录片创作的问题及思考[J],当代电视,2016(6):8-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高度活跃,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层出不穷,在舆论形成与传播中极大地影响着舆论走向。本文通过百度指数、清博数据分析“江歌案”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关注、引发的舆情和后续发展,对其舆情特点、传播特性等方面进行解析,了解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如何影响舆论发展,从而更好地了解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江歌案;
期刊
摘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但在公共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中,公众自发的网络舆论往往具有偏激性,消息来源真假难辨,容易产生谣言和此生危机。人民网观点频道在对“问题疫苗”案件的舆论监督中引导网络舆论,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评论时机、评论角度、评论涉及群体等内容分析指标进行分析, 以“问题疫苗”类事件为例,考察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用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网络与现实的分野越来越小,人的虚拟化生存趋势更加明显。 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爆发也较之前更为快速。网民们在各类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舆情事件爆发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话语渠道的增多让话语表达的丰富性增多,然而随之增多的还有针对舆情事件的不理性表达,主要表现就是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文
期刊
摘 要: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怎样?学术生产在多大程度上与教学有关?除教学内容的深钻新研之外,必定有一个学术生产的框架决定着教学成果的成名路径,如编辑、出版、文化与社会思潮、个人威望、学生资源等,都可能是该框架的架构之一,中国现代新闻学名著的产出路径就较好地印证了这一思考。它也为那些一生“以本(科)为(根)本”的大学教师的学术道路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关键词: 教材;讲义;教学;科研;新闻学;学术
期刊
摘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传统行业的变革,在新闻的非连续性发展中,我们愈发感知到变革就在不远处。在18世纪高举理性大旗的新闻业,遇到非连续发展的断点时,工具理性却占据了关键点,这使得当下的新闻业偏离了传统人文主义色彩,忽视了受众作为“人”的情感内核。对此,新闻生产应该坚守最后一道底线,让人文法则成为捍卫新闻发展的新准则。   关键词:数据新闻;非连续性;工具理性;新闻生产;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医生形象污名化,已有研究表明专业媒体在医患新闻中存在失衡报道。随着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没有专业新闻把关限制,受众可从各个角度了解事件,那么UGC是否可以改变媒体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医院的报道现状?本文发现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改善了医生形象,但由于受众依然存在刻板印象以及用户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UGC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UGC ;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突发环境事件。以2018年11月4日“泉港碳九泄露事件”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剖析这一事件报道中的信源、体裁、态度、内容,揭示媒体的风险沟通策略。分析发现,报道中以消息、中立报道、政府信源、风险解释和风险决策的框架为主。有以下问题亟待完善:提升深度报道和负面报道、增强环境议题报道能力、平衡“影响框架”下的恐惧诉求、重视“健康防护框架”的教育功能、积极促进多种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村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变迁。有些古村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锤炼,延续至今;而有些则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发生改变。本研究选择湖南上甘棠村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前往实地进行考察,通过实地走访记录上甘棠村现状的一手材料,并对搜集到的相关图文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文献、地方志等资料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对上甘棠村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因素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期刊
摘 要:绿色广告作为公益广告的一种,在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环保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却也面对着传播力度与创意性不足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结合当下热点——跨界营销进行广告创作的新观点,通过与其他品牌、机构合作,起到资源互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传播绿色广告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广告;跨界营销;品牌联合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
期刊
摘要:近年来,智媒化不断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采取文献归纳法和内容分析法,针对国内八大核心期刊2018年1月至12月的发表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全盘了解,试图把握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和新趋势,归纳、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智媒化;定量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4  一、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