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是在新加坡举办的以黄梅戏、京剧为主要演出内容的年度中国传统戏曲汇演,自2013年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逐渐成了在新加坡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的专项演出活动,该项戏曲汇演的成功为我国传统戏曲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中国;戏曲;汇演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7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Q2017D48。
“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是由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举办的、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要演出内容的戏曲演出活动,首届戏曲汇演于2013年举办,此后年年举办、从未中断,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从2013年至今,演出规模越来越大,演出内容越来越丰富,参演人员及观众也越来越多,至今,其已成为在新加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盛会,并被新加坡政府纳入专项资助名单,成为新加坡对外尤其是和我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于2019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远东机构表演厅举行,一年一届的戏曲汇演,既是青少年戏曲交流的平台,更是新加坡青少年戏曲教育成果的展示,2019年的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又遇新加坡举国开埠200周年,汇演的盛况更是彰显新加坡近几年来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汇演概况
2019年适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2019年度的戏曲汇演也格外精彩纷呈:从演出规模上来说,是该戏曲汇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参演演员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本土以及部分欧洲国家,最小的3岁,最大的20余岁,共约200余名演员参与了演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华族群体居多,其中也不乏欧洲裔的小朋友,漂亮的头饰、古典的服装引起他们对于这门艺术特别的兴趣,这些参加戏曲汇演的小演员们学习戏曲的契机均源于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堂,戏曲进校园的成效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从演出内容来说,中国的传统戏曲仍是此次戏曲汇演的主要内容,以京剧和黄梅戏为主;从展演时间上来说,此次戏曲汇演共持续了一周时间,观演人数较往年有所突破,这得益于该项戏曲汇演的长期坚守所带来的深入人心的效应。
按照汇演的传统惯例,分为鸣锣仪式和汇演两个部分,鸣锣仪式由主宾、嘉宾致辞、鸣锣,同时向参演单位颁发纪念品,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的主宾为麦波申区国会议员、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女士,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文化参赞阙小华先生惠赐献词,新方和中方的参演单位代表均为本届汇演献词,在献词中他们纷纷提到在新加坡推行戏曲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传播,增强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认同,有利于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戏曲汇演剧目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共展演七个剧目,其中中方代表学校的演出剧目以京剧为主,新方的参演剧目多以黄梅戏为主。京剧与黄梅戏作为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主要两种华族戏曲剧种,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的传播得见成效。
(一)传统经典剧目
青少年戏曲汇演既是两国在戏曲艺术上的交流,也是两国戏曲教育成果的展示,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展演剧目以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如京剧《三岔口》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两位演员“摸黑搏斗”的精湛演绎,现场观演的小观众们,对这部扣人心弦的剧目连连叫好,剧目也较为突出地展现了戏曲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的特征,为中国戏曲的普及、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样堪称经典的剧目京剧《贵妃醉酒》,故事取材于中国唐朝的著名历史人物杨贵妃,后经梅兰芳先生的创作,该剧目成为梅派的代表剧目之一,这出单折戏重在唱功,角色行头华丽,凤冠霞帔,是戏曲旦行的大扮程式。
(二)戏曲联唱
七个汇演节目中,有两个联唱,分别是中国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和新加坡伊顿中华幼儿园、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选送。京剧联唱均为京剧中以唱功为主的选段,分别是《打龙袍》《大登殿》《三家店》《铡美案》《卖水》,由于参演的小演员长期接受持续的训练,尽管年纪小,但在舞台的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加之他们长期学习、生活在北京,享有较好的戏曲教育资源,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显纯正、传统。
《狮城小戏娃》这个节目表演者均为幼儿园小朋友,这些洋娃娃平均年龄4岁左右,和大多幼儿一样,调皮、活泼是这些小演员的特征。《狮城小戏娃》戏曲联唱节目依照小演员们的特点,选取了较为活跃的五个戏曲唱段,分别是黄梅戏《天仙配 鹊桥》《哪吒》,京剧《报灯名》《卖水》以及黄梅戏《夫妻观灯》,从现场表演的效果,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幼儿在戏曲舞台上充分展現了他们的天性。王国维以戏曲,歌舞演故事也。的确,载歌载舞的小朋友们在舞台上享受戏曲带给他们的快乐,观众感染到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也生发愉悦。
(三)角色形象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展演剧目的角色形象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如京剧《美猴王》中的孙悟空和小猴们,黄梅戏《花木兰》中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黄梅戏《水漫金山》的白蛇、青蛇等。中华戏曲在新加坡的本地化演变中,常常取材各国的文化经典,以戏曲的手法以再现。戏曲汇演舞台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熟知的人物,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符号,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素中的一支,更是中华精神的一种标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角色形象以戏曲的形式表现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对形象的理解更具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在观演过程中,都加深了对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三、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此次的观摩引出中,笔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参加演出的演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许多东南亚当地乃至欧美的演员们被问及为何学习中国戏曲时,答案多集中于有趣的故事、美丽的服饰和曼妙的唱腔等演绎方式。中国传统戏曲内容创作通常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经典掌故等,主要基调是宣扬“真、善、美”,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导向,因而,即使放在异域他乡,也同样可以引起共鸣。而中的戏曲服饰,俗称“行头”,其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含义,已经远超遮蔽躯体这一简单功能,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言,它通常采用写意的表现手法,通过变形、夸张、寓意、象征等手段对生活服饰进行加工、提炼,形态介于生活服饰与非生活服饰间,以帮助演员传情达意为美学追求,并与戏曲表演在形式上达成了完美统一,戏曲服饰通过造型、图案、颜色、配饰等方式,不仅契合了角色,更是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为传统戏曲中最吸引人的亮点。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中,唱、念、做、打是基本的表演方式,它不仅被用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 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优美的唱腔、精彩的“武打”,外加华丽的服饰、精彩的故事,一场传统戏曲即是一次高度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传统戏曲在东南亚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
作为近邻,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即与我国存在紧密的联系,两个地区之间人员交往密切,数千年来,东南亚地区也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之下,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东南亚是大中华地区以外华人密度最高的地方,华人移民东南亚有数千年的历史,从17世纪开始即有成规模的华人移民至东南亚地区,为对抗时居统治地位的西方殖民当局的种种压迫性管制如“甲必丹”等,在缺乏来自故土能量保护的情况下,早期的华人移民只能依靠族群自保乃至发展,而极具族群及地域特色的戏曲即成为不可替代的族群生活与文化认同的纽带,随着大量的华人移民扎根东南亚,中国传统戏曲也随之南渡,并且随着华人力量在东南亚地区的不断攀升,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超越华人族群自身,投射其他族群,另一方面,落户异国他乡的中国传统戏曲开始“入乡随俗”、兼容并蓄,开启了自身的进化、改良之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之上,利用当地素材创作崭新的戏剧,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东南亚华语戏曲”。在度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难的排华时期之后,华语戏曲在东南亚再次重装出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人员来往日益频繁,而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周边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客观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华人移民后代对自身“华人”的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即“再华化”,相信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中转区域,东南亚境内中国的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势必会引来再次辉煌。
(三)因地制宜,推进传统戏曲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东南亚古称“南洋“,经过历史的多番变迁,今日共有十一国,人口超过6亿,因地缘接近,国人很早即开始”下南洋“,因而,中华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源远流长,其中,尤以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受影响最大。源于南洋各国落户的华人族群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其中国传统戏曲的权重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源自我国潮汕地区的潮剧于泰国枝繁叶茂,源于广东、福建的广府戏/福建戏在马来西亚占据华语戏曲主流,而新加坡因其建国时间较短,多种传统戏曲百舸争流,闽剧、京剧、粤剧等均占据一定地位,作为后起之秀的黄梅戏,近年来,在新加坡诸多爱戏人士以及国内戏曲力量的支持下,快速进步,影响力逐渐扩大,此次戏曲汇演遵循了数年来的一贯传统,仍以京剧和黄梅戏挑大梁既是证明。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华语戏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采取合适的方法甄别有序地推进华语戏曲在南亚各国的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传统戏曲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戏曲本身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只是提供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其更是聯系广大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走向繁荣复兴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以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起点,中国的传统戏剧重新获得政府及民间的重视,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是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的长远战略层面规划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宣利用戏曲等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戏曲可以作为不同族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桥梁,是中外人民之间相互沟通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相信作为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的杰出代表,传统戏剧一定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兵.试析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特点[J].大舞台,2013,(8).
[2]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南洋问题研究,2008,(1).
[3]李明欢.东南亚华人族群与华文教育[J].海外华 文教育,2008,(3).
[4]康海玲.东南亚华语戏曲研究简论[J].戏曲研究,2013,(4).
[5]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J].东南亚研究,2012,(6).
[6]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9,(3).
作者简介:
潘驰群,女,汉,安徽安庆人,安徽新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
【关键词】 新加坡;中国;戏曲;汇演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7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AHSKQ2017D48。
“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是由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举办的、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要演出内容的戏曲演出活动,首届戏曲汇演于2013年举办,此后年年举办、从未中断,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从2013年至今,演出规模越来越大,演出内容越来越丰富,参演人员及观众也越来越多,至今,其已成为在新加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盛会,并被新加坡政府纳入专项资助名单,成为新加坡对外尤其是和我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于2019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远东机构表演厅举行,一年一届的戏曲汇演,既是青少年戏曲交流的平台,更是新加坡青少年戏曲教育成果的展示,2019年的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又遇新加坡举国开埠200周年,汇演的盛况更是彰显新加坡近几年来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汇演概况
2019年适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2019年度的戏曲汇演也格外精彩纷呈:从演出规模上来说,是该戏曲汇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参演演员来自中国大陆、新加坡本土以及部分欧洲国家,最小的3岁,最大的20余岁,共约200余名演员参与了演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华族群体居多,其中也不乏欧洲裔的小朋友,漂亮的头饰、古典的服装引起他们对于这门艺术特别的兴趣,这些参加戏曲汇演的小演员们学习戏曲的契机均源于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堂,戏曲进校园的成效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从演出内容来说,中国的传统戏曲仍是此次戏曲汇演的主要内容,以京剧和黄梅戏为主;从展演时间上来说,此次戏曲汇演共持续了一周时间,观演人数较往年有所突破,这得益于该项戏曲汇演的长期坚守所带来的深入人心的效应。
按照汇演的传统惯例,分为鸣锣仪式和汇演两个部分,鸣锣仪式由主宾、嘉宾致辞、鸣锣,同时向参演单位颁发纪念品,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的主宾为麦波申区国会议员、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女士,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文化参赞阙小华先生惠赐献词,新方和中方的参演单位代表均为本届汇演献词,在献词中他们纷纷提到在新加坡推行戏曲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传播,增强青少年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认同,有利于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戏曲汇演剧目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共展演七个剧目,其中中方代表学校的演出剧目以京剧为主,新方的参演剧目多以黄梅戏为主。京剧与黄梅戏作为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主要两种华族戏曲剧种,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的传播得见成效。
(一)传统经典剧目
青少年戏曲汇演既是两国在戏曲艺术上的交流,也是两国戏曲教育成果的展示,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展演剧目以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如京剧《三岔口》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两位演员“摸黑搏斗”的精湛演绎,现场观演的小观众们,对这部扣人心弦的剧目连连叫好,剧目也较为突出地展现了戏曲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的特征,为中国戏曲的普及、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样堪称经典的剧目京剧《贵妃醉酒》,故事取材于中国唐朝的著名历史人物杨贵妃,后经梅兰芳先生的创作,该剧目成为梅派的代表剧目之一,这出单折戏重在唱功,角色行头华丽,凤冠霞帔,是戏曲旦行的大扮程式。
(二)戏曲联唱
七个汇演节目中,有两个联唱,分别是中国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和新加坡伊顿中华幼儿园、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选送。京剧联唱均为京剧中以唱功为主的选段,分别是《打龙袍》《大登殿》《三家店》《铡美案》《卖水》,由于参演的小演员长期接受持续的训练,尽管年纪小,但在舞台的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加之他们长期学习、生活在北京,享有较好的戏曲教育资源,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显纯正、传统。
《狮城小戏娃》这个节目表演者均为幼儿园小朋友,这些洋娃娃平均年龄4岁左右,和大多幼儿一样,调皮、活泼是这些小演员的特征。《狮城小戏娃》戏曲联唱节目依照小演员们的特点,选取了较为活跃的五个戏曲唱段,分别是黄梅戏《天仙配 鹊桥》《哪吒》,京剧《报灯名》《卖水》以及黄梅戏《夫妻观灯》,从现场表演的效果,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幼儿在戏曲舞台上充分展現了他们的天性。王国维以戏曲,歌舞演故事也。的确,载歌载舞的小朋友们在舞台上享受戏曲带给他们的快乐,观众感染到孩子们所带来的快乐也生发愉悦。
(三)角色形象
第七届狮城青少年戏曲汇演展演剧目的角色形象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如京剧《美猴王》中的孙悟空和小猴们,黄梅戏《花木兰》中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黄梅戏《水漫金山》的白蛇、青蛇等。中华戏曲在新加坡的本地化演变中,常常取材各国的文化经典,以戏曲的手法以再现。戏曲汇演舞台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熟知的人物,已经慢慢演变成一种符号,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素中的一支,更是中华精神的一种标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角色形象以戏曲的形式表现在舞台上,活灵活现,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对形象的理解更具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在观演过程中,都加深了对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三、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此次的观摩引出中,笔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参加演出的演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许多东南亚当地乃至欧美的演员们被问及为何学习中国戏曲时,答案多集中于有趣的故事、美丽的服饰和曼妙的唱腔等演绎方式。中国传统戏曲内容创作通常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经典掌故等,主要基调是宣扬“真、善、美”,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导向,因而,即使放在异域他乡,也同样可以引起共鸣。而中的戏曲服饰,俗称“行头”,其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含义,已经远超遮蔽躯体这一简单功能,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言,它通常采用写意的表现手法,通过变形、夸张、寓意、象征等手段对生活服饰进行加工、提炼,形态介于生活服饰与非生活服饰间,以帮助演员传情达意为美学追求,并与戏曲表演在形式上达成了完美统一,戏曲服饰通过造型、图案、颜色、配饰等方式,不仅契合了角色,更是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为传统戏曲中最吸引人的亮点。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中,唱、念、做、打是基本的表演方式,它不仅被用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 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优美的唱腔、精彩的“武打”,外加华丽的服饰、精彩的故事,一场传统戏曲即是一次高度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传统戏曲在东南亚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
作为近邻,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即与我国存在紧密的联系,两个地区之间人员交往密切,数千年来,东南亚地区也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之下,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东南亚是大中华地区以外华人密度最高的地方,华人移民东南亚有数千年的历史,从17世纪开始即有成规模的华人移民至东南亚地区,为对抗时居统治地位的西方殖民当局的种种压迫性管制如“甲必丹”等,在缺乏来自故土能量保护的情况下,早期的华人移民只能依靠族群自保乃至发展,而极具族群及地域特色的戏曲即成为不可替代的族群生活与文化认同的纽带,随着大量的华人移民扎根东南亚,中国传统戏曲也随之南渡,并且随着华人力量在东南亚地区的不断攀升,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超越华人族群自身,投射其他族群,另一方面,落户异国他乡的中国传统戏曲开始“入乡随俗”、兼容并蓄,开启了自身的进化、改良之路,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之上,利用当地素材创作崭新的戏剧,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东南亚华语戏曲”。在度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艰难的排华时期之后,华语戏曲在东南亚再次重装出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人员来往日益频繁,而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周边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客观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华人移民后代对自身“华人”的身份认同感的增强,即“再华化”,相信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中转区域,东南亚境内中国的传统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势必会引来再次辉煌。
(三)因地制宜,推进传统戏曲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东南亚古称“南洋“,经过历史的多番变迁,今日共有十一国,人口超过6亿,因地缘接近,国人很早即开始”下南洋“,因而,中华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源远流长,其中,尤以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受影响最大。源于南洋各国落户的华人族群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其中国传统戏曲的权重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源自我国潮汕地区的潮剧于泰国枝繁叶茂,源于广东、福建的广府戏/福建戏在马来西亚占据华语戏曲主流,而新加坡因其建国时间较短,多种传统戏曲百舸争流,闽剧、京剧、粤剧等均占据一定地位,作为后起之秀的黄梅戏,近年来,在新加坡诸多爱戏人士以及国内戏曲力量的支持下,快速进步,影响力逐渐扩大,此次戏曲汇演遵循了数年来的一贯传统,仍以京剧和黄梅戏挑大梁既是证明。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华语戏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采取合适的方法甄别有序地推进华语戏曲在南亚各国的发展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传统戏曲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
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戏曲本身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只是提供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其更是聯系广大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唤起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走向繁荣复兴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以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起点,中国的传统戏剧重新获得政府及民间的重视,戏曲工作在政策导向、展演创作、生态修复、市场探索、理论研究等领域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是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的长远战略层面规划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宣利用戏曲等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戏曲可以作为不同族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桥梁,是中外人民之间相互沟通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相信作为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华的杰出代表,传统戏剧一定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兵.试析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特点[J].大舞台,2013,(8).
[2]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南洋问题研究,2008,(1).
[3]李明欢.东南亚华人族群与华文教育[J].海外华 文教育,2008,(3).
[4]康海玲.东南亚华语戏曲研究简论[J].戏曲研究,2013,(4).
[5]刘宏.中国崛起时代的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与挑战[J].东南亚研究,2012,(6).
[6]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2019,(3).
作者简介:
潘驰群,女,汉,安徽安庆人,安徽新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