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还是“泰山娘娘”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天妃宫复建以来,民间和学界有关该天妃宫供奉的主神是“妈祖”还是“泰山娘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辨析了当地民众和学界对此问题的争议,并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肯定蚕沙口天妃宫供奉的主神自古即为妈祖,即使其在七百余年的历史绵延中融合了部分北方“娘娘信仰”的内涵,但信仰核心仍是妈祖信仰。
  【关键词】 蚕沙口天妃宫;妈祖;碧霞元君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53-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妈祖信仰与碧霞元君信仰融合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HB15SH062)。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文化人士的大力推动下,河北省唐山市蚕沙口天妃宫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建。与此同时,官方与民间的相关文化活动持续举办,如学者云集的“中国北方妈祖文化研讨会”(迄今已举办四届),以及每年有数十万民众参加的“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蚕沙口天妃宫庙会等。巍峨的宫庙建筑、丰富的文化活动、众多专业人士和群众的参与,让这座历时七百多年的北方妈祖宫庙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在与蚕沙口天妃宫相关的文化活动中,不断有民众和专家提出一个问题:蚕沙口天妃宫主祀的神灵到底是不是“妈祖”?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存在,一是在蚕沙口周边群众的集体记忆中,自古屹立在村口的“天妃宫”一直在民间被称呼为“娘娘庙”,信众们只知“娘娘”,不知“妈祖”;二是天妃宫大殿所挂的匾额上,“碧霞元君”四字赫然醒目。熟悉中国民间信仰的学者都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碧霞元君”是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民众广泛信仰的“泰山娘娘”的名号。蚕沙口所处的唐山地区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祭祀“泰山娘娘”的“娘娘庙”(如著名的唐山市迁西县景忠山碧霞元君“娘娘庙”)。那么,蚕沙口天妃宫里供奉的神主到底是“妈祖”还是“泰山娘娘”?
  多年来,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与蚕沙口天妃宫类似的现象——妈祖与泰山娘娘被同时冠以“娘娘”“天妃”“碧霞元君”的称呼,同时大多数“娘娘庙”对二者也不做严格的区分,两位女神似乎在历史上被有意无意地“混淆”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关明清以来妈祖与泰山娘娘“混淆”的问题,学界已经纷纭了数百年,争论颇为激烈。现在可以基本肯定的是:蚕沙口天妃宫自元朝建立伊始,祭祀的主神是来自南方的妈祖。此后,在七百多年的历史绵延过程中,融合了明清以来在北方地区勃兴的“泰山娘娘”信仰(以及“三霄娘娘”或“三仙娘娘”信仰)的部分内涵,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复兴,最终形成了今日蚕沙口天妃宫“妈祖信仰”的整体格局。
  一、蚕沙口周边信众为何只知“娘娘”,不知“妈祖”
  蚕沙口天妃宫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柳赞镇蚕沙口村西,始建于元。“蚕沙口村南临渤海,村西有被称为‘铜帮铁底运粮河’的泝河,北连滦河,是元代漕运南粮北上‘由海通河’的三条主要通道之一。元代蚕沙口附近航道深畅、四季不冻且浪缓滩平,既是海河转运码头,又是避风良港,因此成为漕运及南北物资交流重要的节点。至今,在蚕沙口村仍保留有元代码头遗址以及元朝士兵坟墓群(当地人称‘鞑子坟’)等元代遗迹”。
  “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蚕沙口天妃宫的修建者为福建商人。该商人在蚕沙口附近海域遭遇海难,遇海神显灵获救。为酬谢海神,商人在福建老家和蚕沙口各建天妃宫一座”。
  从各种因素综合来看,蚕沙口天妃宫的修建者(福建商人)、修建地(漕运节点)、修建时间(在漕运路线上大量修建妈祖宫庙的元朝)、修建原因(获“海神”庇护后修建)、宫庙的名称(“天妃宫”),以及数百年来蚕沙口天妃宫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的持续存在,都可以充分证明:蚕沙口天妃宫祭祀的海神是来自南方的女神妈祖无疑。
  那么为什么近几百年来蚕沙口信众们会只知“娘娘”、不知“妈祖”呢?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海神媽祖是来自南方的女神,“妈祖”的称呼也是来自福建方言(对长辈女性的尊称)。妈祖信仰北传以后,“妈祖”这一来自南方方言的称呼显然在北方有些“水土不服”,因为北方地区自古有着浓厚的女神信仰传统,而大多数北方女神被冠以“娘娘”“老母”“奶奶”等称呼(也是对长辈女性的尊称)。妈祖是南北都无所争议的海神,所以在黄海及环渤海等北方地区,信仰妈祖的渔民、船家依据地方传统,大多直接称呼妈祖为“海神娘娘”,或者依据妈祖的皇家敕封名号,称呼妈祖为“天妃娘娘”“天后娘娘”。这样的称呼至今在北方沿海仍很普遍。因此,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妈祖宫庙,尽管正式名称可能是“天妃宫”“天后宫”,但民间较为普遍的称呼是“娘娘庙”。而庙里的女神,也被简称为“娘娘”。
  (二)蚕沙口天妃宫初建及始兴的元代,蚕沙口天妃宫的主要信众包括两类人:一是大量的南来漕运人员、客商等南方信众,二是本地的渔民、船家等北方信众。元代以后,明朝官方开启了“海禁”,海路漕运衰落。蚕沙口作为海路漕运的节点,其过往的南来船队逐渐减少,天妃宫的南来信众也逐渐减少。自此以后,蚕沙口天妃宫的主要信众就只有本地及周边的渔民、船家等北方信众了。可以想见的历史画面是:元朝时,蚕沙口天妃宫里可以听到南来的信众用南方口音祈祷“妈祖保佑”,也可以听到本地的信众用北方口音祈祷“娘娘保佑”;而元朝之后的数百年里,蚕沙口天妃宫里就只能听到北方口音的“娘娘保佑”的祈祷声了。
  (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妈祖信仰逐渐北传,难以避免的与北方的女神信仰系统有了交集。明、清二朝期间,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泰山娘娘”(碧霞元君)信仰和“三霄娘娘”(民间又称“三仙娘娘”)信仰蓬勃发展。蚕沙口所在地区位于华北、东北交界地带,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泰山娘娘”“三霄娘娘”(“三仙娘娘”)信仰实践活动。从蚕沙口天妃宫大殿上的“碧霞元君”匾额,以及蚕沙口民间流传的“三仙娘娘”传说,可以基本断定:从明清二朝直到20世纪,蚕沙口天妃宫里的妈祖曾被民间信众认为是“泰山娘娘”或“三霄娘娘”。   综上所述,在历史绵延了七百多年后,尽管蚕沙口天妃宫保留了“妈祖信仰”的核心内涵,但在当地民间信众的集体记忆里,只知道天妃宫里的那位女神是“娘娘”,而几乎无人知道那位女神的本来名称(妈祖)了。
  二、学术界为何对蚕沙口天妃宫的主神存在争议
  七百年来沧海桑田,蚕沙口民众逐渐模糊了有关天妃宫供奉的主神的记忆,这本是正常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对于时代久远的历史信息,普通民众通常会自然地淡忘;另一方面,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也导致普通信众并不关心蚕沙口天妃宫(娘娘庙)里的神灵“到底是哪个娘娘”——因为无论是海神娘娘(妈祖)、泰山娘娘(碧霞元君),还是三霄娘娘(三仙娘娘),都能够满足本地信众的信仰需求。所以,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方政府和文化学者极力把这段模糊的历史记忆予以澄清时,蚕沙口信众才开始再一次把天妃宫里的“娘娘”和遥远南方的“妈祖”联系起来。
  有意思的是,不仅仅是缺乏历史知识的当地民众对天妃宫主神的认识比较模糊,一些从事宗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对蚕沙口天妃宫的主神到底是“妈祖”还是“泰山娘娘”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蚕沙口天妃宫初建之时的主神是妈祖无疑,但在历史演进中,该天妃宫的主神已经转换为“泰山娘娘”——天妃宫大殿匾额上所书的“碧霞元君”(“泰山娘娘”公认的名号)即是明证。
  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首先要指出的是,有关这个问题的背景较为复杂,已经远远超出蚕沙口天妃宫主神争议的范围,而涉及遍及大江南北的数以千计的“妈祖宫庙”“泰山行宫”和数百万计的信众。具体说来,这件事与文化界和民间信仰界持续数百年的一桩“疑案”有关。
  “妈祖”和“泰山娘娘”是中国历史上齐名的南北女神(固有“南妈祖、北元君”一说),都得到了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广泛尊崇和信奉。两位女神不仅在各自传统势力范围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还不断将向各自的影响力向彼此的势力范围延伸,形成了势力交错的格局。
  据一些非官方的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三年,崇祯帝曾经敕封妈祖 “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以及“青贤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的封号(以下简称“崇祯封号”)。“崇祯封号”的特殊性在于,以皇家封号的形式,把赫赫有名的“泰山娘娘”已经享有数百年之久的“碧霞元君”称号,敕封给了同样赫赫有名的“妈祖”。这个让人有些难以理解的敕封举动,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一些学者便以“没有官方记载留世”为由,认定“崇祯封号”为“杜撰”。但这些学者难以解释的是:这一“杜撰”的封号,为何在后世的道教界和民间信仰界得到广泛的遵奉,并被后世政府(清朝皇廷)一再默认?由此,就产生了民间信仰研究界持续百年之争的著名“疑案”——崇祯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封号到底存在与否?妈祖与泰山娘娘这两位南北女神到底是什么关系,以至于能够彼此共享“天妃”和“碧霞元君”的称号?
  经过一番社会历史学的梳理和分析,笔者在《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一文中指出:“崇祯封号”官方文档的缺失是因为明末清初惨烈战火的荼蘼;妈祖得到官方的“碧霞元君”封号也许有着符合宗教逻辑的原因。此后,笔者又在另一篇相关论文——《妈祖与泰山娘娘共享“碧霞元君”称号再考辨——与周郢先生商榷》中,依據新挖掘的史料,认为妈祖与泰山娘娘存在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源自宗教内部对两位女神修行境界的认定。
  据宗教典籍记载,在明朝中后期,也就是“崇祯封号”出现之前,道教界已有了关于妈祖与“碧霞元君”称号之间关系的说明:在明朝道士陆西星撰写的《道缘汇录》 中,详细描述了麻姑在吕洞宾的指引下,“化为湄洲女林默(即妈祖),后得道升天,广佑海疆,功德崇高,证位碧霞元君”。陆西星是道教界著名的“得道真人”,著述很多,《道缘汇录》是其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该书得到教界的普遍认可。王见川先生认为《道缘汇录》所载的“妈祖证位碧霞元君”,指的是妈祖“道封”(称号),即“妈祖在修行中的境界和等级”。笔者对此观点非常认同。《道缘汇录》的说法完全符合宗教逻辑,点明了妈祖与泰山娘娘在道教内部的关系:两位女神在修行上达到了同样的境地和等级—— “证位碧霞元君”。
  此外,成书于明末清初(也就是“崇祯封号”出台的年代)的道书—— 《历代神仙通鉴》,也有关于妈祖“证位碧霞元君”的说明:
  “宋宣和年间遣路允迪出使高丽,中流风作,诸船皆溺,惟路舟因神女护持得以泊一岛上。岛上立有女贞庙,允迪至庙祭之,遂获安济。后皇帝敕封该神为灵应夫人。累封天妃,证位碧霞元君”。
  《历代神仙通鉴》的作者徐道、程毓奇是在家修行人,而非职业宗教人士,但该书有道教界和佛教界三位宗教领袖为之作序(这三位领袖分别是:正一天师道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普陀山著名高僧法雨寺住持性统法师、普陀山著名高僧普济禅寺绎堂法师),并在序言中对此书高度赞叹。三位重量级宗教领袖的背书,足以证实此书内容是得到宗教界认可的。所以,该书记载的“妈祖证位碧霞元君”,应符合宗教逻辑。
  除此之外,在大江南北的民间信仰实践中,妈祖与泰山娘娘“产生密切关系”的现象不断发生: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两位女神共享“天妃”称号并且在宫庙中被共同祭拜的现象在大江南北开始出现:如江苏淮安天妃祠(即“惠济祠”),早在嘉靖、隆庆年间,就开始一同祭拜妈祖与泰山娘娘;万历年间,天津天后宫则也已经同时并祀两位女神。要强调指出的是,淮安与天津都是明朝开启的内河漕运路线上的最关键节点,淮安惠济祠和天津天后宫是明、清二朝官方在漕运路线上最为重要的祭祀水神的场所。在这样关键的宫庙中并祀妈祖与泰山娘娘,足以证明明、清两朝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两位女神的“特殊关系”——两位女神在宗教内部都被认定“证位碧霞元君”。两位女神在宗教内部的这种特殊关系,是崇祯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直接宗教原因——皇家敕封神灵,首先要遵循宗教逻辑。
  另外,“崇祯封号”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距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十七年年初)只有三年多时间。这期间的明朝政权内忧外患,板荡不安,崇祯帝在如此危急时刻,加封屡因平定叛乱而显灵建功的女神妈祖,也完全符合世间逻辑(非宗教逻辑)。且从封号上看,后增补“慈应”二字,极有可能是祈求妈祖获应后所加。因此,笔者认为,尽管“崇祯封号”仍然没有找到直接的官方文献记载,但从所有迹象来看,崇祯十三年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可能性是大概率存在的。   综上所述,既有宗教典籍关于妈祖“证位碧霞元君”的记载,又有明、清两朝政府或明或暗的认可,再加上信仰实践界对此说法的积极响应和遵奉,我们现在可以比较肯定的确认,把“碧霞元君”称号视为泰山娘娘所独有的“法定”称号并不符合史实——在明末清初之后,来自南方的海神妈祖也完全“合法”的拥有了“碧霞元君”的称号。因此,蚕沙口天妃宫大殿匾额上的“碧霞元君”四字,并不能否认妈祖是蚕沙口天妃宫主神的事实。结合蚕沙口天妃宫的始建来由、该地区的生产形式(沿海渔业),以及蚕沙口长期存在的“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庙会,我们可以基本肯定:蚕沙口天妃宫供奉的主神自古即为妈祖,在七百余年的历史中虽融合了部分北方娘娘信仰的内涵,但其信仰核心仍是妈祖信仰。
  三、结语
  蚕沙口天妃宫的复建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的持续举办,是对该地区古已有之的妈祖信仰文化的有力恢复和传承。民间和学界关于蚕沙口天妃宫供奉主神的争议,不过是妈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遭遇的小小浪花,在不久的将来就会逐渐淡去。我们相信,自古流传于北方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在新的时代仍会恩泽一方,为广大信众提供精神支撑,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康熙)永平府志,卷六.
  [2]孙晓天.河北省妈祖信仰调查研究.莆田学院学报[J].2014,(3).
  [3]劉向权.天妃宫及天妃称呼的演变[N].唐山劳动日报,2018.
  [4]孙晓天、李晓非.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5]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使琉球杂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9-30.
  [6]郑丽航.天妃附会碧霞元君封号考[J].莆田学院学报,2005(6):78-82.
  [7]孙晓天、李晓非.妈祖与泰山娘娘共享“碧霞元君”称号再考辨——与周郢先生商榷[J].世界宗教研究. 2019,(4).
  [8]吕洞宾原著,陈全林点校,董沛文主编,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下)[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916.
  [9]王见川.妈祖封号“碧霞元君”的由来:读《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札记之一[C].2012华人宗教变迁与创新:妈祖与民间信仰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手册.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2012.
  [10]李世瑜.天后宫何来泰山娘娘[J].社会历史学文集[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709.
  作者简介:
  孙晓天,女,辽宁鞍山人,河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摘要】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被称为魏晋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它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热点。近五年(2012年——2016年)来《世说新语》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多从文本观念、人物形象、文本意图、叙事艺术以及传播与接受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本文即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近五年《世说新语》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并进行评说。  【关键词】 《世说新语》;研究;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的高速运行,物质层面的欲望不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此背景下,人们在复盘时,易于失去理智进而陷入“一边倒”的误区。本文基于人们分析影响自身成长因素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自古希腊时代至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力量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为人们在成长历程中如何建立科学的分析思维提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内因;外因
期刊
【摘要】 美育是五育中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育,音乐是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时代,我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音乐鉴赏能力,补足教育中的美育短板,显得尤为关键。在音乐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提升乐感是加强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途径。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要来源,其审美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未来教育中美育水平的高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影响乐感与音乐鉴赏力的因素和其在音乐教学中
期刊
【摘要】 关于豫剧表现形式,主要是红脸和黑脸、旦角以及丑角四大行当,老生行当属红脸,始终受到诸多豫剧表演艺术家的重视,大家对老生舞台表演的研究和探讨也颇为激烈。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河南豫剧艺术中的老生舞台表演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更好的发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豫剧;艺术;老生;舞台表演;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家庭环境的优势虽不足以成就一个人未来的成功,但其原生家庭的确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基于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从文化资本、教养模式、社会阶层等维度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教养模式;文化资本;寒门再难出贵子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陕西民办高校输出的汉语志愿者也随之增多。对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陕西民办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本文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的现状,找出了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汉语志愿者;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
期刊
【摘要】 为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文化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民俗文化,本文以如何让民俗文化在保持其自身特色而不是完全为了促进消费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来研究旅游中民俗文化体验中(1)虚实结合的游戏化旅游体验;(2)多感官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通过分析设计学在游戏化体验中的跨学科理论模型以及文化背景下的游戏化旅游体验设计案例,来思考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新型呈现方式,旨在提出更适合民俗旅游的体验设计路径
期刊
【摘要】 内藤湖南是近代日本第一批考察中国政治、经济、风土教育、地理的学者之一,1899年,他首次中国之旅后便开始与中国学者广泛交流与往来,正是这些交往使得内藤湖南开始对中国有所认识,从此(亦是其汉学研究的起点),使内藤湖南真正踏上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内藤湖南;中国学者;往来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小学语文是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课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积极的影响,不仅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興趣,也可以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的作用,分析了渗透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由王洛宾在民间采风所记录的《青春舞曲》是一首优秀的新疆民歌,而经王洛宾和胡廷江据此曲分别改编和发展出来的两首作品《青春小鸟》和同名《青春舞曲》,都在创作上独树一帜,深受歌唱者和观众的欢迎。本文就作品和演唱上对两首改编作品做对比分析。  【关键词】 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王洛宾;胡廷江;改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