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知”是基础,“行”是目的,而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把学习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形成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察,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角色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情景陶冶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
例如,
《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再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能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辨析讨论深化明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事件教学的要求出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以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内容,设计是非题,引导学生在判断、辨析、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现行。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市湘东区萍钢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察,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应用,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角色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情景陶冶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他们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
例如,
《马路不是游戏场》,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再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幻灯、影音、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能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辨析讨论深化明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事件教学的要求出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以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活内容,设计是非题,引导学生在判断、辨析、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现行。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市湘东区萍钢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