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方能实现有效教学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风筝》“放风筝”一段的教学
  师:“幸福鸟”做好了,让我们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
  (生读“放风筝”的一段)
  师:你感受到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们很快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快乐?
  生:“我们快活地喊叫,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喊叫、奔跑”,我看出他们当时很快乐。
  师:一起读一读这一句,想象一下,他们在喊叫些什么?
  生:他们会喊:风筝,你飞得更高一点吧!
  生:他们会喊:快来看啊,我们的风筝飞上天啦!
  师:是啊,多么快乐啊。可是,正在我们玩得开心时,突然一阵风把线吹断了。幸福鸟飞走了,越飞越远,消失了。幸福鸟飞走了。什么也跟着飞走了?
  ……
  [片段二] 《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想象一下,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自由读)
  师:你最想选择哪一种花或几种花,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生:我最喜欢“牵牛花”。(读)“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好像看到了眼前怎样的牵牛花?
  生:牵牛花开的花就像小喇叭。
  师:那你能读得更美一点吗?(示范)“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生再读一遍,没有提高)
  师(无奈):好,先坐下,还有喜欢别的句子,想来美美地读一读的吗?
  (其余各花的教学情况基本同上)
  如此教学,不得不让人想到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来:如何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其评判的尺度和标准是什么?对此,有人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室门前的一段路,老师和学生上课、下课,走过不知多少回,可谁都没因此获得什么。同样一段路,一位搞工程的人走后,就很快估摸出这条路的长度,得用哪些建筑材料,得花多少资金。之后,他承接与此相似的工程的时候。就能很快地算出成本。做出策划、制订方案。因此, “经历”是一回事,能否从这“经历”中有所收益,从而改进后续行为又是另一回事, “经历”了不一定就有进步、有发展。因此,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成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标尺。以此审视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其教学效度了。
  那么。该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呢?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具体说,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一、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 “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于现在发展水平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具体点说,如果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他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花很多时间教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因此,每次教学我们都要首先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比如上述片段一的教学,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感受能力,对直接表达“我们”快乐的句子:“我们快活地喊叫,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是不难理解的,属于现有发展区的内容;而“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等句子。语义含蓄,情感深刻,不是从字面上就能感悟得到的,需要老师的帮助或同学互助才行,属于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加以点拨、诱导、授法,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这些内涵丰富的句子,提高感悟能力。可这位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满足于学生对意义浅显语句的学习,而对意义含蓄的句子未作任何的引导和启发,致使学生的学习感悟始终处于表面化、浅薄化的水平上。这“没有问题”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反映了最大的问题:对文章的阅读定位过低,导致学生在已有的阅读水平上进行非发展性的阅读操作,学生学习能力没有丝毫提高,对含蓄句子的感悟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后续学习中,他们遇到类似内涵丰富的句子仍旧无法领悟。如此看来,这种定位过低,毫无发展性的阅读操作,教与不教、学与不学本质上是一样的,其教学毫无实效可言。
  
  二、凸显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在、未定的存在。在语文教材中,既存在着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非教学的内容;前者是教学的有效内容,后者是教学的冗余内容。可见,确定教什么而不教什么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这还牵涉到具体的教学价值“定位”问题:它们有许多教学价值,那么在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选用哪一点教学价值呢?哪些应该花大力气教,哪些是可以不教的呢?上述片段二的教学。教师显然没有把握住《花钟》的文体特征。《花钟》是篇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稍加分析第一自然段,可以发现,课文之美主要体现在极为贴切的形象化描写上。比如写牵牛花的开放是“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写睡莲的盛开是“从梦中苏醒”……所使用的形象与这种花的名称、特点结合得天衣无缝。美,就从这种形象与意象完美组合的形式之中流露出来。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特色,只简单地把“感受花美”当作教学重点,而没有将力气用在引导学生领悟、体会语言表达上。所以,尽管教师费尽心机让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朗读,但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既然这个文本的美主要体现在其修辞的形式上,与其让学生极为勉强地朗读感悟“文本描绘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还不如让学生学习领悟并实践这种语言表达的技巧,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具体教学时,可采取换词比较、感悟朗读、模仿练写等方法,先把“吹起”“苏醒”“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词都改成“开了”,与原句进行比较,从中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和传神,再引导学生透过“吹起”“苏醒”等字面想象、感悟不同的花开放的形态美、意韵美,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再创造练写平台,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学着写一两种花,从而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言语智慧。
  
  三、强化学习的“高峰体验”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体不断吸收、内化新信息,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能动过程,要经历习得、巩固与转化、迁移与运用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哪一个阶段,学习主体的主观体验都起着重要 的作用。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具有高峰体验所包含的某些品质)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它们起到了使学习变得真正令人兴奋的作用。”这样看来。高峰体验是教育性之所以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缺少主体体验,学习既缺乏动机发动与催发,也难以进一步内化,极易停留在简单的尝试、演练甚至机械学习阶段,难以向迁移与运用和新策略生成等高级阶段推进,因而学习的有效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这,恰恰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
  对于“学习体验”,不少教师肤浅、片面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获取肢体感官的快意,所以,脱离文本内容、不求教学实效的表演、游戏曾一度在阅读课堂上大行其道。但“学习体验”,不仅是肢体的快乐,还应该有高度的情感愉悦,更要包括由深度思考或刹那间顿悟所引发的思维快乐。一言以蔽之,应在肢体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快乐、心灵的快乐!因此,让学生通过思维的快乐去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心中向往之的教育境界。
  窦桂梅老师教学《珍珠鸟》,在一步一步“诱引”学生深入领会了原文的“信赖”主题之后,忽然来了两个大转弯:“我”觉得这样真好(以为人与鸟之间创造了真诚的信赖),笼中的“大鸟”也是这么认为吗?接着是第二转:假使你是作者,你放不放(鸟)?如果作者打开鸟笼,而你是珍珠鸟的“父母”,你走不走(走就一定能获得自由吗)?这个两难问题逼迫学生必须来个直面生活、直抵心灵的深层思考,从而产生了激烈而有益的思想交锋和思维碰撞。有的左右为难:“的确,人类应该给它们幸福快乐,毕竟它们长着翅膀,不应活在笼子里面。可是,已经习惯了在笼子里的它们,即使放飞,也不一定能飞远。你想,在我们这个城市里,都是楼房,哪有它们生活的地方,说不定它们会死在寻家的路上。”有的旗帜鲜明:“我是珍珠鸟,一定要飞出去,哪怕自由飞上一会儿,也有了鸟性的释放,哪怕是死也值得!”有的痛心疾首:“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巨大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有的富有哲理:“我觉得这是个两难的道德问题。你说放吧。的确这珍珠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能,也许不如在这里生活得好,而且你的确不能保证别人不会伤害它们;不放吧,又觉得不道德,因为我们人类和鸟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不能排序,我们不能让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最后,以教师的“人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复杂的,也可以说是哲学的问题:人与人的信赖究竟达到美好的境界了吗?人与自然的信赖呢?人与动物的信赖呢?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一句话,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这段话结束全课,让学生带着更大的问号和更深入的思考走出教室。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思维密度有多大,学生所获得的何止是语文的知识和技能。
其他文献
课文《丑小鸭》与原文相比,删改非常大。教学这一课吋,我和同事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把三年级的教材变为高年级的课程资源,紧抓文本中的主题“高贵”,引导学生对课文与译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走向安徒生童话以及安徒生自传。这样的课型探索,带有创新的意味,我们把它定为名著导读课。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努力追求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中走向母语、走向儿童、走向专业,力求构建有效的课堂。    一、走向母语 
期刊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指阅读时对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一、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1 题目分析法。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窗口,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个“窗口”探视到文章的初步信息。可以通过剖析课题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例如《飞夺泸定桥》,分析“飞”字,得出与敌人“抢时间”,分析“夺”字,得出“攻天险”。
期刊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敏锐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除了重视在认数、建立数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外,还要结合特殊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5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认识数位、数级。  2 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读数的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
期刊
儿童都喜爱画画,他们心里想什么,就会动手画什么。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游戏,他们画画时毫无顾忌地采用了各种怪异的、不合逻辑甚至荒诞的手法,使人看了耳目一新。儿童画的单纯、幼稚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儿童边画边自言自语。比如,画战争题材,嘴里就会发出“哒、哒、哒”的枪声;画行驶的汽车,嘴里就会发出“嘟、嘟、嘟”的车笛声……他们将自己融合到画面的角色中,在遐想中享受创作的快乐。当儿童的
期刊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经常进行交流。要让学生接受你,理解你,并配合你,这就需要在平时的点滴中让学生体验到爱。    一、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
期刊
一、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人文教育    1 教材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起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置了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一材多用。  例如:教材中设置了多个栏目。其中“做一做”栏目,学生只要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步骤,就可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说一说”栏目,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扩展视野的空间;“想一想”栏目,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期刊
清晨走进校园,心里充满期待。那片小小的绿色的世界,清新而又宁静。喜欢那些平凡无奇的树:香樟、古榕、羊蹄甲……像老朋友相见一般亲切。站在树下细细地观察那些春雨过后的树干,用手悄悄地碰碰那些莹润可爱的青苔,不要惊醒这些绿盈盈毛茸茸的小精灵。长了青苔的树都有让人尊敬的历史,在岁月里独自站成一种美丽的姿态。  从教室的窗外望出去亦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上边垂下的是迎春,葱绿的圓叶子上开着许多小黄花。窗台下一丛
期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  教师,曾经被称作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在这片阳光下。有时却笼罩着阴霾,调查数据表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而且,女教师、班主任和毕业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为严重。我们不禁要问,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要想透彻认识目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我们需
期刊
挖掘数学的生活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生活价值,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生命价值的核心价值之一。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出发,通过“用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通过数学生活价值的不断挖掘,激起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笔者在教授人教课标版教材第11册“合理存款”时,就将教学目标锁定为: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