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离石汉画像石装饰题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西吕梁地区的离石马茂庄出土了大量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不仅展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与意识形态关系,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空间造型意识表现形式,更是影响到后来的艺术形式,是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文浅析离石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来探索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画像石;离石;装饰题材
  一、汉画像石概况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渐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汉代当时在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承秦制,以举孝廉为选关途径,于是出现不少以行孝而沽名者。“生不能致以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是称以为孝”(《盐铁论·散不足篇》)。封建权贵借灵魂不灭,“作偶人以待尸枢,多藏食物,以欲精魂”(《后汉书·赵岐传)))和“谓死如生,礼也”的教规,约束百姓,为活着的人设计了一整套隆重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和习俗。甚至不惜巨资仿照生前住宅形式,用砖石营造大规模的画像石墓室,厚葬之风日靡。
  画像石是汉代建筑、墓至、碑刻上的石质装饰画,画像石墓是以石雕画像为装饰材料的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该墓兴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消亡于三国两晋,存世仅三四百年。内容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诸多方面,素有两汉百科全书之美誉。又由于画像石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绘画注释历史,是揭开两汉艺术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二、离石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墓多为砖石结构。刻画像的石块常用在墓室的门扉、门柱、门楣、横梁及盖顶等部位。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离石是中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汉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以马茂庄为中心方圆百里间的歧则沟、石盘、贺家塔、王家塔、西崖底、下水西村、城内等地。在靠近离石的中阳县道棠、柳林县杨家坪亦有少许画像石出土。
  离石汉画像石墓均为砖石结构,墓室或为弯隆顶或为券顶。一座墓内安置画像石少则5块,多者为28块。墓底一股距地表深2一5米,形状有正方形、凸字形、长方形。形制分单室、双室、三室、四室。单室墓一般由墓道、墓门、雨道、墓室组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墓门和雨道。墓门有门媚石,左、右门框石和两扇门扉石,个别墓门有设门坎者,一般为5块。两室墓一般由墓道、墓门、甫道、前后室组成,后室小于前室,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墓门和前室。三室墓和两室墓构造一样,只多一耳室,用于放置明器。四室墓较三室墓又多设一耳室,一般分列前室左右,也称左右耳室。个别墓前室的画像石因通往后室或左右耳室的门跨度较大,横额石中间加石柱或带石护斗的石柱支撑。石柱上一般墨题或石刻铭文,记载墓主人生平和下葬时间。
  三、离石画像石的题材分类
  离石汉代画像石题材比较丰富,除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外,一半以上内容是刻划奇禽异兽之类的“吉祥”内容和神话传说。按题材可细分为五大类:I.生活写照:庄园、郊外、狩猎、车骑出行、侍者迎送(捧盾、执帚、持戟、拿棒、持妨等)。2.历史故事:火牛阵、窃符救赵。3.神话传说:东王公、西王母、不死树、悬圃、羽人、鸡首神人、牛首神人、云车飞升、独角兽、青鸟、天马等。4.吉礼祥瑞:朱雀、铺首、双头兽、三青鸟等。5.装饰图案二蔓草云纹、云气纹、窃曲龙纹、柿蒂纹、几何图形纹等。在墓室内这些内容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一幅幅横竖不同的有血有肉的石画。
  在神话传说的题材里,常见的有口衔圭的赤鸟、三足鸟、双头鸟,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独角神马,有虎车、雁车、狐车、豹车、鱼车、狗车、龙车、车马出行图,有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羽人双龙等。为求得墓主人在阴间平安无事,画像石墓中常刻有铺首衔环、朱雀、青龙、玄武、白虎等吉祥动物。铺首衔环多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是为了驱邪避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方位神,其职责是御四方,避不祥。除反映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的内容外,还有部分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在这类题材中刻有重楼高阁,楼内主人宴饮闲谈,下棋听乐,有的奴仆捧食进撰,有的拱手作迎送宾客状。离石汉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灰绿色,红褐色。系削凿磨制成石材后,由画工用墨线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阴刻其轮廓并剔地平铲,成为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细部不作阴线镌刻,留有隐约可辨的原有墨迹。其画像构图疏朗,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且剔地平铲极浅,故拓片效果宛如剪影,又衬凿地,得成古拙深沉的艺术风格。离石汉画像石可与洛阳汉墓中砖上的彩色人物,大连劳城子汉墓中人物壁画,以及朝鲜平壤附近一些汉墓中各种漆器上的人物画有同样的艺术、历史价值。它比山東武梁祠的图案疏朗,而画刻亦比武梁石室的人物现实生动。离石汉画像石在加拿大、北京故宫、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都有展出,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离石汉画像石以一种特有的文物形态,一种特异的风貌展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业余培训这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学习浪潮在全国范围的升温。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培训者对自身责任认知的不充分,导致培训问题层出不穷,办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机械化,严重阻碍业余培训的良性发展。培训机构数目数不胜数,对该地区培训现状的分析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前人经验,将业余培训不足之处归纳为培训质量与培训方向两部分,在质量问题方面结合前人所述、利用管理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影视作品制作的发展,应用DV记录短片的剪辑手法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手段,只有合理的运用剪辑才能完善作品,为短片提供美感和艺术性,同时剪辑运作手法始终在不断进步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影视发展,本文就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手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DV记录;短片剪辑;运作手法;蒙太奇  前言  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还是艺术的象征。这一手法在当今时代的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但私有制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状态,产生了异化。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并加剧,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通过分析异化,马克思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实现自然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期刊
摘 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
期刊
摘 要:“赔命价”习惯规范由来已久,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发展态势。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四川藏区长期扮演着“地区法律”的角色,对藏区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举足轻重的裁断作用。在国家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藏区人民仍广泛认同和普遍适用“赔命价”制度来调解纷争,这不仅说明“赔命价”规范本身存在合理性,也体现着国家法“鞭长莫及”
期刊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浅谈油画静物中感情因素与技法运用。油画静物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静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画家们一直钟爱的题材。美术史发展到欧洲早期的时候,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活动和走兽动物;到了中世纪慢慢向宗教活动转变,内容大多为神灵;历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一些画家从宗教的潮流中走出来,慢慢将实现放到现实和静物中。所以静物
期刊
摘 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藏传佛教女性信仰者和出家修行者数目不断增加,对藏传佛教尼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尔康地区是藏汉文化重要的交流区域,也是藏文化中、嘉绒、康巴和安多等文化习俗交汇区域。该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尼众及尼众修行点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
期刊
摘 要:古往今来,竹是坚贞、高洁情操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颇为青睐。人们出除了在诗词歌赋中咏竹外,文人们还常常将竹的形象以笔墨的形式来寄托情丝。如吴镇、郑板桥 赵孟頫 柯九思等文人。本文通过对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理解,进而了解文同苏轼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存世的作品,并对文与可《墨竹图》轴中竹的艺术特征做了分析,并同郑變的“胸无成竹”论做了区分,阐述了“胸有成竹”在艺术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