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特点,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又要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把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从而打开阅读教学之窗。
【关键词】教材文本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课程理念须教师不断钻研课本并更新教学方式,以便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特点,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又要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把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从而打开阅读教学之窗。
1. 课前收集信息资料,丰富学生感知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样的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轻松地走进了课堂。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1 激发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
2.2 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3 适度拓展,丰厚文本。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4 在语言精美处,适度拓展,品味语言。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5 训练到位,适度拓展,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包涵丰富,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课外延伸,架设阅读桥梁
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应重视向课外延伸。
3.1 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语文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课外资料课内化,能将拓展演绎得更加美丽。"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3.2 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如开展手抄报活动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动手抄一抄,画一画,写一写,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味。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4. 盘活教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好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小学阅读教学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当然,要想真正打开阅读教学之窗,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在"读""写"之间寻找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关键词】教材文本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课程理念须教师不断钻研课本并更新教学方式,以便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特点,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又要以"生"为本,依学定教,把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开发的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从而打开阅读教学之窗。
1. 课前收集信息资料,丰富学生感知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样的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轻松地走进了课堂。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1 激发阅读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
2.2 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3 适度拓展,丰厚文本。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4 在语言精美处,适度拓展,品味语言。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5 训练到位,适度拓展,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包涵丰富,其中包括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训练的契机,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课外延伸,架设阅读桥梁
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应重视向课外延伸。
3.1 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语文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课外资料课内化,能将拓展演绎得更加美丽。"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3.2 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如开展手抄报活动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动手抄一抄,画一画,写一写,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味。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4. 盘活教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沃土。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很好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小学阅读教学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当然,要想真正打开阅读教学之窗,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自身教学的目标,在"读""写"之间寻找结合点,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