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该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下,有步骤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去组织教学。这样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训练 教师指导 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方法有着种种弊端,但在教学实践时常常难逃其缚。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学生思维培养认识不清,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过去,老师问,学生答,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仅停于此,学生思维的空间太小,处于被动,受到压抑,思想就不可能活跃,当然,就自然影响效果。现在,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该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下,有步骤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去组织教学,这样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1.布置预习,学生自主寻疑
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认真的阅读和思考,是学生提出有质量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授新课前要布置预习,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产生疑问。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预习提示,看课文,看课后思考和练习;"一查"就是查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时,学生寻疑往往只停留在文章字词表面,但经过耐心的引导,和长期的实践,他们慢慢就能够深入到篇章之中,甚至还有学生可以把课文的前前后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时候,特别重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对每个的学生疑问,无论是"深"是"浅",我都会给予肯定,培养他们不断生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①有那么多的人来送总理,作者为什么只偏偏重点写了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的动作和神情?②课文4个自然段,哪几个段落是重点段,我弄不清?③"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作者写这句话和送总理有什么关系?这不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吗?对这三个问题,我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的同学提出的"庄严、肃穆、矫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也做了肯定,还邀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们解答问题,这样自然就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思维的活跃性。
2.抓住关键,启发学生寻疑
课文中有些段落、词句,学生阅读时一视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不易产生疑问,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老师可就得设法堵堵学生,引导学生生疑,或者自己设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为难学生一下,他们的思维怎么能活跃起来?下面举个例子。
在教学《高粱情》第五自然段时,在三、四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生很易了解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并且也画出有关句子。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便觉得这一段自己完全学懂了。我便发问:"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搞明白了吗?"学生齐声说:"明白了。"我紧追不舍,又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呢?请再读读这段,想想,看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沉默了一阵,终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不明白,有了这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就已经写清楚高粱根多而扎得深的特点和作用,为什么还要写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的话?"多有质量的问题!一下子学生又仔细读起书来。不一会儿,他们就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整个课堂活跃而充实起来。
3.利用矛盾,引导学生寻疑
对立事物互相排斥,往往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抓住课文本身外露和内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例如《穷人》一课写桑娜一家很穷,却又说他们的小屋"温暖而又舒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挑起矛盾,学生脑子里产生了疑问,使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通过再次仔细阅读,他们解答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膛目。请看他们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和外面又黑又冷相比较而言的;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屋子里地很干净,炉火未熄,橱具闪亮;也有的学生说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觉得"小屋温暖而又舒适",依据是: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如果是我们,根本睡不着;还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桑娜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依据是: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中写到,当渔夫催促桑娜赶快去抱孩子时,桑娜故意一动不动;当渔夫更加着急时,桑娜会意地拉开了帐子。要是他们夫妻感情不好,房子再豪华也不会感觉它温暖而又舒适的。……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富有创意和个性特色的理解!一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定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与收获。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我想,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使读书无疑者能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积极的思考,才会追根究源。"依纲扣本",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这样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训练 教师指导 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方法有着种种弊端,但在教学实践时常常难逃其缚。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学生思维培养认识不清,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过去,老师问,学生答,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仅停于此,学生思维的空间太小,处于被动,受到压抑,思想就不可能活跃,当然,就自然影响效果。现在,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该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导下,有步骤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去组织教学,这样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1.布置预习,学生自主寻疑
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认真的阅读和思考,是学生提出有质量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授新课前要布置预习,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产生疑问。同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预习提示,看课文,看课后思考和练习;"一查"就是查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时,学生寻疑往往只停留在文章字词表面,但经过耐心的引导,和长期的实践,他们慢慢就能够深入到篇章之中,甚至还有学生可以把课文的前前后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时候,特别重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对每个的学生疑问,无论是"深"是"浅",我都会给予肯定,培养他们不断生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①有那么多的人来送总理,作者为什么只偏偏重点写了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的动作和神情?②课文4个自然段,哪几个段落是重点段,我弄不清?③"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作者写这句话和送总理有什么关系?这不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吗?对这三个问题,我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的同学提出的"庄严、肃穆、矫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也做了肯定,还邀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们解答问题,这样自然就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思维的活跃性。
2.抓住关键,启发学生寻疑
课文中有些段落、词句,学生阅读时一视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不易产生疑问,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老师可就得设法堵堵学生,引导学生生疑,或者自己设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为难学生一下,他们的思维怎么能活跃起来?下面举个例子。
在教学《高粱情》第五自然段时,在三、四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生很易了解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并且也画出有关句子。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便觉得这一段自己完全学懂了。我便发问:"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搞明白了吗?"学生齐声说:"明白了。"我紧追不舍,又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呢?请再读读这段,想想,看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沉默了一阵,终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不明白,有了这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就已经写清楚高粱根多而扎得深的特点和作用,为什么还要写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的话?"多有质量的问题!一下子学生又仔细读起书来。不一会儿,他们就纷纷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整个课堂活跃而充实起来。
3.利用矛盾,引导学生寻疑
对立事物互相排斥,往往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抓住课文本身外露和内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例如《穷人》一课写桑娜一家很穷,却又说他们的小屋"温暖而又舒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挑起矛盾,学生脑子里产生了疑问,使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通过再次仔细阅读,他们解答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膛目。请看他们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和外面又黑又冷相比较而言的;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屋子里地很干净,炉火未熄,橱具闪亮;也有的学生说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觉得"小屋温暖而又舒适",依据是: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如果是我们,根本睡不着;还有的学生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桑娜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依据是: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中写到,当渔夫催促桑娜赶快去抱孩子时,桑娜故意一动不动;当渔夫更加着急时,桑娜会意地拉开了帐子。要是他们夫妻感情不好,房子再豪华也不会感觉它温暖而又舒适的。……多么精彩的发言,多么富有创意和个性特色的理解!一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定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与收获。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我想,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使读书无疑者能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积极的思考,才会追根究源。"依纲扣本",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这样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