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脆弱与命运的别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l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蒲宁是俄罗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理性探究。通过对蒲宁作品的深度解读,发现造成其笔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是主人公自身固有的人性弊端。此外,还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人的命运的相遇和离别。本文从人性本身的脆弱及外在命运的影响两个因素切入,探究蒲宁短篇小说中的悲剧美。
  关键词: 人性 命运 悲剧美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俄罗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理性探究。同时他还擅长自然描写。在蒲宁笔下,俄罗斯的自然风景熠熠生辉,凄美的悲剧性结局令人荡气回肠,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引发读者思考爱情和死亡这两个永恒主题,同时引起我们内心的无限悲伤和沉重怅惘。
  蒲宁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与其写作天赋与才华分不开的。奥·米哈伊洛夫曾经评价蒲宁的作品,认为他的描写“尽善尽美、生动严谨、大胆持重,不禁令人惊叹折服”[1](P52)。此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东方哲学的影响,比如,在《阿强的梦》这部短篇小说中,船长对阿强说,菩萨“大慈大悲,爱护众生”;论及中国的道教时,又解释说:“万物均各有其道,此道是任何他物都不得加以违逆的。”[2](P76)东方哲学的影响为蒲宁作品中的人生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引人思辨,发人深省。
  蒲宁的短篇小说大都以悲剧收场,这其中蕴含诸多复杂因素,如农奴制改革后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俄国农村,这一时期广大农民的境遇不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有的反而陷入赤贫的境地,同时“那些一向过着优裕生活的贵族地主也手足无措”[3](P55-56)。蒲宁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其自身际遇与周遭风云变幻使其深切体会到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此外,由于对十月革命的不理解,作家在十月革命后长期客居国外,过着漂泊无依的游子生活,作家由此萌生了强烈的羁旅情怀和怀旧心态。作家的这种经历不仅使他的作品充满对人性的思索和探究,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作品植入了悲观情怀,但是同时也造就了他凄美的文风。
  通过对蒲宁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发现,造成其笔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是主人公自身固有的人性弊端。此外,还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人的命运的相遇和离别。本文从人性本身的脆弱及外在命运的影响两个因素切入,探究蒲宁短篇小说中的悲剧美。
  一、人性的脆弱
  从古至今关于人性的探讨从未停止,人性的善恶自然成为人们聚焦的核心,如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P254),人善良的本性就像水一样永远是向下流淌的,而荀子则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5](P434),并因人的趋利之心而产生彼此之间的争斗,于是滋生出了恶。事实上,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构成的”[6](P60),因为人本身同时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注定人生来同时具有人性的优越与弊端。具体来讲,自然性驱使人趋利避害,而社会性则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秩序。由于人游离于社会性与自然性之间的这种特性,因此人时而为善、时而为恶。这在蒲宁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在蒲宁的小说中,人性的弊端、人格的缺陷往往是导致主人公悲剧性结局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轻盈的气息》中,一开始对女主人公奥利娅·麦谢尔斯卡娅行为举止的刻画是令人厌弃的:她举止轻佻,对追求者态度反复无常,“没有追求者一天也活不下去”[2](P62),作为一个女学生,却打扮得像已婚妇人一样。当受到校长的责备时,她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妇人,因此自己的打扮无可厚非。之后不久,她因玩弄一个军官的感情而被后者打死。此后,她的日记道出了之前行为不端的原委:原来,一年前的一天,她独自一人在家,被校长的哥哥侮辱,此事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她当时就产生了寻死的念头……这样看来,奥利娅生前的种种作为就易于理解了:正是由于这件事,她充满了对人性中兽性因素的厌恶,她的轻佻举止正是对兽性情欲的揶揄,而她的逢场作戏则是对人性弊端的轻蔑嘲弄与无情鞭挞。至此,故事本身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小说并未就此完结。接下来是奥利娅生前曾经与自己的密友讨论什么是女人的美的一幕。她认为,女人的美,除了要有“沸腾的焦油一般的黑眼珠”、“夜一般乌黑的睫毛”、“圆得恰到好处的小腿肚”之外,最重要的是“轻盈的气息”,最终“轻盈的气息重又在世界上,在白云朵朵的天空中,在料峭的春风中飘荡”[2](P67)。在此结尾之处,“轻盈的气息”作为一种灵动的生命之美,反衬出已经消弭于尘世的生命的凄寂,更渲染出女主人公遭遇的不幸,营造出深沉的悲剧之美。
  《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与《轻盈的气息》在故事情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叶拉金疯狂地爱上了女演员玛丽娅·索斯诺夫斯卡娅,而后者的性格却乖戾古怪,她要求叶拉金与她共度一晚后双双自尽。男主人公叶拉金在仓促杀死自己心爱的女人之后,由于慌乱并没有自杀,而是被带上了法庭。在之后的回忆中,叙述人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玛丽娅:她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女人,曾经真诚地爱上了一个人,并“把他当做父亲看待”[2](P173),而这个恶棍却玷污了她的感情和肉体,从此之后,她似乎变了一个人,变得喜欢和别人卖弄风情,性格也变得乖张古怪。为了检验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她向与她接触的男人提出,如果说对方真正爱她的话,那么就要在与她共度良宵后双双自尽。玛丽娅生前摘抄有这样的话:“世界用数百万双充满兽欲的眼睛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在动物园里常常看到的那样……”[2](P171)玛丽娅生前摘录的这段话蕴含了多少恐惧、失落和愤恨。这些消极的情绪,又表达了隐藏在玛丽娅心中多少对人类兽性无言的谴责。我们不禁会问:难道促使人们执著的动因仅仅是肉体吗?人性的弊端在这段叙述中暴露无遗。同时,女主人公的悲剧也体现出人性的软弱:面对灾难,无力抵抗,便以惩罚自己的方式惩罚对方,以此寻求心理的平衡,从而试图获得精神的慰藉,玛丽娅正是如此,性格的软弱也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把“性格摆在悲剧六个成分的第二位”[7](P34)不无道理。   二、命运的别离
  两个人的命运仿佛两条直线,有交际、有重合,也有平行。在蒲宁的短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交汇常常伴随着生死离别,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偶尔交集,之后便是阴阳相隔或老死不相往来。在蒲宁的笔下,两个人的相遇和重逢总是那么短暂,而离别却总是长久甚至永恒。
  《林荫幽径》描述了一对以往的情人在一家客店偶遇的情景。尼古拉与娜杰日达曾经相恋,后来尼古拉爱上了别人抛弃了娜杰日达,娜杰日达痛苦而心碎,她一直不能原谅尼古拉,然而却一辈子没有嫁人,因为她始终深爱着尼古拉。尼古拉生活得也并不幸福,他深爱的妻子抛弃了他,他宠爱的儿子成了纨绔恶少。此时命运的捉弄又促成了这对昔日恋人的重逢,他们二人感慨万千。尼古拉认为一切都会过去并且被忘记,包括青春和爱情,而娜杰日达则认为青春可以过去,但爱情不会被忘却,正因为如此,她永远无法原谅尼古拉。两个人的重逢饱含太多无奈与感伤……在小说的结尾,尼古拉似有后悔之意,然而当他想到,假如娜杰日达成为他的妻子,那么结果会如何的时候,“他阖上眼睛,摇了摇头”[2](P207)。这里,作者似乎暗示了同样悲剧的结局。命运的相遇与别离又如何呢?正如作者所说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是一桩庸俗的、司空见惯的事”[2](P204),命运的乖舛令人无可奈何,无从把握、不可左右,一如尼古拉与娜杰日达的故事一样,重逢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和幸福,反倒徒增悲伤和无聊。
  《寒秋》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女主人公与她的未婚夫在一个寒冷的秋夜告别,此时她的爱人即将奔赴前线,她们互相表白着自己内心的爱恋,一个月的日子倏忽而过,未婚夫不幸战死沙场,别离已成永恒,从此以后,三十年间女主人公一直遭受着命运不公的待遇,生活悲惨,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回顾往昔,她发现自己一生其实只拥有过一件东西,就是与爱人共度的那个寒秋的夜晚,其余一切对她而言都不过是幻梦一场。
  结语
  在蒲宁的短篇小说中,人性的善恶、美丑的交织与冲突构筑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人性的黑暗往往酿成了一桩桩命运的悲剧,而人性的光明又促使人在悲剧的痛苦中反思生命的轨迹,探求幸福的道路。如同蒲宁所说的,“幸福只给予懂得幸福的人”[8](P216),也许悲伤与痛苦会迫使人思考幸福的涵义,不断提出对幸福的追问。
  在蒲宁的笔下,人物命运的别离显得遥远而沉重,命运的相遇和重逢往往转瞬即逝,仿佛命运的别离成为人生的常态,而命运的交织则仅是人生中一现的昙花,命运的捉弄给人们带来了些许甜蜜与快乐,而留下的却是永远的痛苦与不尽的悲伤,甜蜜与苦涩的交相辉映铸就了蒲宁短篇小说的悲剧之美。
  参考文献:
  [1]孟秀云.俄国的布宁研究综述[J].俄罗斯文艺,1996(2):50-55.
  [2]戴骢主编.蒲宁文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
  [3]冯玉律.论蒲宁创作中的永恒主题[J].俄罗斯文艺,1994(1):55-62.
  [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戴骢译.金玫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者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2013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写,无事可讲。语文教师应该从最基础的作文训练做起,把学生领进作文之门,授之作文之法,创造快乐、有趣的写作环境,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要写。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有话要写  “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更难”,这是语文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达成的共识。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深感受到作文教学的“难”。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摘 要: 本文针对v-t和x-t图像的专题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以“龟兔赛跑”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归纳和总结了v-t和x-t图像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v-t和x-t图像 问题教学法 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其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全过
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主线,学习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广大普通学校老师的共识。而在聋校,由于客观原因,长久以来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是很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靠教师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支离破碎地讲解和反复操练获得的。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完整性、正确性,感受的独特性。耳聋学生除听音器官受损外,大脑语言机制的发育和健听学生完全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完全可以借助语言的另外一种物质形式——手语
摘 要: 实验是对知识形象的展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的展示功能,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 思维障碍  物理学科因其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著称,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时时要表现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归理论的过渡,且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障碍。针对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障碍,教
摘 要: 在初中教学中,英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强调对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感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体验感、兴趣感和动态感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多元激发,构建动态课堂”这一教学理念,详细探究了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动态性”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多元激发 动态课堂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日常
摘 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结合王文湛教授的报告内容,作者有感而发,在教育改革现状下,针对“教师如何去做才能适应时代潮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一问题,有所感悟。  关键词: 爱心 教师队伍 转型教学 非智力因素  对王文湛教授早有耳闻,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他所作的题为《学习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贯彻纲要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专题报告。听完他的报告,思考近年来本地区课改的实际情况,深
摘 要: 为考察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情况,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D学院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考察,得到如下结论:(1)总体而言,该学院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均比广东省高。本科生就业率略高于专科生,各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是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工学。(2)学院所在地东莞是吸收该院毕业生的主阵地。(3)该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岗位薪酬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性别、生源地、学历和学科毕业生薪酬
建院十年来,我院一直把学科竞赛作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落实在学科竞赛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并建立学科竞赛工作的保障制度,出台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  一、规范制度,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1.出台学科竞赛文件,保障竞赛可持续发展。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不断修订和完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语文学习的生命才由稚嫩走向成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所谓“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没有积累的奠基,语文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  积累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有的老师则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职业院校只有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