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认真备课,精心撰写教学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四个方面对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 构建主义学习
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积极探索优质教学策略,构建自主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呢?通过多年的工作尝试,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课,精心撰写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旧知识的迁移程度及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吃透新知识在本单元、本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教师也要充分了解任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在教学活动中在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并可考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在课堂中调控自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创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地放手,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大环境的营造中。如参与学校机房、电子阅览室、班班通、校园网、办公平台等的建设,指导学生及老师用好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其次,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机房的网络。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学生直面网络已经成为时代的一种趋势。上网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同时加强学生上网监控,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资源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再次,多开展一些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如NIOP竞赛小组、电脑作品制作小组、电脑机器人和简易机器人小组、电脑维护与联网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拓宽了学习活动的天地,在自主学习、探索、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形式多样、趣味无穷的信息技术小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网络教学平台可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浏览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学平台使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致得以提高;教学平台的使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空间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学习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与使用,促使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信息技术课堂活力。
三、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型,应采用讲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对于信息技术技能训练课型,应采用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练教学法等;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型应采用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分组合作法;对于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课型,应采用讨论教学法、情境(或事实)教学法等。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内涵及适用条件,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法”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建构知识体系。要明确“任务驱动法”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不是“任务”,也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学习者的内在的“自我驱动”,不是外在的“驱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一种健康、自我指向的可持续学习方式。
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中的培训资源.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氛围 教学方法 构建主义学习
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有效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积极探索优质教学策略,构建自主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呢?通过多年的工作尝试,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课,精心撰写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旧知识的迁移程度及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吃透新知识在本单元、本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教师也要充分了解任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等,在教学活动中在考虑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并可考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在课堂中调控自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创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在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地放手,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大环境的营造中。如参与学校机房、电子阅览室、班班通、校园网、办公平台等的建设,指导学生及老师用好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其次,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机房的网络。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学生直面网络已经成为时代的一种趋势。上网虽然有诸多的弊端,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健康、科学地上网,上“安全网”,同时加强学生上网监控,就能克服弊端,发挥网上资源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再次,多开展一些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如NIOP竞赛小组、电脑作品制作小组、电脑机器人和简易机器人小组、电脑维护与联网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拓宽了学习活动的天地,在自主学习、探索、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践证明,形式多样、趣味无穷的信息技术小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搭建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教学交流、作品发布、作业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网络教学平台可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浏览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自己的作品……教学平台使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致得以提高;教学平台的使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空间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学习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与使用,促使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信息技术课堂活力。
三、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型,应采用讲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对于信息技术技能训练课型,应采用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操练教学法等;对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课型应采用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分组合作法;对于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课型,应采用讨论教学法、情境(或事实)教学法等。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内涵及适用条件,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法”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要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建构知识体系。要明确“任务驱动法”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不是“任务”,也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学习者的内在的“自我驱动”,不是外在的“驱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形成一种健康、自我指向的可持续学习方式。
四、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自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依据本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中的培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