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对策研究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泉州市鲤城区的实际,分析了鲤城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现实基础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创新型城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四大举措。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区;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0.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0-08-04
  
   鲤城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在未来五年里把鲤城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进步、城市更加文明、环境更加友好、生活更加富裕的创新型和谐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区集聚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鲤城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实践和基础
   “十一五” 期间,泉州市鲤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总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以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途径,以科技创先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创新为保障,全面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省知识产权强区”等称号,为建设创新型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区域科技不断实现新进步。2008年,鲤城区出台了《实施国务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的意见》,将创建科普先进区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在2007—2008年度的考核中,我区以各项综合指标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实现新优化。2010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同时还作为“泉州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建设计划。鲤城区电子信息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最具竞争优势奖”;重点扶持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建设,钧石能源2010年完成投资7881万元建设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能达300兆瓦;销售5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创税达2.16亿元、比增460%;全区6家光伏企业实现产值22.83亿元、比增180.7%。在光伏产业的支撑带动下,鲤城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实现产值33.64亿元、比增73.02%,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同比提高5.35个百分点,创税3.4亿元、比增128.62%,成为我区第二大产业。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实现新提高。鲤城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企业70多家,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级鉴定评审,8项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10项产品获得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称号;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课题被列入2009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获专利授权1813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达69项,每万人专利申请及获得授权量连续多年在全市位居首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梅洋塑胶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雷克通信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劲鑫电子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泰克通信董事长黄嘉鸿、铁通电子董事长洪泉益的发明专利技术荣获大中华十大卓越发明家“金指南车奖”荣誉勋章。
   四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实现新拓展。我区积极构建产学研支撑服务体系,建成1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2009年《鲤城区政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鲤城区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战略伙伴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鲤城区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公共服务平台》三份协议的签订和实施, 2010年,文创太阳能(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复旦—文创光伏电子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庄双林院士及其研发团队在文创建立我市第二个院士工作站,在上海理工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标志鲤城区产学研合作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科技投入不断实现新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市、区财政科技专项经费、金融部门以及企业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大: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59项、省级科技项目21项、市级科技项目42项,获得市级以上扶持资金6040万元;2009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1.3 %;2010年区财政对科技投入预算达170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1200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61%和135%。
   六是创意产业不断实现新发展。编制了《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暂行规定》,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发展工业设计、动漫等;成功举办泉州首届创意文化节,营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和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建成开园,引进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等50多个项目;“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中,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牵头规划设计的“泉州当代艺术馆(暂名)”拟择址我区;区政府与泉州师范学院、黎明大学和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联盟的协议,合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速提升。
   二、鲤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鲤城区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创新型城区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截至2011年上半年,鲤城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但是目前大部分的产学研联合依然只是浅层次合作,科研院所与企业利益尚未紧紧捆在一起,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整个创新投入体系中,地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总投入要占生产总值3%以上,其中,企业R&D投入要占超过地区R&D总支出的60~70%,占到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虽然最近几年鲤城区在这几项指标方面已经有了的进步,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我区R&D投入占同期生产总值的1.3%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仅占全部企业的8.5%、设立科技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7.1%。
   三是创新中介还不到位。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现象在鲤城区较为普遍。一方面,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量最了解,但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技术,难以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要求;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掌握众多的人才和技术,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从而导致大量科技成果闲置及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贡献率较低等等。在“十一五”期间,鲤城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授权专利技术转化率依然较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恰当的、与当前状况相适应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被浪费,没有对社会形成有效的推动。
   四是人才资源管理亟待优化。创新型城区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要花大力气积聚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技术专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改善生活环境,努力形成吸引创新型人才、留住创新型人才和发挥创新型人才作用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从鲤城来看,人才分布也不合理,从事传统产业的人才居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较为缺乏,且人才大多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两个系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整体环境和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建立完善创新型城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把创新型城区建设落到实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下决心淡化GDP增长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我们认为,创新型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并给出了探索性意见。
   一是科学性。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按照“创新”理论的内涵和中心城区的特点来进行框架设计,力求准确反映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进程、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是综合性。指标设计尽力涵盖创新型城区的构成要素,对创新要素发展状态能进行综合性描述,准确体现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功能。
   三是兼容性。指标体系既要反映自身特点,也要与中央、省、市有关政策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以保证指标体系发挥应有的度量作用。
   四是可操作性。为使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易于获得,有据可查,不片面追求体系的完美。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鲤城区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并将鲤城区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分为一、二、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二级指标7个,分别为科技投入、人才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载体、成果产出、经济社会发展;三级指标28个(详见表1)。
   四、鲤城区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座城市的中心城区是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之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海峡西岸三大中心城市泉州市的中心城区,鲤城区要以更大力度、从更高层次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为此,要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兴衰的重大举措,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动力、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文化创新为依托,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力争在全市、全省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益良好的区域创新中心。
   1、以提升研发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关键是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们要继续加大扶持促进力度,以提升研发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发展动力再造、优势重塑。
   一要注重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研究机构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要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强化引导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取自建、联合共建、整体引进研发团队或研发机构等方式加快建设各类研发平台,重点培育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程技术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我区企业能够联合国家、省级实验室新建5个中试基地,新建20个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
   二要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投入的步伐,将技术成果以专利形式推向市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能力已逐渐成为企业之间乃至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特征。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加强专利申请和应用,增强企业、产业标准话语权,力争到2015年全区有2家企业参与修订2-3项国家标准,2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2-3项行业标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着力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提升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要争创1-2个国际级名牌,3-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40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
   三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我区民营企业众多,但其中实现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依然是家族式管理的中小民营企业。我们要围绕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鼓励企业加快境内外上市步伐,不断做大做强“鲤城板块”。
   2、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导向,努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始终把产业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立足鲤城区现有优势,抓住国内外市场变化和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契机,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导向,改变传统产业的内涵,创新传统产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积极打造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一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领域拓展。重点提升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推进装备更新、工艺革新和产品创新,推进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协作配套,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纺织鞋服业要按照“立足优势、突破创新、突进集聚、清洁生产”的原则,加快推进纺织鞋服业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以出口型抗菌内衣、运动休闲服装、专业运动鞋和体育用品为重点,促进鞋服业整体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以PPT绿色环保面料和超细锦纶、抗菌防臭、导湿快干等功能性面料研发及产业化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家级针织纬编产品开发基地。机械汽配业要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推进传统汽配产业从“四轮一带”、紧固件等零部件为主向关键组件和整机生产转变,提高产品集成度和系统性,重点发展纺织机械、纸制品生产设备、环保餐具生产设备、液压工程机械整机和特种专用汽车等转杯制造项目,推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兴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
   二要推动高新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要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产品国际化为目标,推进“薄膜光伏材料及设备”、“太阳能电池芯片”、“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等研发项目,发展LED显示控制系统和LED照明产品,打造世界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及其设备生产基地和在世界上技术领先的太阳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国家创新基金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大力扶持射频技术创新,加快射频系统的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研发与发展进程,打造全国重要的微波通信设备生产制造基地,继续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安防报警和数字视听设备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延长产业链。
   三要推动新兴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要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海西创意名城”。在古城要突出“一馆一核四片区”,即加快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先生牵头规划设计的“泉州当代艺术馆(暂名)”规划建设步伐,打造以泉州创意文化宫和府文庙城市音乐广场为主体的古城中部文化创意核心区,以温陵商贸中心片区、“183”创意空间为主体的古城东片区时尚高端文化创意集聚区,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和“T淘园”创意产业园为主体的古城西片区轻工产业品牌设计创意集聚区,以侨光电影院改造演艺秀场为主体的古城南片闽台文化和海丝文化特色主题创意集聚区,以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园为主体的古城北片时尚休闲文化创意集聚区。同时要加快打造江南新区“山水创意”,大力推进与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对接,积极引进各类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鲤城设立文化创意工作室,加强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积极构筑文化创意人才高地,打响“创意鲤城”。
   3、以载体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要针对当前要素流动、技术变革、产业融合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依托区位、产业、环境等优势,着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集聚创新和科技资源。
   一要打造产学研合作高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着力引进省内和国内一批科研机构,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承担科技项目或共建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促进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要素有效地向产业集成。重点要支持钧石能源总投资15亿元的半导体研究院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民营工程研究院;全力扶持文创太阳能公司低碳产业园建设,鼓励其加强电隔离光伏和新型光伏交流并网组件等项目的研发,使其成为技术引进、吸收、创新和扩散的基地,积极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二要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高地。以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以“体现特色、发挥优势、聚集产业、培育龙头”为目标 ,按照“现代新城、新型工业、园林生态、一园四区”的标准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 抓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入园企业的全方位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园区重点行业的产业竞争能力和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打造资源集约化、管理现代化、产业生态化的一流高新园区。
   三要打造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逐步完善科技人才分配和奖励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让知识参与分配,充分激发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贯彻落实好省、市出台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办法和《鲤城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对那些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活力和较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让创新型科技人才安心工作,为其营造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环境。
   4、以优化体制机制为引擎,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要按照“引导投入、倾斜要素、加重激励”的思路,研究完善各项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基本科技投入和专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体系,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提供物质保障。继续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将有限的资金向创新体系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倾斜。
   二要强化政府服务。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和自主创新政策,继续按照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的要求,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着力建设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金融、中介等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鲤城区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鲤城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若干规定》、《鲤城区培育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规定》等优惠措施,引导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国家创新基金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项目等一批国家、省、市、区重大科技专项,促进政策资源投向科技创新。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大力推行课题制,逐步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对产业整体发展、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的研究,努力储备生成一批产业升级的科技项目。
   三要强化中介培育。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等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多种类型科技孵化器及行业技术协会的建设,提高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 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编.泉州市鲤城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 [Z].泉州,2011.
  [2] 鲤城区统计局编.鲤城统计年鉴2010[R].泉州,2010.
  [3] 叶琳.福建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发展研究,2011,( 02):30-33.
  [4] 黄铁庄.构建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应突出特色 [J].发展研究,2011,( 02):18-19.
  [5] 林继扬.进一步提升福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措施研究 [J]. 发展研究,2011,( 05):39-42.
  [6] 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泉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提研究[A].李建国.泉州发展研究——泉州市2009年重点研究课题文选[C].泉州,2009:35-63.
  [7] 付滟.我国东部省市创新型对比分析以及对福建省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1,(08):12-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化解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但我们同时必须重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特征,发现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债务人违约风险、资产重组风险、信用增级风险。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加,法院在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也态度坚定,但经营者高于法定赔偿的承诺是否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存疑。笔者认为,应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建立良好的市场制度的角度,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还敢承诺假一赔十的经营者不应手软,法院对其重罚才可能产生威慑和惩罚作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上议事日程的前提下,不妨借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适当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
期刊
摘 要: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征信范围,但围绕着水电煤气、电信缴费信息、交通违章等行政处罚信息是否应纳入个人信用征信范围以及信息透露是否会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有必要就下列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保证该法立法的科学公正性。  關键词:《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个人信息;征信范围  作者简介:张新梅(1972-),女 ,新疆
期刊
摘 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本文以河北省1952~2010年的GDP数据为时间序列,实证分析河北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的产业结构总体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态势转化,但欲早日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仍需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下一番苦功。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要素效率;chow检验  作者简介:崔松虎(1962-),
期刊
摘 要:采用自编《居民储蓄调查问卷》考察城乡居民储蓄动机对储蓄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储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储蓄意向由储蓄产品认知、储蓄日常认知、储蓄观念、储蓄态度四个因素构成;储蓄动机由生活动机、无意动机、投资动机、遗赠动机四个因素构成;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产品认知、储蓄意向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性别与民族在储蓄日常认知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投资动机、遗赠动机、无意动机对储蓄意向有较好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岭回归方法,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消费、国际游资、原材料成本、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因素对于物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投资和政府支出则无显著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稳定物价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物价指数;影响因素;岭回归;多重共线性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期刊
摘 要:权利乃市民法之本源。西方的商品经济启蒙较早,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对企业名称的研究。而我国自古就重农轻商,重刑轻民,商品经济十分不发达,名称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各种企业称谓、名称权的归属主体与特征、名称权的性质以及名称权在实践中的意义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可以重新认识企业名称及名称权。  关键词:企业名称;名称权;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D923.43
期刊
摘 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西部地区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迫切要求西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本文就此对西部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对外投资;对策  作者简介:张军(1973-),男,河北省保定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并且在模型估计的基础上,使用了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1989~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进行了动态影响关系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推动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对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反作用力度较弱。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商品结构;协整检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