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化解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但我们同时必须重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特征,发现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债务人违约风险、资产重组风险、信用增级风险。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04-03
资产证券化是近4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近年来学术界专家提出了通过资产证券化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构想。由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在证券化过程中强化对该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资产证券化是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金融创新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1]融资平台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通常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其还款来源,以政府信用作为最终担保。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地方政府承担2.82亿元,但地方财政并不能满足这部分支出。受政策推动,融资平台大量涌现,债务规模飙升。据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 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 年年末,全国共有融资平台1 万余家,较2008 年年末增长25%以上,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而根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得出其规模上限在14.4万亿元左右。[2]由于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定义不同,银监会统计得出不同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虽然关于融资平台规模总量的说法并不统一,但是对于融资平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却达成了共识。融资平台运行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自身负债率过高、担保承诺有名无实、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借款、违规挪用等。[3]因此,如何实现融资平台健康运行与风险防范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增9.59万亿元贷款中有40%投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010年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是融资平台风险向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传递的关键所在。若融资平台风险不加以控制,作为主要债权人的商业银行风险就急剧地加大,而且仅依靠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自我约束行为,风险可能还无法得以有效防范。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化解融资平台风险的重要途径。对融资平台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规范对融资平台的信贷增量;另一方面要对融资平台的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通过进入债券市场来解决巨大的信贷存量问题。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证券)。[4]如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那么商业银行的这类资产的风险就会大幅下降。从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来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外在条件已基本成熟。就融资平台的规模总量来看,证券化形成的产品也能够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能够为银行规避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所以说将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是化解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和步骤
第一步,银行将一个或者多个信用记录良好的融资平台贷款经过一定的重组出售给特设机构(SPV),以实现被证券化资产与银行其他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这部分贷款将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剔除,以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
第二步,SPV获得融资平台项目贷款的债权后,利用内部增级及外部增级等形式提高资产的信用级别,SPV把购买的多个平台项目贷款汇集起来,构建“资产池”进行资产组合,以组合资产为支撑进行证券化运作。[5]
第三步,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重新分类组合后的资产进行评级,评级结果决定了该笔证券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水平,从而进一步决定了证券融资成本。
第四步,原债权银行与SPV协商指定服务机构和资金托管机构,与其签订贷款服务合同和资金托管合同,由服务机构收取融资平台贷款的本金利息,服务商将所收取的资金交由资金托管机构管理,资金托管机构负责对投资者还本付息。服务商一般由发起人充当,资金托管机构一般由独立于发起人的机构充当。
第五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和销售交由证券承销商负责,获得的销售收入通过SPV支付给原始债权银行,银行从而完成融资过程。(具体结构关系参考图1)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由于其过程复杂,涉及的中介机构众多,信用链较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资产证券化的一般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四大类。信用风险是指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违约所造成的可能损失,包括债务人信用风险、发起人信用风险和第三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证券化过程中运用各种金融工程技术而引起的各种风险,包括破产隔离风险,资产重组风险和产品定价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都是发起人不可控制的因素,发起人只能通过选择证券化时机来合理规避。结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产的特殊性和证券化参与主体在证券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1.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融资平台是原始资产的债务人,债务人信用风险一般包括违约风险和早偿风险。就目前融资平台而言,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早偿现象,而违约风险却相当大。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随着财权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以城市化为动力大范围进行基础建设,作为还款主要来源的地方财政已相当吃紧。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逐步加紧,土地出让金也要打一定的折扣。加之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有名无实,一旦地方政府无力偿还贷款,贷款担保也不能使商业银行减少损失。
如果融资平臺违约,证券化的资金链就会中断,这种情况下,一般要求银行对原基础资产进行回购或者置换,但是即使回购或者置换成功也对于证券化的进程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SPV、证券承销机构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而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也会成倍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使得证券化本身丧失必要性。
2.资产重组风险
资产重组就是商业银行在分析自身融资需求的基础之上,对所拥有的能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组合。资产重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资产重组来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资产重组涉及到单个资产的选择和多个资产的分割重组两方面问题。只要充分掌握单个资产的信用资料和未来现金流状况,单个资产的风险预测和度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将多个资产进行分割后再重组就相对复杂很多,不仅要考虑单个资产的个别特征,还要考虑各个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资产重组恰当可以提高次级资产的收益率,而失败则会降低优质资产收益率,甚至会使发起人或者担保机构面临支付风险。
3.信用增级风险
信用增级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内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优先/次级结构、风险隔断、直接追索权等方式进行。而外部信用增级包括单线担保公司担保、一般保险公司担保、回购条款等方式。缺乏外部信用增级机制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障碍之一,主要原因是外部增级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内部增级对基础资产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基础资产达不到一定的级别,就很难运用内部信用增级。即使基础资产信用级别高到可以进行内部增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还是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范围之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而且会给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基础资产破产隔离和表外处理带来很多不便。信用增级方式的单一,信用增级机构的缺失和不规范给资产证券化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方法和途径
1.密切关注基础资产,加强动态管理
违约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贷前控制,商业银行要利用征信系統中的融资平台信用记录,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制度。主要包括对融资平台资信的调查、确定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签订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担保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等。建立相应资信管理动态系统,掌握融资平台已有融资项目的运行情况及其对应的资金偿还情况。根据融资平台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的可贷额度、期限。另一方面是贷后控制,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实时监控系统,对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在借款人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时,及时催付贷款,实施保护措施。
2.筛选优质单项资产,巧妙进行多项重组
单项资产方面,资产筛选时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能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2)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在期内;(3)抵押物具有较高的变现能力;(4)资产具有标准化的条款。多项资产重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尽量分散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性质,可以依据融资项目所处行业来划分,规避资产相似引起的行业风险;第二,要求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偿还期分布均匀,避免不同资产的到期日过于集中而引起现金流的不规范,加重管理人的管理责任;第三,要避免地域分布过于集中,这样可以成功地规避区域经济不利变动引起的风险。因此必须按照资产主体的行业、地域、规模等进行分类组合,按照预期将可以实现近期变现、中期变现或远期变现的资产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
3.发展专业担保机构,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第一,在衡量收益与费用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的信用增级机构。要从增级机构的经验、声誉、经济状况等方面来衡量增级机构的质量。第二,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我国内部增级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须主要发展外部增级,其中关键是培育发展合格的专业担保机构。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发展私营性质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同时还可以引入外国担保机构或建立中外合作担保公司来满足信用增级的需要。[6]只有外部增级机构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才能有效地从银行体系内向银行体系外转移。
资产证券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但是有一点要明确“一种风险可以规避,而风险主体的总体风险则不能规避”,即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并无法规避,如果商业银行其他资产比(如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大同样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甚至影响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将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一定要考虑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基础资产的风险以及银行其他资产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影响,在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要加强监控参与第三方的运作,确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化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化解风险低成本融资的目的。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2]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主报告[EB/OL]. http://www.pbc.gov.cn,2011-6-2.
[3]刘晓霞.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进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1,(01):7-13.
[4]孙秀钧.解析资产证券化[J].理论界,2005,(07):205-206.
[5]张志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分析[J].中国金融,2010,(11):72-73 .
[6]张长全、杨红伟.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J].学术界,2010,(07):66-74.
关键词: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104-03
资产证券化是近4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近年来学术界专家提出了通过资产证券化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构想。由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在证券化过程中强化对该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资产证券化是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金融创新
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1]融资平台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通常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其还款来源,以政府信用作为最终担保。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地方政府承担2.82亿元,但地方财政并不能满足这部分支出。受政策推动,融资平台大量涌现,债务规模飙升。据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 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 年年末,全国共有融资平台1 万余家,较2008 年年末增长25%以上,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而根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得出其规模上限在14.4万亿元左右。[2]由于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定义不同,银监会统计得出不同的数据: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余额约9.09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19.16%。
虽然关于融资平台规模总量的说法并不统一,但是对于融资平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却达成了共识。融资平台运行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自身负债率过高、担保承诺有名无实、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借款、违规挪用等。[3]因此,如何实现融资平台健康运行与风险防范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新增9.59万亿元贷款中有40%投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2010年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这是融资平台风险向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传递的关键所在。若融资平台风险不加以控制,作为主要债权人的商业银行风险就急剧地加大,而且仅依靠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自我约束行为,风险可能还无法得以有效防范。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化解融资平台风险的重要途径。对融资平台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规范对融资平台的信贷增量;另一方面要对融资平台的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通过进入债券市场来解决巨大的信贷存量问题。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证券)。[4]如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那么商业银行的这类资产的风险就会大幅下降。从我国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来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外在条件已基本成熟。就融资平台的规模总量来看,证券化形成的产品也能够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能够为银行规避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所以说将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是化解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和步骤
第一步,银行将一个或者多个信用记录良好的融资平台贷款经过一定的重组出售给特设机构(SPV),以实现被证券化资产与银行其他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这部分贷款将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剔除,以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
第二步,SPV获得融资平台项目贷款的债权后,利用内部增级及外部增级等形式提高资产的信用级别,SPV把购买的多个平台项目贷款汇集起来,构建“资产池”进行资产组合,以组合资产为支撑进行证券化运作。[5]
第三步,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重新分类组合后的资产进行评级,评级结果决定了该笔证券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水平,从而进一步决定了证券融资成本。
第四步,原债权银行与SPV协商指定服务机构和资金托管机构,与其签订贷款服务合同和资金托管合同,由服务机构收取融资平台贷款的本金利息,服务商将所收取的资金交由资金托管机构管理,资金托管机构负责对投资者还本付息。服务商一般由发起人充当,资金托管机构一般由独立于发起人的机构充当。
第五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和销售交由证券承销商负责,获得的销售收入通过SPV支付给原始债权银行,银行从而完成融资过程。(具体结构关系参考图1)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资产证券化由于其过程复杂,涉及的中介机构众多,信用链较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风险。资产证券化的一般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四大类。信用风险是指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违约所造成的可能损失,包括债务人信用风险、发起人信用风险和第三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证券化过程中运用各种金融工程技术而引起的各种风险,包括破产隔离风险,资产重组风险和产品定价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都是发起人不可控制的因素,发起人只能通过选择证券化时机来合理规避。结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产的特殊性和证券化参与主体在证券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1.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融资平台是原始资产的债务人,债务人信用风险一般包括违约风险和早偿风险。就目前融资平台而言,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早偿现象,而违约风险却相当大。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随着财权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以城市化为动力大范围进行基础建设,作为还款主要来源的地方财政已相当吃紧。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逐步加紧,土地出让金也要打一定的折扣。加之融资平台贷款的担保方式有名无实,一旦地方政府无力偿还贷款,贷款担保也不能使商业银行减少损失。
如果融资平臺违约,证券化的资金链就会中断,这种情况下,一般要求银行对原基础资产进行回购或者置换,但是即使回购或者置换成功也对于证券化的进程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商业银行、SPV、证券承销机构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而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也会成倍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会使得证券化本身丧失必要性。
2.资产重组风险
资产重组就是商业银行在分析自身融资需求的基础之上,对所拥有的能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组合。资产重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资产重组来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资产重组涉及到单个资产的选择和多个资产的分割重组两方面问题。只要充分掌握单个资产的信用资料和未来现金流状况,单个资产的风险预测和度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将多个资产进行分割后再重组就相对复杂很多,不仅要考虑单个资产的个别特征,还要考虑各个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资产重组恰当可以提高次级资产的收益率,而失败则会降低优质资产收益率,甚至会使发起人或者担保机构面临支付风险。
3.信用增级风险
信用增级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内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优先/次级结构、风险隔断、直接追索权等方式进行。而外部信用增级包括单线担保公司担保、一般保险公司担保、回购条款等方式。缺乏外部信用增级机制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障碍之一,主要原因是外部增级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内部增级对基础资产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基础资产达不到一定的级别,就很难运用内部信用增级。即使基础资产信用级别高到可以进行内部增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还是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自身范围之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而且会给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基础资产破产隔离和表外处理带来很多不便。信用增级方式的单一,信用增级机构的缺失和不规范给资产证券化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方法和途径
1.密切关注基础资产,加强动态管理
违约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贷前控制,商业银行要利用征信系統中的融资平台信用记录,建立和完善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制度。主要包括对融资平台资信的调查、确定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签订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担保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等。建立相应资信管理动态系统,掌握融资平台已有融资项目的运行情况及其对应的资金偿还情况。根据融资平台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的可贷额度、期限。另一方面是贷后控制,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实时监控系统,对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在借款人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时,及时催付贷款,实施保护措施。
2.筛选优质单项资产,巧妙进行多项重组
单项资产方面,资产筛选时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能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2)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在期内;(3)抵押物具有较高的变现能力;(4)资产具有标准化的条款。多项资产重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尽量分散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性质,可以依据融资项目所处行业来划分,规避资产相似引起的行业风险;第二,要求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的偿还期分布均匀,避免不同资产的到期日过于集中而引起现金流的不规范,加重管理人的管理责任;第三,要避免地域分布过于集中,这样可以成功地规避区域经济不利变动引起的风险。因此必须按照资产主体的行业、地域、规模等进行分类组合,按照预期将可以实现近期变现、中期变现或远期变现的资产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
3.发展专业担保机构,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第一,在衡量收益与费用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的信用增级机构。要从增级机构的经验、声誉、经济状况等方面来衡量增级机构的质量。第二,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我国内部增级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须主要发展外部增级,其中关键是培育发展合格的专业担保机构。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发展私营性质的商业信用担保机构,同时还可以引入外国担保机构或建立中外合作担保公司来满足信用增级的需要。[6]只有外部增级机构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才能有效地从银行体系内向银行体系外转移。
资产证券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但是有一点要明确“一种风险可以规避,而风险主体的总体风险则不能规避”,即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并无法规避,如果商业银行其他资产比(如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大同样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甚至影响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将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一定要考虑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基础资产的风险以及银行其他资产对融资平台贷款的影响,在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要加强监控参与第三方的运作,确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证券化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化解风险低成本融资的目的。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2]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主报告[EB/OL]. http://www.pbc.gov.cn,2011-6-2.
[3]刘晓霞.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研进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1,(01):7-13.
[4]孙秀钧.解析资产证券化[J].理论界,2005,(07):205-206.
[5]张志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分析[J].中国金融,2010,(11):72-73 .
[6]张长全、杨红伟.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J].学术界,2010,(07):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