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的租书铺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小银时,我不到二十岁。
  从我家去县城, 走最近的路, 要经过726炸药厂。紧挨着炸药厂的村子,住着小银。小银比我大一两岁。小银是读书人。三十年前,小银经营过一间小小的租书铺。她的租书铺, 就开在炸药厂大门口的马路斜对面,接待的顾客,自然是厂子里有钱有闲的工人。我读一些现当代作家的随笔,常常看到, 这些作家年幼时從租书铺租来连环画,回到家便废寝忘食地阅读。租书铺,在我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我生活的村子,虽不是穷乡僻壤,却也算得上闭塞。即便是在县城里,我也没见过租书铺,更别说租书看了。想看书,就得自己掏钱买。
  通过一个叫二嘎的伙伴, 才认识了小银和她的租书铺。二嘎和我一样,痴迷武侠小说。他不花钱买,他在两个有书的人之间来回说合拉纤,这样就可以白赚着看书。从小银的租书铺往南不远,有一座砖窑。二嘎在砖窑上干活儿。出一天力气, 流一身臭汗,还少不了精神生活,做工之余便老去小银的租书铺。几毛钱一天,他也舍不得。他从我这里拿到书,去小银那里交换。待得急匆匆读完,再让给我。我的书,则摆上小银的书架,供她出租。小银藏书有限,我的书过去,加厚她的藏书量,她愿意。
  在一个寒冬腊月的黄昏, 我从县城骑自行车回家,路过726厂的大门口,看到了小银的租书铺。小银的租书铺很小,仅有五六个平米大, 紧挨着南墙, 站着一个旧书架,上面码放的大都是武侠言情。书架的边角,也有不少中外名著。我如痴如醉地读了几年武侠,书里尽是高来高走的血腥厮杀,渴望读一些踏实讲述现实生活的小说。
  与小银交谈,知道了她极爱读书,并且写诗。那天,她和我聊了好半天的文学,还让我看了她抄满了诗句的笔记本。她说,别看武侠了,没营养,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吧。临走,经她推荐,我租了两本张贤亮的书,一本作家出版社的《感情的历程》,一本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习惯死亡》。
  这两本书对我的冲击, 称得上石破天惊。除了金庸古龙的武侠,世上竟还有这么好看的书。那时候,我睡在我家西间屋的凉炕上。屋里没有炉火,奇冷之下,倒一杯水,不一会儿便凝成冰。我缩在被窝里,连夜一口气读完了《绿化树》。读到村妇马缨花给了章永璘一个白面蒸馍, 五年没有吃过白面的章永璘激动落泪, 诗人的纤细让他在蒸馍上,发现了美丽的女人指纹。我哆里哆嗦地爬出被窝,从我家的瓦盆里,拿出一个硬邦邦的剩馒头,咔咔一顿嚼,香甜的程度,不次于马缨花的白面蒸馍。
  尽管后来也读过不少乔伊斯、福克纳式的意识流小说, 但那些形式变化多端的小说,都没有《习惯死亡》给我留下的印记深长,即便是那些略显卖弄的长句子,我也读得颇为顺溜。日后写作投稿,编辑看完我的稿子,说我的小说从形式到文字,都在模仿张贤亮。可以说,我是拄着张贤亮这根拐棍,磕磕绊绊走上文学创作的独木桥的。
  过了没几天, 我把家里那些不喜欢的武侠,归拢了一大摞,带到小银那里。我和她说,你书架上的名著,根本就租不出去,谁看名著啊?这样吧,我拿武侠小说跟你换着看,你也能把我的武侠小说租出去换钱,以后咱们再换回来。
  爱读书的小银, 见我爱读她书架上那些落满灰尘的名著, 脸上溢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她立刻答应了。我从她那里拿走了几十本书,其中包括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中外名作。临走,小银叮嘱我道, 这些书, 有一大半我也没看过呢,你回去要好好看啊。
  唉,小银的这些书到了我手里,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能回了。我和她换书时,就动了歪心思。那些破烂武侠,在我心下没一点价值,压根儿不打算再要回来。我自小见到喜欢的书,光看一遍不行,还得把它据为己有。这个臭毛病与《西游记》里垂涎唐僧袈裟的老和尚一模一样。老和尚看到宝贝袈裟, 呜呜咽咽哭道, 纵然留他住得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长久,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长远? 老和尚这一哭,算是哭出了我的心声。
  我和小银玩起了失踪,过了两个多月,她托人给我捎信,让我回去还书。我听了那些口信,只当是耳边风,丝毫也不理会。
  又过了一个多月, 小银竟然一路打听着,找到我家里来。那天我正戳台球,有人跟我说,你快回去吧,有个女的来找你,在你家大门口呢。我一听, 立刻倒吸一口凉气,急匆匆跑回去一看,小银正推着自行车站在我家门口呢。见到小银,我后脊梁立刻汗津津。我不敢让她进家门,她的书都堆在我家炕上呢。小银见到我,笑着说,好几个月了,那些书你该看完了吧,可能你忙,没空儿去还书,我自己来拿。我说,看倒是看完了,都借出去了,等我要回来,一定给你送回去。小银说,怎么着我也是来一趟,你现在把书要回来,我得拿走。我说,都借到外村了。小银说,没事,我不怕远,你这就去要吧,我跟着你。
  真没辙了,我只好领着小银,东村串西村。每到一个和我熟识的伙伴家,便让小银在门口等着,我进去胡乱转一圈,出来对小银说,唉,也借出去了。天都快黑了,小银仍然锲而不舍地推着自行车随我四处乱走。我实在是没招了,只好向她抖散了包袱,撂了实底儿。我说,实话说了吧,那些书就在我家里,我就是不想还你。小银说,你看完了就还我吧,买了这些书,我自己都还没看呢。我说,你行行好,送给我,行吧? 小银说就是送给你,也得让我看完了吧?不能说我买的书,连我自己都不让看啊。我说,不行,书到了你手里,我还要得回来吗?小银也有些急眼,她说,你讲不讲理? 见她声音高上去,我软磨,跟她说,我正在写小说,并哀求她支持帮助我,把书送给我。在我声情并茂的恳求下,小银的心软了,她叹着气,轻声说,好吧好吧,书送给你,希望你日后好好写作,成为作家。
  天几乎黑透了, 望着乡间小路上小银那骑着自行车慢慢远去的伶仃背影, 我既觉得她可怜,也更加觉得自己卑鄙无耻。
  从此后,小银不再来讨书了。我呢,一边闭门造车地写作, 一边无头苍蝇般往各个杂志社投稿。稿子投寄出去,全部泥牛入海,偶尔也能收到一纸铅印条。我见编辑们对我视而不见, 便赌气给他们写信。信里说,我的小说是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你们这样怠慢我,真是有眼无珠,不识英雄好汉。这次编辑部倒是给我回了手写的退稿信。信里说,你可以把小说直接寄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去,不过投寄前,先得把稿子里的错别字改好。   文学评论家许子东谈自己少年时代投稿时说,当年他四处投稿无望,灵机一动,便把自己的稿子,寄给了文坛泰斗巴金。他怕在信封上写“巴金先生收”稿子到不了巴金手上,于是写上巴金的本名:李尧棠先生收。稿子还真到了巴金的手里。巴金给许子东写了简短的回信,说自己年事已高,阅读极是吃力,已然把稿子转到了编辑部。除了得到巴金回信,许子东的稿子仍没发表。
  我折腾来折腾去, 虽然没发表一个标点符号,但阅读量越来越大,藏书也越来越多。每次重读张贤亮的小说,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银。次数多了,我良心发现,从书堆里挑了《平凡的世界》并几本国外的诗集译本,骑上自行车直奔小银的租书铺。租书铺锁着门。一打听,小银的租书铺早就关张了。我又一路打聽,寻到小银家里。
  小银家的院子不大,有北屋,有东屋。小银可没有像我对待她那样, 她热情地把我让进北屋。小银的妹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一直不停地打量我,且努力憋着笑。她或许认为我和她姐姐搞对象呢吧。小银说,租书铺早就维持不下去了,关张一年多了。她又说,开书铺的钱,都是借的,拉下的饥荒,到现在还没还清呢。我听后,心下越发感到愧疚。人家举债买下的书,被我坑骗进手里,我太龌龊了。
  此后我又去过小银家几回。我知道了,她家没有儿子,只生了她们几个女孩儿。记得有一回,他爹见到我,阴着脸爱搭不理。我局促地坐在炕沿上, 小银也有些慌里慌张。她爹出去没一会儿,端了一个装着几块豆腐的碗回来,冷冷地说,晌午饭在这儿吃吧? 我赶紧抬起屁股告辞走了。
  后来再去小银家,她已然成了家,招了上门女婿。这次我去, 她们全家待我颇热情,他爹也一径笑眯眯。她对象个头不高,穿着皮夹克,出屋进屋走动起来,很是精神利索。那天,她们一家正在东屋里,用秫秸秆儿串锅盖呢。我和小银谈论文学,她对象也不时插一两句话。显然,他也略懂些文学艺术。小银特意把我请到北屋的西里间,向我展览一大摞一大摞的文学杂志。小银说,她老去县文化馆的图书室借书阅读, 时间久了, 县文化馆在她这里建立了乡镇图书阅览点。我从一摞摞的杂志里, 挑出一本《收获》, 指着书里刊载的一部《苍河白日梦》跟小银说,写这部书的刘恒,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你该好好读一读。
  最后一次和小银见面, 又是几年之后了。地点是县城的新华书店。那天,正是酷暑难当的蒸笼天气,书店里没空调,风扇底下翻翻书,立刻便是淋淋一身热汗。我和小银不期而遇,简短交谈几句,便各自翻书。过了一会儿找她, 她竟然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我骑车追出几里地,才看到她。时隔多年,我已然忘记我们说了些什么话,反正像缺油少盐的熬白菜,寡淡而无味。
  小银结婚这么多年, 也不知生了几个孩子。她的孩子们也该有孩子了吧。小银还读书、逛书店吗? 读书,有可能,逛书店,哪儿还有真正的书店啊。
其他文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出自出生并治学于太白山下眉县横渠镇的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的《横渠语录》。  在眉县横渠镇张载祠的碑文和史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和明代崇祯刻本《圣贤像赞》中的张载立像。一位瘦弱儒雅的知识分子目光炯炯,表现出一种若有所思的神态。他那清瘦的身躯,让我
期刊
她微笑,很淡的笑。我把想说的话咽下去。这一刻,我和她,只是偶遇的陌生人罢了。  长发, 飘逸的长发。颀长而婀娜的身材,她仅仅差我一个台阶的高度。瓜子脸。白皙的皮肤。眼镜。一脸淡抹的笑。大方,得体,高雅。她转过身,把门关上。我看到她背着的画板。哦,搞艺术的女孩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我以为她就那样径自走了,但没有。站在巷子中间,她转过头望我。我把香烟丢在地上,踩灭,又把烟头捡起来,走向她。她往永
期刊
树木与回忆  真的存在一条回忆的街道吗? 当你闭上双眼,那街道的灯光自黑暗中闪烁出来,更多的灯将后面的灯点燃,建筑物浮现,广告牌、站台扑入眼前,有轨电车、出租车、行人纷纷涌出记忆之海, 在汽车前窗玻璃的雨水中呈现。在冬天,落叶乔木和街心花园绿植静默的神态一一聚拢在眼前, 这纷繁而寻常的景观指向一个区域、一个地名,与观察者有关。  事实上,我们回忆某条街道,只是回忆这街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想起某个人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城市生活的东西几乎什么都要用票。重要的工业品不必说,如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不光要票,还要“工业券”。每个成年人每年好像只有一个工业券, 买一件东西就得二三十个,要攒多年,如果急着用,就得朋友亲戚之间相互拆借。其他的生活品如布料、粮油、白糖、鱼肉蛋,以及豆制品等,也都凭票供应。所以每家每户的主妇们都管理着一沓沓的票证。离了票证,无法生活。有一家私人藏馆收藏农村某公社的“
期刊
过冬天  十月中旬,最低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  东北大地,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季。  依依不舍呀。  白菜、油菜、茼蒿、茴香,叶子还绿呢,要尽快吃掉。菠菜和小葱刚露尖尖角,别看现在幼小,其实小苗不怕冷,经过一个冬天的严寒洗礼,春天早早返青,是园子里的报春菜。  一个勤快的庄稼人,过冬前会把土地翻耕一遍,据说这样能把地里的虫子翻出来,让严寒帮忙把虫子冻死。  那些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竿, 要捆起来,来年再用
期刊
封底上的画  我把娜塔丽亚·内斯特洛娃的《鸟》从一本诗歌杂志的封底上撕了下来, 紧紧地压在书桌的厚玻璃板下。这幅画非常偶然地成为我每天都会面对的一个场景。看着这幅画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我的写作吗? 答案不是肯定的。这幅画并非总能给我的写作带来灵感。我也有厌倦的时候,即便是娜塔丽亚·内斯特洛娃画的《鸟》,即便这幅画上有海滩和不停俯冲向人群扑食面包的海鸟。有很长时间我都忘记了它的存在了,但总是在某些情绪发
期刊
墙上的洞  中午,绕过西厢房,我去屋后的青草垛里看小人书。阳光强烈, 只能眯起眼睛走路。像往常一样,我在草垛上半躺下来,翻开画册,进入故事叙述的情节中。无意间抬头, 发现远处的土墙壁上突然出现一个黑洞,像一只黑眼睛,正十分诡异地盯着我,似乎还翻着一个白眼珠。  这时候, 人身上天生的好奇心发生效力,我轻手轻脚地朝黑洞走去,欲看究竟。那一刻,我如履薄冰,心怦怦直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 可以听得见远处
期刊
双界河边有一棵硕大的凤凰木。每年五月,我都要到河边去发呆,站在树下仰头看那满树的红花。偶有一朵落在鼻子尖上,轻轻的,痒痒的。如果我长到十几米高,平视之,那些花被一双眼睛这么迫近地逼视,一定会惊得叫起来。后来想出一个办法,跑到对面,遥望此岸,花虽变小了,只见一团混沌的红,但距离让角度柔和了。甚至产生了平视的假象。缺憾是,拍照时,凤凰木后面两台入云的脚手架总会抢镜,那座号称本区域内最高的楼,好多年都没
期刊
花蝴蝶名叫花冲,是话本小说《三侠五义》里有名的反面人物。花冲轻功卓著,武艺高强,善打毒药镖,年纪轻轻不走正路,专门采花折柳、奸盗邪淫,喜欢在鬓边插一支颤巍巍的蝴蝶, 每次作案都会留下一支花蝴蝶作标记,因此绰号“花蝴蝶”。因作恶多端引发公愤, 武林正义人士竞相追缉捉拿,后来被翻江鼠蒋平在水下拿住,押解开封府,判斩立决伏法。  年画《拿花蝴蝶》为扇面,线描。画中有七人,分三组:中间一组四人,北侠欧阳春
期刊
一幢楼消失了。  通向楼的入口处铁皮打围。铁皮松松垮垮,像久没发工资的保安,懒心无肠。越过警戒线,面前只剩坑坑洼洼———基石已被撬走。沟壕残破,仿佛经历过一场不小的打劫。  十七年前,这幢楼里有属于我的一套房。从入口处踩着点状石板路,走三四十來步,就到了楼下。楼是砖楼,红色外墙只是毛坯,保留着火砖的本色。上楼,平口钥匙开老式木门,屋内一室一小厅。水泥抹得厚,提出光,地面泛清亮。楼自身即是围墙的一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