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新麦地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bar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墙上的洞
  中午,绕过西厢房,我去屋后的青草垛里看小人书。阳光强烈, 只能眯起眼睛走路。像往常一样,我在草垛上半躺下来,翻开画册,进入故事叙述的情节中。无意间抬头, 发现远处的土墙壁上突然出现一个黑洞,像一只黑眼睛,正十分诡异地盯着我,似乎还翻着一个白眼珠。
  这时候, 人身上天生的好奇心发生效力,我轻手轻脚地朝黑洞走去,欲看究竟。那一刻,我如履薄冰,心怦怦直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 可以听得见远处有一只昆虫正开足马力撞击窗棂的声音。我脚底绵软,朝黑洞目标悄然靠近。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兀自冒出许多画面, 它们与传说中的金银财宝有关, 或者与某一桩秘密事件有关。
  阳光把周围的一切照得更加幽暗,晒干的草垛芬芳四溢。
  经过两天的观察, 我发现墙壁上的洞里似乎有一些细微的响动,窸窸窣窣,就像从水缸里发出的声音, 那声音如此弱小而又神秘,类似深夜风掀动一片落叶。不知怎的,我一边感觉兴奋,一边又心怀惧怕。
  在童年的乡村, 偶然发生的事件足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比如南街的一个孩子在老屋的地下挖出满满一大坛银圆, 主动上缴了大队部,因此获得村里的表彰,免试上了镇中学,成了全镇孩子的仰慕对象。
  有一年夏天, 村里一位叫朱八的青年人,从沙河里捞出一条会唱歌的怪鱼,有人说朱八捞上来的是极其罕见的美人鱼。消息传开,一下子轰动了周边三四个村庄,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瞻, 精明的朱八一家早已把怪鱼藏匿起来, 排队购票后才能饱一下眼福。虽然票价只有区区五分钱,但在那个年代也让他一家人迅速发了一笔小财。在那一段时期,人们经常看到朱八家的烟囱里炊烟袅袅,三天两头的烀牛头、炖猪下货,肉香弥漫村庄,惹得村民们无端地流了许多涎水。其直接后果是眼瞅着去沙河里捞鱼的人多了起来,一度达到了“哄抢”的地步。当然,除了几条泥鳅和一些小鱼小虾,再也没有人捞上怪鱼,幸运的朱八只有一个,就像世上的怪鱼只有一条。
  事实表明, 神灵对万物所持的态度是公正的,人的贪欲越强,幸运之星降临的机会就越少。而在整个童年时代,天生胆小如鼠使我历来感觉幸运与自己无缘, 对世间的事从不敢作非分之想, 即便是面对墙壁上出现的一个神秘黑洞, 也不敢独自享用———万一是个天大的秘密呢? 它一旦被我捅破,无论是福是祸,我都无力承受。
  每天除了照例去草垛里读小人书,我都会悄悄地来到墙洞下, 静静地谛听和观察一会儿,仿佛黑洞里隐藏着另一个世界,它或许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单纯、明亮、温暖,如一场细雨对小草的呢喃。
  就这样,在狐疑了七天之后,我决定把这件事悄悄告诉哥哥。
  我哥哥当时正端着一只海碗喝玉米粥,他长得健壮如牛,食量也大得惊人,他一顿饭可以喝五碗粥, 因此人们看到他的肚皮总是胀得圆圆的,像一面牛皮鼓,无论敲击或捶弹都会发出一阵激荡人心的声音。而且,他喝起粥来也动静很大,旁若无人,像一台强力收割机横扫一片庄稼地。见我支支吾吾了半天,他忽然听出了什么,瞪大眼睛问:“什么洞?在哪里?”当然,手里的碗仍是没有放下,半碗粥还冒着热气,散发一丝蒸熟的胡萝卜味道。
  我说:“在西屋后面,草垛旁边。”
  我哥哥眨了一下眼睛, 迅速放下了手中的碗,起身找出一把掏炉灰用的铁钩子,拉起我的胳膊就来到了西厢房, 双脚站立在那个折磨了我一周的黑洞下。
  他吩咐我把院子里的树墩子搬过来垫在脚下,踩上它就能俯视黑洞口里的一切。他手持铁钩子探入洞中, 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惊天的秘密破解了: 洞里隐藏着一个鸟窝———两只老麻雀和五只小麻雀。
  奇怪的是, 两只老麻雀进进出出哺育幼儿,墙根下竟然沒有留下一粒鸟粪,也没有发出暴露目标的叫声。这让我觉得,这是很聪明的一家:如果不是那个黑洞,没有人会想到,这里隐藏着一个正在繁衍的家族。
  哥哥哈哈大笑,从树墩上跳下来。
  着散落的草茎和羽毛, 我在心中泛起阵阵懊悔,顺手捡起两只碎裂的蛋壳。
  瓮:新麦地
  除了池塘里的蛙声,村前还有一片新麦地, 我爷爷是这片新麦地的主人。印象里,他起早贪黑,肩扛锄头,往来于池塘旁边的家与新麦地之间, 把一条小路踩得又白又亮。
  那时候,村里人要先从事集体劳动,大家一起干活挣工分,大片的田地是集体的,人们一年四季都在耕种, 秋天收了粮食分给村民一部分,余下的用来缴公粮。而新麦地则属于自留地, 是集体之外分给个人的土地。每家每户都有几分这样的自留地,有的用来种烟叶,有的种瓜菜,也有的荒着,长满了芦荻草。
  我爷爷是个闯过关东见过世面的人,他太爱惜土地了, 舍不得让一寸土地荒废掉。因此他总是聪明地充分利用季节的时间差,在麦地里套种其他植物:黄豆、玉米、西瓜之类。他最擅长的是在麦地里套种西瓜,以一米左右为一带做畦,在大畦上种植六行小麦,再在小畦上种植两行西瓜。
  现在想来,土地在爷爷手里,就是一块泥巴团,可以任意由他揉搓和摆弄,像一只碗打碎成粉末又和成泥, 放到火窑里烧成一只新碗,或者一只烛灯台。
  当六月麦收过后, 西瓜也进入了生长成熟期,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甜丝丝的气息。爷爷在新麦地里搭上一间草棚, 晚上睡在新麦地里看守西瓜。当时,西瓜地是最容易招贼的了,在一些毛贼眼里,偷一只西瓜远比偷一袋粮食有趣得多, 即便被抓到也不太丢人———在他们看来, 西瓜圆滚滚的模样这么好看,原本就该是被盗了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瓜们长在荒天野地,比较容易得手,人在月光下趴在西瓜地里,朝一只西瓜匍匐前行的感觉也比较刺激。
  是的,话说至此,正是在那个时期,我无意中发现了爷爷平添了一个新毛病———那天中午, 我提了饭篮子去新麦地给他送饭,穿越池塘边的一片花楸树,绕过一道小溪水,远远地看到了亲切的茅草棚,草棚外两根黑漆漆的木桩像两个人影子, 晾衣绳上晒着西瓜秧和爷爷的老汗巾, 而从风中飘来一阵呜里哇啦的人语:   嗯嗯,好着哩,俺好着哩! ”“大娥子,你和孩子们都好吧? ……那就好。呵呵。”
  我顿时惊呆了, 手中的饭盒差点失手落地。因为大娥子是我在东北吉林公主岭生活的一位姑奶奶, 是爷爷最小的一个老幺妹, 她的居住地与故乡沙河镇相距近两千公里。难道她从东北回来了?唔,不可能。我当即摇头。慢慢走近草棚子,才发现是他一个人在嘀嘀咕咕地说话, 还很投入地打着手势———自那以后, 我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会在孤独时自言自语,呼朋唤友,或怀念故交。这种人我在后来的人生中又遇到过几位,他们多半神经不太好,但我爷爷属于健康正常的一类。事后得知,因为看守瓜园要吓跑小偷,他才平添了这个毛病的。有时他睡着了, 还仍然可以磨磨叨叨地说话,远远地听上去,像是一群人在说话。
  岂止是说话, 他还能在昏睡状态下讲述一个长长的故事, 故事里反复出现的物象,是一口瓮。
  马灯里的雨
  春天里,有个病男孩原本就睡得迷瞪,对一场雨的到来没有任何提防, 他甚至还以为是在梦境中行走, 穿山入林。推开窗棂,天空很及时地打下一道闪电,照亮了村庄里的一切:荒凉的土地,苏醒的河流,稀疏的树林,低矮的屋舍,简陋的马槽,一条正惊恐逃窜的草狗———狗在转过头来朝向他的刹那,他看到了一双琥珀色的泪眼。
  而当他睁大的眼睛企图搜索更多的事物时,闪电熄灭了。
  好在第二道闪电很快被神灵点燃,雷声也鞭炮一样炸响,雨水倾泻而下。在第二道炬光的照耀下, 他看到天空有一块镶着金边的乌云,乌云里有一辆马车。马车从天而降,飘落到村头那条最宽敞的乡路上,拉马车的是一匹英骏的白马, 车厢里是几麻袋棉籽饼。
  是的,你猜对了———在时间的深处,黑黝黝的村庄里, 这个手扶门框耽于幻想的七岁男孩,就是我。
  一大早,人们照常出工,到田里劳作,春天的农活无非是给麦苗浇水施肥, 或者用犁耙翻弄土地, 远处的树林里传来阵阵布谷鳥的叫声。这时候,太阳突然隐匿了,屋内比黑夜更黑, 散发一股腐烂麦草的气息。雨让天空暗了下来,人们出现了视觉上的错位。雨让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模糊的阴影里,磨坊和蛛网都在轻轻摇摆,像一幅荡开涟漪的水墨画。
  我还记得在雨的背后,是隐秘的花蕊、枝头的青杏和沟畔柔弱的穗芒, 以及房前屋后的荠菜花、紫地丁和车前草。当然,春雨过后,田野里的事物也被随之改变:坟茔被雨水冲刷,有的长满了青草,有的则露出了棺材板和白骨。
  而我当时正在生病, 被爷爷圈在家里不许出门。印象中是比感冒更严重的疾病,具体的名称却忘记了。我只是感觉头比平时大出一倍, 像戴上了一顶斗笠, 还嗡嗡响,有成千只蜜蜂在我耳边飞翔。因为感觉头大,走路便跌跌撞撞地打趔趄,有几次撞在院子里的梨树上,撞得眼前金星四溅。
  人生病了便格外嘴馋, 什么都想吃却又吃不下,尤其要命的是,再好的食物也变了味道,吃到嘴里根本不香。在生病期间,前街的二婶送来了烙鸡蛋饼, 那可是我平时做梦都想吃的东西, 但吃了几口就吐了出来。爷爷和二爷急得团团转,生怕他们的孙子性命不保, 那样他们将无法向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交代。在那些天,他们整天趴在我耳朵旁边问:“想吃啥? 吃啥就说。”我咳嗽着,小脸蜡黄,只是摇头,他们的眼睛里便流露出恓惶和担忧。
  我突然开始馋一种食物:“燎麦穗”———就是麦子还未成熟时, 用火烤熟的青麦粒。
  两个爷爷一听就傻了眼, 因为时令刚过惊蛰,田里的麦子刚刚抽穗,而催熟术当时还没有诞生。
  另一次是突然想吃棉籽饼, 爷爷们听了都表示不解,齐声说:“有毒呢! ”我就说是去年村里的张二驴吃着一块棉籽饼故意馋我,老远就闻着香。这一次,爷爷们妥协了,连夜冒雨分头去寻找棉籽饼,最终是二爷披着蓑衣进屋,手里拿着半块饼。爷爷看他全身都是泥水,就问:“摔倒了? ”二爷咧咧嘴,说:“回来路上雨太大了,一跤跌到水沟里了。”爷爷骂了一句:“笨!马灯呢?”“被水冲走了。”二爷一脸沮丧。
  当晚, 我拿着二爷从生产队仓库保管员处要来的棉籽饼, 只吃了手指肚大的一小块,就拒绝再吃了。坚硬的棉籽饼实在是难以下咽。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天,爷爷从水沟里捞出了二爷丢失的那盏马灯。它被我收藏至今,摆放在书房的一角。马灯里,有时间和一场雨的较量。
其他文献
摘要:“十三五”以来,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旅游业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全面领跑自治区宏观经济增速,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新疆旅游业必将大有可为。但是现阶段在新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在梳理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推动新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加快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大数据对社会经济市场竞争,通过智能设备数据整合提高了企业产品市场影响作为产品设计定位对大数据收集分析,提供参考数据分析效果,使得用户研究更加深入对产品评价主要以使用感受为主,能够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评价设计,以此离不开用户体验与评价反馈,最终带动设计思维、发展模式转变,最终体现出工业设计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工业设计新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期刊
在村里,一个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是通过一些特殊拥有物展示出来的。比如一身来自百货商场的成衣,比如一双皮鞋,比如一块手表,比如这辆自行车。它们像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 将我缓慢而有力地推出少年的纯粹时光。后来想,也许这些成衣、手表和自行车, 不过是极具迷惑的虚假表象,就像肥皂水通过谷秸被吹出气泡。在诡谲而暧昧的暗处,无法触摸,也不能窥见的生命背面,我们既孱弱,又强大,既英勇,又怯懦。  那时我刚刚十六
期刊
壤塘到了青海边界,挨着果洛藏族自治州,离西面的通天河也不遠了。这是真正的高原, 山坡上只有草地和黑色的牦牛。天空碧蓝,白云如絮,低过山冈。  我没想到去壤塘竟然在山中走了两天,第一天从成都到马尔康,第二天从马尔康到达壤塘。长途跋涉,很多年不再经历了,在一天时间就能飞到世界各地的现代,这种遥远让人产生向往,也让人备受折磨。  壤塘人爱说壤塘的地理位置:四川是中国的西部,阿坝是四川的西部,壤塘是阿坝的
期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出自出生并治学于太白山下眉县横渠镇的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的《横渠语录》。  在眉县横渠镇张载祠的碑文和史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和明代崇祯刻本《圣贤像赞》中的张载立像。一位瘦弱儒雅的知识分子目光炯炯,表现出一种若有所思的神态。他那清瘦的身躯,让我
期刊
她微笑,很淡的笑。我把想说的话咽下去。这一刻,我和她,只是偶遇的陌生人罢了。  长发, 飘逸的长发。颀长而婀娜的身材,她仅仅差我一个台阶的高度。瓜子脸。白皙的皮肤。眼镜。一脸淡抹的笑。大方,得体,高雅。她转过身,把门关上。我看到她背着的画板。哦,搞艺术的女孩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我以为她就那样径自走了,但没有。站在巷子中间,她转过头望我。我把香烟丢在地上,踩灭,又把烟头捡起来,走向她。她往永
期刊
树木与回忆  真的存在一条回忆的街道吗? 当你闭上双眼,那街道的灯光自黑暗中闪烁出来,更多的灯将后面的灯点燃,建筑物浮现,广告牌、站台扑入眼前,有轨电车、出租车、行人纷纷涌出记忆之海, 在汽车前窗玻璃的雨水中呈现。在冬天,落叶乔木和街心花园绿植静默的神态一一聚拢在眼前, 这纷繁而寻常的景观指向一个区域、一个地名,与观察者有关。  事实上,我们回忆某条街道,只是回忆这街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想起某个人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城市生活的东西几乎什么都要用票。重要的工业品不必说,如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不光要票,还要“工业券”。每个成年人每年好像只有一个工业券, 买一件东西就得二三十个,要攒多年,如果急着用,就得朋友亲戚之间相互拆借。其他的生活品如布料、粮油、白糖、鱼肉蛋,以及豆制品等,也都凭票供应。所以每家每户的主妇们都管理着一沓沓的票证。离了票证,无法生活。有一家私人藏馆收藏农村某公社的“
期刊
过冬天  十月中旬,最低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  东北大地,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季。  依依不舍呀。  白菜、油菜、茼蒿、茴香,叶子还绿呢,要尽快吃掉。菠菜和小葱刚露尖尖角,别看现在幼小,其实小苗不怕冷,经过一个冬天的严寒洗礼,春天早早返青,是园子里的报春菜。  一个勤快的庄稼人,过冬前会把土地翻耕一遍,据说这样能把地里的虫子翻出来,让严寒帮忙把虫子冻死。  那些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竿, 要捆起来,来年再用
期刊
封底上的画  我把娜塔丽亚·内斯特洛娃的《鸟》从一本诗歌杂志的封底上撕了下来, 紧紧地压在书桌的厚玻璃板下。这幅画非常偶然地成为我每天都会面对的一个场景。看着这幅画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我的写作吗? 答案不是肯定的。这幅画并非总能给我的写作带来灵感。我也有厌倦的时候,即便是娜塔丽亚·内斯特洛娃画的《鸟》,即便这幅画上有海滩和不停俯冲向人群扑食面包的海鸟。有很长时间我都忘记了它的存在了,但总是在某些情绪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