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且彝语文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学习与生活同样离不开汉语言。学龄儿童因为从小已经习惯了使用母语——彝语言进行交流和思考,当他们进入学校面对一门新的语言,运用新语言思考与交流时自会感到吃力,不少学生来到学校必须先过汉语的语言关,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而汉语与彝语在发音、构句方式、语调上的不同点,更是让彝族孩子汉语表达能力难上加难。
(一)彝语言与汉语言发音不同,造成彝族孩子汉语发音不准
彝文有43个声母,10个韵母,韵母中很没有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分,但彝文声母却有自带鼻音的多个声母。彝族孩子们在长期的母语交流中形成了鼻音重、吐字不清的情况,在初学汉语时,前鼻音与后鼻音、发音相近的声母韵母的区分发音,对彝族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座大山。例如:声母n 和l,孩子们总是掌握不准,总是出现类似把“刘老师”喊成“牛老师”的情况,韵母的发音同样存在把“安老师”说成“昂老师”或者“阿老师”,把“街道”说成“机道”,把“说话”说成“收话”,甚至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就算能准确无误地写出音节,同样存在发错音的情况。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彝族孩子汉语表达不通顺、不具体
彝语言有谓宾倒置的表达习惯,比如:汉语中的“吃饭”,用彝语表达就变成了“饭吃”;“我吃的馒头”变成了“我馒头吃”……小孩子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免不了凭借母语的表达来进行想象、翻译。比如:从未学过英语的孩子,看到苹果,你告诉他“apple”这个单词后,他大脑首先的反应是——这是苹果,苹果的英语单词是“apple”。彝族孩子学习运用汉语也同样如此,字词如此,句篇如此。也就出现孩子们记字花费精力大、语句不通顺、叙事不具体的情况。记得,二年級时,班上有个小孩子写道:凶猛的大狼狗追来了,妈妈一把抱住我,另一只手不停地抓起石子赶狗,大声吼着:“狗走!狗走!”这是孩子对对他妈妈当时的语言的直接引用,他把妈妈彝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就是典型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尴尬。在表达时语句不能通顺,词语搭配不当,口语与书面语出现混淆等,使口语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由于类似的明显的语误,不少彝族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了畏惧、自卑心理。
(一)加强拼音教学
拼音教学是学习汉语的入门,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起点,更是汉语表达能力的奠基石。而作为彝族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一开始牙牙学语,接触的就是自己的母语,导致入学后汉语发音不准。只有加强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彝族学生发音难、发音不准的问题,为后阶段的学习汉语和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拼音时,一定要把声母和韵母读法标准化。在教学声母时,从字形和发音方法上教学生多加区别,也较容易区分开。比较难的是韵母,特别是复韵母,前后鼻韵母。由于受彝语的影响,彝族学生经常容易把把a 读成 an,把ang读成 an,所以,在教学韵母时要多作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可以把单韵母、复韵母和前后鼻韵母编成组。
(二)纠正读字词的读音
由于彝族学生受彝语的影响,韵母单独读时还可以,可在字词中就容易混淆,就会闹笑话,如把“一片一片又一片(piàn )”读成“一片一片又一片(pià)”,把“an”读成“a”,“树叶黄(huǎng)了”读成“树叶黄 (huǎn)了”,又把“ang”读成了“an”;还有“阳光 (guāng)”读成“阳关(guān)”等。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纠正,并要多次范读容易读错的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形,体会 “a----ai----an----ang”的发音,然后由学生反复地读,去体会。教师就要从点滴抓起,随时注意查漏补缺,以免日后成为“拦路虎”。
(二)提供口语交流的环境
彝族学生之所以汉语表达能力不高,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就是受到交流环境的限制,因此要创造学生的交流环境,除了上课听汉语、说汉语外,鼓励引导学生在和周围同学、好朋友,老师交流时尽量用汉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同样的道理,汉语说多了,就会在无形中改变彝族学生说汉语主谓宾不分、颠三倒四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分组交流中,让汉语表达力强的、表现欲强一点的学生带动较弱的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感染他们的表达欲。
(三)克服学生羞于说汉语的心理障碍
彝族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发音和构句模式的影响,害怕说汉语,羞于说汉语,如果想让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就得先克服学生的运用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多看有关汉语言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在和同学老师交流时,要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心里想法,喜怒哀乐,平时要多读多听,都说。很多小学生会对老师天生产生信任感、敬畏感和亲切感,而从小生活在闭塞村庄的彝族学生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教师要更加关心学生,爱护他们,以活泼开朗的姿态和他们相处,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教师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给与鼓励,鼓励他一次比一次更好,给他信心。然后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敢于开口的孩子越来越多并带动还不敢开口说的孩子。
(四)以学校课程为平台,提高彝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学校开展的日有所诵、整本书阅读为平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汉语的构句模式,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可以对朗读进行有目的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就能改观彝族学生说普通话带彝音的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流利,这就为彝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语序不混乱打下了基础。接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孩子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深入理解课文才能做到,这不仅训练了阅读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分析能力,这样孩子的汉语表达逻辑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一、彝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彝语言与汉语言发音不同,造成彝族孩子汉语发音不准
彝文有43个声母,10个韵母,韵母中很没有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分,但彝文声母却有自带鼻音的多个声母。彝族孩子们在长期的母语交流中形成了鼻音重、吐字不清的情况,在初学汉语时,前鼻音与后鼻音、发音相近的声母韵母的区分发音,对彝族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座大山。例如:声母n 和l,孩子们总是掌握不准,总是出现类似把“刘老师”喊成“牛老师”的情况,韵母的发音同样存在把“安老师”说成“昂老师”或者“阿老师”,把“街道”说成“机道”,把“说话”说成“收话”,甚至到了高年级,孩子们就算能准确无误地写出音节,同样存在发错音的情况。
(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彝族孩子汉语表达不通顺、不具体
彝语言有谓宾倒置的表达习惯,比如:汉语中的“吃饭”,用彝语表达就变成了“饭吃”;“我吃的馒头”变成了“我馒头吃”……小孩子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免不了凭借母语的表达来进行想象、翻译。比如:从未学过英语的孩子,看到苹果,你告诉他“apple”这个单词后,他大脑首先的反应是——这是苹果,苹果的英语单词是“apple”。彝族孩子学习运用汉语也同样如此,字词如此,句篇如此。也就出现孩子们记字花费精力大、语句不通顺、叙事不具体的情况。记得,二年級时,班上有个小孩子写道:凶猛的大狼狗追来了,妈妈一把抱住我,另一只手不停地抓起石子赶狗,大声吼着:“狗走!狗走!”这是孩子对对他妈妈当时的语言的直接引用,他把妈妈彝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就是典型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尴尬。在表达时语句不能通顺,词语搭配不当,口语与书面语出现混淆等,使口语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由于类似的明显的语误,不少彝族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了畏惧、自卑心理。
二、彝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加强拼音教学
拼音教学是学习汉语的入门,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起点,更是汉语表达能力的奠基石。而作为彝族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一开始牙牙学语,接触的就是自己的母语,导致入学后汉语发音不准。只有加强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彝族学生发音难、发音不准的问题,为后阶段的学习汉语和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拼音时,一定要把声母和韵母读法标准化。在教学声母时,从字形和发音方法上教学生多加区别,也较容易区分开。比较难的是韵母,特别是复韵母,前后鼻韵母。由于受彝语的影响,彝族学生经常容易把把a 读成 an,把ang读成 an,所以,在教学韵母时要多作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可以把单韵母、复韵母和前后鼻韵母编成组。
(二)纠正读字词的读音
由于彝族学生受彝语的影响,韵母单独读时还可以,可在字词中就容易混淆,就会闹笑话,如把“一片一片又一片(piàn )”读成“一片一片又一片(pià)”,把“an”读成“a”,“树叶黄(huǎng)了”读成“树叶黄 (huǎn)了”,又把“ang”读成了“an”;还有“阳光 (guāng)”读成“阳关(guān)”等。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纠正,并要多次范读容易读错的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形,体会 “a----ai----an----ang”的发音,然后由学生反复地读,去体会。教师就要从点滴抓起,随时注意查漏补缺,以免日后成为“拦路虎”。
(二)提供口语交流的环境
彝族学生之所以汉语表达能力不高,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就是受到交流环境的限制,因此要创造学生的交流环境,除了上课听汉语、说汉语外,鼓励引导学生在和周围同学、好朋友,老师交流时尽量用汉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同样的道理,汉语说多了,就会在无形中改变彝族学生说汉语主谓宾不分、颠三倒四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分组交流中,让汉语表达力强的、表现欲强一点的学生带动较弱的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感染他们的表达欲。
(三)克服学生羞于说汉语的心理障碍
彝族学生由于受到母语发音和构句模式的影响,害怕说汉语,羞于说汉语,如果想让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就得先克服学生的运用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多看有关汉语言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在和同学老师交流时,要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心里想法,喜怒哀乐,平时要多读多听,都说。很多小学生会对老师天生产生信任感、敬畏感和亲切感,而从小生活在闭塞村庄的彝族学生的表现更加明显。所以教师要更加关心学生,爱护他们,以活泼开朗的姿态和他们相处,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教师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给与鼓励,鼓励他一次比一次更好,给他信心。然后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敢于开口的孩子越来越多并带动还不敢开口说的孩子。
(四)以学校课程为平台,提高彝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学校开展的日有所诵、整本书阅读为平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汉语的构句模式,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可以对朗读进行有目的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就能改观彝族学生说普通话带彝音的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读通顺、读流利,这就为彝族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语序不混乱打下了基础。接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孩子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必须深入理解课文才能做到,这不仅训练了阅读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分析能力,这样孩子的汉语表达逻辑能力就大大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