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是人文和情感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在语文课堂这片蓝天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儿童生命灵动,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奏响课堂实效的音符。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习产生興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
1.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例如:《美丽的规则》一文,读课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课题中“规则”指的是什么?(2)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则?(3)规则本是一个个条文,为什么说它是美丽的?这些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便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2.以画激趣
根据学生好动,喜欢画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画画,解读出文中之画,画中之文,文中之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时,可另辟蹊径,利用“读文、想象、作画、评画、悟文”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美丽的日出画下来。在学生作画之前,先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推移变化,梳理出课文重点介绍的几幅画面之后,学生神情振奋,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到后来的读文理解,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以谜促趣
谜语生动,形象,在教学中若能根据特点,配合适当的猜谜教学,定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介绍一种动物》的口语交际时,先出示几则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1)扇子脚,扁扁嘴,跑得慢,会凫水(鸭子);(2)头戴双尖幅,身上穿棉袄,说话带鼻音,最爱吃青草(羊)。当揭开谜底后,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唤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既抓住了动物的一般动作,形态,又突出了动物自身的特点,说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虽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心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那么,如何立足思维展开点,让学生体验情感呢?
1.媒体辅助转换角色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可采用 “媒体辅助,转换角色, 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
新课伊始,我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音乐——《西风颂》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2.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好问、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课堂上,注意设计引起学生心灵的兴奋点,就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读”为兴奋点
在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理解之后,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或静思默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分好角色——叙述人、柳公权、穆宗皇帝,按照各自不同的表现,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感情。
2.以“演”为兴奋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表演是低年级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通过表演,最容易使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如《自己去吧》这一课,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导,共同讨论怎样表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并进行分组比赛。各小组代表分别扮演小猴、小鸭、小鹰及它们的妈妈上台进行表演,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表演,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能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共谱语文课堂之歌,奏响课堂实效之音符。
一、找准情感激发点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习产生興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
1.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时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例如:《美丽的规则》一文,读课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课题中“规则”指的是什么?(2)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规则?(3)规则本是一个个条文,为什么说它是美丽的?这些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便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2.以画激趣
根据学生好动,喜欢画画的特点,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画画,解读出文中之画,画中之文,文中之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时,可另辟蹊径,利用“读文、想象、作画、评画、悟文”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美丽的日出画下来。在学生作画之前,先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推移变化,梳理出课文重点介绍的几幅画面之后,学生神情振奋,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到后来的读文理解,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也就水到渠成了。
3.以谜促趣
谜语生动,形象,在教学中若能根据特点,配合适当的猜谜教学,定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介绍一种动物》的口语交际时,先出示几则动物的谜语,让学生猜:(1)扇子脚,扁扁嘴,跑得慢,会凫水(鸭子);(2)头戴双尖幅,身上穿棉袄,说话带鼻音,最爱吃青草(羊)。当揭开谜底后,要求学生比较这些动物之间的区别,这样能唤起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既抓住了动物的一般动作,形态,又突出了动物自身的特点,说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思维展开点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虽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心却在高远地飞翔——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那么,如何立足思维展开点,让学生体验情感呢?
1.媒体辅助转换角色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可采用 “媒体辅助,转换角色, 体验情感”的教学思路。
新课伊始,我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音乐——《西风颂》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本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2.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好问、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答案。
三、强化心灵兴奋点
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在课堂上,注意设计引起学生心灵的兴奋点,就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以“读”为兴奋点
在学生对课文的语言充分理解之后,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或静思默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加强对语言的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分好角色——叙述人、柳公权、穆宗皇帝,按照各自不同的表现,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感情朗读,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感情。
2.以“演”为兴奋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表演是低年级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通过表演,最容易使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中获得情感体验。如《自己去吧》这一课,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导,共同讨论怎样表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并进行分组比赛。各小组代表分别扮演小猴、小鸭、小鹰及它们的妈妈上台进行表演,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表演,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的特点,找准情感激发点,立足思维展开点,强化心灵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就能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乐园,共谱语文课堂之歌,奏响课堂实效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