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优良传统。家国情怀作为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一种信仰,一直是世代传承的精神支柱,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拼搏、奋斗。对于当今的时代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学生历史课堂对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人文学科基础之一的历史课堂,在培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与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对家国情怀素养及其内涵进行解读,然后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提出了培养策略。
關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75
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实施,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已逐步进行确立,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已成为全面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已经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根本宗旨乃至归宿。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家国情怀素养方面,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才可以培养出中华伟大民族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一、家国情怀素养内涵解读
支撑中华民族历代成长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就是根治于中华民族文化其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表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家国情怀素养,且将家国情怀素养定义为在学习和探究历史中必备的人文追求,体现出对于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幸福的追求,更包含着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对国家的高度使命感,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对家国情怀素养展开。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且历史悠远的文化,不得不提到的有伟大的四大文明;还有震撼国内外的建筑文化遗产故宫和长城,以及令人着迷的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等,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对于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生生不息是一种重要精神力量。而学生应充分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初中历史课程中,通过学习横跨它、升华它,来增强学生的对于中华传统的自豪感,才能达到家国情怀素养要求。
(二)对国家、民族壮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是家国情怀的指引,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时,才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自告奋勇,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进行殊死斗争。而初中历史教学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逐渐增强对国家及民族的应承担的那一份责任,逐渐养成以爱国为核心的情怀素养。
(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赞赏和认同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对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加深对此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感知并拥抱世界的多元化文化,拥抱人类大家庭。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教学素材,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一直保持着史料真实,内容客观,这对于家国情怀的教学与培养是一种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对于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巧施善导,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传输家国情怀,耳濡目染的使学生深记历史。在对历史事件讲解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的排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悲痛历史,使油然而生民族责任感及使命感。
(二)陈述历史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以史为鉴”,《论读书》中也提到过“读史使人明智”。爱听故事是受教者的本性,不妨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入一针兴奋剂,即故事。教师可以交替插入历史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这不仅热烈了课堂气氛,更引导了学生内在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可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片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们舍己为人,英勇作战的崇高精神,激发情感共鸣,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
(三)鼓励理性思辨,升华家国情怀
学生应具备中国立场、世界眼光,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中国历史,更要开阔视野与世界对话。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当下的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世界变化有敏感触觉,积极进行中外对比,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格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其中有一课是“日本明治维新”,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中日两国在19世纪的遭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19世纪,中日两国都同时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可是到了19世纪的末期,两国却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这种导入下,可以引起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关注,使其深刻领悟通过了明治维新,日本逐渐成为了亚洲强国的历史事实。教师再通过对比中国历史,向学生讲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各阶级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进而“戊戌变法”的发动拯救了民族于危难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3、结语
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注定离不开历史学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因此,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是教师应主动承担的家国情怀培养重任,使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丽丽.走进优秀历史人物,培育家国情怀素养[J].学周刊,2019(11):93.
[2]朱亚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8):120-121.
[3]陈梅霞.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9):169-170.
關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375
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实施,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已逐步进行确立,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已成为全面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已经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根本宗旨乃至归宿。对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家国情怀素养方面,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才可以培养出中华伟大民族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一、家国情怀素养内涵解读
支撑中华民族历代成长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就是根治于中华民族文化其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表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家国情怀素养,且将家国情怀素养定义为在学习和探究历史中必备的人文追求,体现出对于国家富强以及人民幸福的追求,更包含着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对国家的高度使命感,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对家国情怀素养展开。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且历史悠远的文化,不得不提到的有伟大的四大文明;还有震撼国内外的建筑文化遗产故宫和长城,以及令人着迷的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等,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对于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生生不息是一种重要精神力量。而学生应充分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初中历史课程中,通过学习横跨它、升华它,来增强学生的对于中华传统的自豪感,才能达到家国情怀素养要求。
(二)对国家、民族壮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正是家国情怀的指引,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时,才有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自告奋勇,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进行殊死斗争。而初中历史教学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逐渐增强对国家及民族的应承担的那一份责任,逐渐养成以爱国为核心的情怀素养。
(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赞赏和认同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对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使学生加深对此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感知并拥抱世界的多元化文化,拥抱人类大家庭。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教学素材,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一直保持着史料真实,内容客观,这对于家国情怀的教学与培养是一种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对于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巧施善导,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传输家国情怀,耳濡目染的使学生深记历史。在对历史事件讲解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剧的排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悲痛历史,使油然而生民族责任感及使命感。
(二)陈述历史故事,感受家国情怀
“以史为鉴”,《论读书》中也提到过“读史使人明智”。爱听故事是受教者的本性,不妨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入一针兴奋剂,即故事。教师可以交替插入历史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这不仅热烈了课堂气氛,更引导了学生内在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也可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片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们舍己为人,英勇作战的崇高精神,激发情感共鸣,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
(三)鼓励理性思辨,升华家国情怀
学生应具备中国立场、世界眼光,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中国历史,更要开阔视野与世界对话。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当下的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世界变化有敏感触觉,积极进行中外对比,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格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其中有一课是“日本明治维新”,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于中日两国在19世纪的遭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19世纪,中日两国都同时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可是到了19世纪的末期,两国却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这种导入下,可以引起学生对明治维新的关注,使其深刻领悟通过了明治维新,日本逐渐成为了亚洲强国的历史事实。教师再通过对比中国历史,向学生讲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各阶级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进而“戊戌变法”的发动拯救了民族于危难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3、结语
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注定离不开历史学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因此,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是教师应主动承担的家国情怀培养重任,使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童丽丽.走进优秀历史人物,培育家国情怀素养[J].学周刊,2019(11):93.
[2]朱亚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8):120-121.
[3]陈梅霞.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