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和历史人物进行认知的人文社会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往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在初中历史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熟悉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目标,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达成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
历史学科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人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历史思维没有体现其价值,导致历史的德育教育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使得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教学目标有所偏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方向,很多学校在安排历史课堂时,考虑到初升高的升学率,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自然不会重视,甚至忘记了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差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太过刻意,没有对德育教学进行学科区分,使得德育教育变成形式上的说教,在历史课堂中牵强地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重要事迹和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生活中找切入点,单方面地向学生传达课本知识,没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维发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思想,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采用不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太过重视学生的成绩,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氛围。很多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过于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导致原本成绩差的学生自卑心理加强,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成长,而成绩好的学生易骄易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熟悉教学教材,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提取,在教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精神绵延不绝,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中的表现尤其明显。在教学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就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体现;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奔波于海内外,为救国奋斗一生,也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后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也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事例。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这个阶段活跃思维的特点,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在情感熏陶中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就有丰富的情感教学,教师讲课时投入感情、声情并茂,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例外,教师还应该找带有丰富情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深入解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应用骄傲的语气与情感为学生讲述,满怀自豪,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讲“南京大屠杀”时,应义愤填膺,语言悲憤、深沉、有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遭受外来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深思,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立志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三)利用乡土历史进行德育教育
乡土历史不但内容丰富,并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民情习俗。本乡本土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乡土教材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优秀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本乡本土优秀人物身上挖掘到优秀的品质,向他们学习,树立榜样。比如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是孝感的典型代表。孝感代表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孝感是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的诞生地,有全国十大陵园之称的革命烈士陵园,有陶铸同志培养抗日干部基地——鄂中革命纪念馆应城汤池。孝感是徐海东、刘华清等将军的故乡,在1955至1965年这十年间授衔的将军中,孝感籍的将军就有五十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地为学生穿插德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深刻感受孝感文化,走进历史,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正确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教师在讲授历史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有助于其成为我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程仕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4).
[2]夏宏业.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3]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0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新的教学要求下,在初中历史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熟悉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元化目标,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达成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
历史学科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人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特别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很多历史思维没有体现其价值,导致历史的德育教育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使得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教学目标有所偏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成绩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方向,很多学校在安排历史课堂时,考虑到初升高的升学率,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自然不会重视,甚至忘记了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差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太过刻意,没有对德育教学进行学科区分,使得德育教育变成形式上的说教,在历史课堂中牵强地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重要事迹和人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在生活中找切入点,单方面地向学生传达课本知识,没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维发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思想,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采用不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太过重视学生的成绩,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教学氛围。很多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过于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导致原本成绩差的学生自卑心理加强,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成长,而成绩好的学生易骄易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熟悉教学教材,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提取,在教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精神绵延不绝,例如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中的表现尤其明显。在教学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就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体现;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奔波于海内外,为救国奋斗一生,也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后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也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事例。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这个阶段活跃思维的特点,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在情感熏陶中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本身就有丰富的情感教学,教师讲课时投入感情、声情并茂,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例外,教师还应该找带有丰富情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深入解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应用骄傲的语气与情感为学生讲述,满怀自豪,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讲“南京大屠杀”时,应义愤填膺,语言悲憤、深沉、有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遭受外来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深思,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立志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三)利用乡土历史进行德育教育
乡土历史不但内容丰富,并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民情习俗。本乡本土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乡土教材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优秀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本乡本土优秀人物身上挖掘到优秀的品质,向他们学习,树立榜样。比如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是孝感的典型代表。孝感代表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孝感是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的诞生地,有全国十大陵园之称的革命烈士陵园,有陶铸同志培养抗日干部基地——鄂中革命纪念馆应城汤池。孝感是徐海东、刘华清等将军的故乡,在1955至1965年这十年间授衔的将军中,孝感籍的将军就有五十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方向、有目的地为学生穿插德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让学生深刻感受孝感文化,走进历史,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正确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教师在讲授历史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有助于其成为我国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程仕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4).
[2]夏宏业.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
[3]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