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的辩证统一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描写了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社会状态,涵盖了生与死、爱与恨、清醒与梦境、过去与未来、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等主题。歌德在《浮士德》中提出“两种精神”,即欲分离的互相撕扯的“灵”与“肉”。本文从歌德的“两种精神”中得到启发,辩证看待灵与肉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野草》中多次出现的“魂灵”与“人间”在多个主题下蕴含的不同意义,探讨二者共生共存的状态,思考鲁迅如何向世人展示出一个有“魂灵”的“人间”。
  关键词:野草;灵肉共存;魂灵人间
  关于“灵”与“肉”的关系,一直以来很多作家都在其文学作品中有所探讨。德国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歌德,在其《浮士德》第一部《城门前》中写道,“哦,你只懂得一种冲动,永不会把另一种认清!在我的心中啊,盘据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1]。这里的灵肉关系是明显有分离倾向的,人的肉体希望在尘世间沉沦,而人的灵魂却要奋力上升至崇高境界,它们属于上下两极,永远处在相互撕扯、挣扎的状态。这种灵肉的撕扯,带给人无穷的痛苦与绝望。
  鲁迅在《野草》中多次提到了“魂灵”与“人间”,这体现鲁迅对于“生”和“死”的思考。之所以讲了那么多生死,与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生死场景离每一个人都很接近,人们因此受到的精神震撼与压迫非今日的我们所能想象。鲁迅在《野草》的最后一篇《一觉》中说:“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2]。这种生死的强烈感知,让鲁迅生出了魂灵人间的想象,在他看来,人间是有魂灵的,有魂灵的才是人间。
  这种灵肉共存的观念是在歌德“两种精神”上的进一步升华,鲁迅笔下的灵与肉虽是分离的状态,但它们能在同一个体上同时呈现,能和谐共处,并且,在更多情况下它们二者是处于相互对话的模式。人的魂灵不仅能上升至崇高境界,还能徘徊于人间与本我和非我进行对话,它可能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可能出现在大英雄与小人物的悲剧故事中,可能出现在由青年肉体书写出来的激愤文稿之间。
  写在《野草》之前,鲁迅已有关于“魂灵”的思考。这里结合鲁迅在创作野草前后的著译作品情况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来谈。根据《野草》各篇目的写作时间整理出以下表格:
  鲁迅在写《祝福》时,借祥林嫂之口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往后鲁迅似乎在用《野草》来探讨有关魂灵的问题,而鲁迅谈魂灵自然不局限于魂灵二字,他还要由此生发对人间的思考。
  对于“魂灵”的解释,鲁迅赋予其多个不同的内涵。它首先是单纯属于已故者的,与人间相隔。魂灵只能在黑暗荒寒地狱里低微地叫唤,倏忽间记起人世,默想至不知几多年,遂同时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失掉的好地狱》)。其次,它是属于卑微的不幸者的,与人间相对。当一切委屈、带累、苦痛都无言时,魂灵透过躯体向无边的旷野发出非人间的呼告,并让颓败的肉体颤动出惊人的力量(《颓败线的颤动》)。接着,它是属于精神界之战士的,与人间相融。如果那魂灵是孤独的,说明战士正清醒地忍受着那些他所要拯救的人反过来无情的摧残(《复仇(其二)》);如果那魂灵是决绝的,说明战士正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投枪,正中敌人心窝(《这样的战士》)。
  除此,在表格中我们还看到,鲁迅在写作《野草》期间,翻译了两部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作品。比较发现,鲁迅《野草》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厨川白村作品的影响。厨川白村批判地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其“性苦闷”、“梦”的解析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生命力”的冲突及“广义的象征主义”文学观念,而鲁迅在具体文本中也大量运用“梦”的文艺写作方法,赋予奇特的梦境独特的象征意义,使得《野草》具有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在“走出象牙塔”的充满想象的象征空间里,魂灵与人间的辩证意义就更显自然和谐了。作者在谈论魂灵与人间的问题时更能从多个角度入手,无需受到绝对现实的限制,可以尽可能地由着内心想法来进行创作,并将个人经验与超然想象融为一体,使得“魂灵”与“人间”的遐思既合理又悠远。
  通过“灵”与“肉”辩证统一的共存,我们在鲁迅《野草》中看到一个人与魂相对话的人间。个体的肉和灵能分离,自我的灵与非我的灵能相遇。当一切审美的浪漫,如名园、奇花、红颜的静女都无法拯救人们荒芜惨淡的内心时,真正能刺痛社会毒瘤,揭示黑暗现实的魂灵才是证明人间尚存的证据。虚无缥缈的安慰都只是徒劳,人的肉体也早已荒废,唯有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灵魂方能永恒地散发光热,指引人们向希望的方向前进,让肉体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让人间有温热可言。是流血的隐痛的魂灵,使人觉得自己在人间活着。此时的魂灵和人间是共存的,他们彼此之间不能割裂,人间不仅是属于活着的人的,还是属于千千万万已故者和为亡者的魂灵的,是这些魂灵告诉在世的人,希望还在,人间尚存。
  真真假假,如何辨别?是是非非,如何判定?站在灵端,亦或痴于肉境,终将归于虚无。二者的撕扯、共存,刺激渺小又矛盾的个体,在被非人间的苦痛扼杀了过时的欢愉之后,顽强地点燃寄予未来的火苗;在日漸老去且颓败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之时,宣告那永恒的精神将在不灭的魂灵之中涌动。
  参考文献
  [1] (德)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著.浮士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43页
  [2] 鲁迅:《鲁迅全集》,同心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第301页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乡愁?  “乡愁”在《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思乡的忧伤情怀”,指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想之情。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的“乡愁”直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被具象为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唤起人们回忆和幸福感的事物。  乡愁表现为一种个体的情感抒发,具有心理层面的复杂性
期刊
摘 要:在如今的高中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出现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着一个抵制的态度,这就造成了其数学学习情况较差。而又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其一时的不努力和掉队会导致其在很长一段段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现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心理;对策分析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
期刊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结晶。而高中语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应时代发展之趋势,也是立文化之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进行全面的认知和体会,更要“借古”以“开今”,对人生
期刊
摘 要:教育行业正在根据我国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式,以期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性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并且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引言  初中地理知识中包含着较多的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的学科,因此,初
期刊
摘 要: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蒙城县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本,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重点,坚持政治统领、服务大局,坚持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坚持精准培训、全员覆盖,坚持改革创新、共建共享,坚持联系实际、从严管理,着力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证。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同样,在高中音乐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能够学习与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逐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断完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就如何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作出了相关探讨,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关系质量理论入手,对关系质量的概念、维度划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概述。从文献分析可知,关系质量的定义研究都是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视角来研究;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满意、信任和承诺是关系质量的三个维度;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它自身,更重要的在于其对消费者和商家的获利至关紧要。  关键词:关系质量;定义;维度划分;相关研究  一、引言  在当前营销学文献中,关系质量作为
期刊
摘 要: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探讨模型建构的价值及应用分析,了解建模误区寻找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建构模型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建模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模型建构;物教学应用;无趣分析  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新课标中应该高度重视的一项有利的教学资源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运
期刊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古诗词,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只单一地要求學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又低效,学生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赶不上教学改革的浪潮,也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宗旨。因此,探索古诗词教学有效且高效的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既要引领学生“登堂”,朗读背诵;更要引领他们“入室”,领会诗歌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初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也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工匠精神却在文化的不断积淀中逐渐缺失,使得现代文化产品质量逐渐下降,并且不断地制约着现代社会的高效发展。曾经传统的技能培养模式在当今时代逐渐被淘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