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北京乘芬兰航空公司的飞机,8小时后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再从赫尔辛基转机,2小时后到达拉普兰的依瓦洛(北极圈内),然后驾驶大马力雪地摩托4小时到达北极村,或驾车8小时到达挪威最北端的北角,也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从这里放眼望去就是浩瀚的北冰洋。
为了给芬兰航空公司拍摄每年的年历,我曾多次造访北欧的一些国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上进行拍摄工作。由于芬兰、挪威、冰岛等国家的一些区域位于北极圈内(北纬66°33'以北),所以来到这里也算真正到了北极。北极冬季的寒冷是不言而喻的,无论对人身体还是对摄影器材都是一个考验;然而冬季北极的魅力更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那一望无际的银白和变幻莫测的北极光更是给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和幻想的空间。几次来到极地,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的美丽和严寒。
风光摄影虽说很辛苦,可当你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而身心愉悦的时候,会忘记所有的辛苦,甚至还会在心中窃喜这是一项美差。然而在极地拍摄时,我完全没有了这种感受,甚至几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冬季是北极的极夜,这里一天当中有20个小时都是黑天。没有了阳光普照的温暖,黑夜里极地给人的感觉除了寒冷还有阴森与恐怖。但这个季节也是拍摄北极光的最佳季节,所以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这个季节里带着不同的任务相聚在一起。这次和我同行的有日本、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摄影师。极地服务队的工作人员用雪地摩托将我们带到野外的拍摄点,大家各自架上相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此时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虽然每人都身着极地专用的野外御寒服,但身体仍感到十分寒冷,只有不停地原地跑步,以防冻伤;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手势和单词的交流使大家内心感到了温暖。极地的寒风夹杂着雪粒,使暴露在外的眼睛不停地流泪,看取景器时经常是视线模糊,有时根本无法取景对焦,而且每次取景时,必须屏住呼吸,否则呼出的气体会迅速凝结在取景器上。所以每次观看取景器或操作相机后,我总被憋得头脑发胀。终于有一天,我因害怕难熬的北极寒夜,而独自躲避在北极村的小木屋里放弃了外出拍摄,那一刻我真后悔到这个鬼地方来自讨苦吃。但当雪地摩托拉着外国同行呼啸而去的瞬间,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不安。想想自己来这里的工作任务,看看外国摄影师们的敬业精神,我不能再犹豫,更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我迅速穿戴整齐,背上相机,叫上极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驾驶雪地摩托追赶而去。在遥远的拍摄景点,我和其他几位摄影师相聚了,相互彼此的拥抱和问候让我有了战胜自我、挑战自然的信心。
至于北极的美丽,更是难以言表。童话般的世界处处可见,置身于满目银白的丛林或旷野,感受世界的纯粹和心灵的宁静,那一刻,你就是天使。而此时天际边突然出现色彩斑斓的极光,先是在天空的一角舞动,继而漫向高空,此起彼落。强烈的时候像镭射灯光,能在雪地上投射出人的影子;有时又像在天幕上快意地大笔泼墨。颜色时而全白如轻纱,时而又变成黄绿色的丝带。来时无影,消逝时又全然无踪。爱斯基摩人将其视为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置身其间,恍若神仙。
冬季极地的摄影经历是艰苦的,但是给我留下回忆却是难忘的,永久的。
赫尔辛基大教堂
建于1852年的赫尔辛基大教堂,结构精美,气宇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之一。
卡M6 35mm镜头
速度1/30秒 光圈F8.5
北极之夜
每年的十月至第二年的四月,是北极的极夜。这期间黑夜占据着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午11点太阳才从东方出现,下午3点就又落了下去。由于日照时间非常短,且风雪交加,极地的冬天异常寒冷,因此保暖是首要问题。这一点不用担心,极地服务站有全套的装备提供给我们有偿使用。这些专业的装备保证野外工作者的绝对安全。我来极地所携带的照相机全部是手动机械相机。此时在野外拍摄无论是机内测光系统还是专业测光表都因寒冷而无法工作,所以拍摄时的曝光控制全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冬季在有冰雪的户外利用月光的照明进行拍摄的参考数据:满月时,速度1/60秒,光圈5.6;半月时,速度1/30秒,光圈4.5。以上数据所用胶片为100度彩色反转片。
卡M6相机 35mm镜头 速度30秒 光圈F5.6
北极驯鹿
我一年四季在外拍风光,在拍摄风景的过程中,有时也能幸运地拍到野生动物,如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澳门的黑脸琵鹭、峨眉山的猴子、尼泊尔的独角犀牛......2003年10月我在挪威北角海岸边拍摄秋景时,又非常幸运地拍到极地特有的动物--驯鹿。
在极地特有的苔原地貌上,一只体形硕大的白色驯鹿静卧在那里,四周安静得出奇。我让司机将汽车远远地停在公路边,小心翼翼地摇下车窗玻璃进行拍摄。由于车位固定,构图取景都受到很大限制,但我还是真实地记录下了极地驯鹿的优雅姿态。
哈苏相机 250mm镜头 速度1/125秒 光圈F8
波罗的海
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乘夜船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这条黄金水道我走过三次。前两次都是在夏天,两岸的景色虽说不错,但我只是观光,没有拍照。2002年1月,我第三次经过这段水域。冬天的波罗的海是封冻的,由于这里经常有船只通过,冰冻的海面上开凿出条条水道,不断涌动的海水将冰块撞击成大大小小的浮冰。船在慢慢地前行,冰块上上下下地漂动。早晨九点的时候,东升的太阳和早霞使天空和海面呈现出暖色调。我抱着相机登上游船12层的甲板,手持相机拍下了波罗的海的美景。因为海风很大,无法支三脚架,我只好草草收场。
哈苏相机 80mm镜头 速度1/60秒 光圈F8
北极树挂
芬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依瓦洛镇处在北极圈的边缘地带。这里植被很丰富,主要以松树为主。冬季的风雪很大,冰雪将植被包裹起来,形成了美丽的树挂。这样的景色在我国的东北林区也很普遍。在拍摄色彩单一、光线一般的景物时,植被的造型就自然成为拍摄的关键。这张照片选取了被大雪压弯的树枝做画面的主体,构成了的优美造型。
哈苏相机 50mm镜头 速度1/15秒 光圈F11
北极光
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栏目曾经播放过一期“神秘的极地”专题片,片子中有关极光的影像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从那一刻起,我就被这誉为世界第一大自然奇观的极光深深地吸引了。我要去北极,去拍摄这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观。
经过多方努力,我先后三次到极地拍摄极光。前两次因运气不好,没等到极光出现。2003年4月,我经过精心准备,第三次来到极地拍摄极光。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选择好理想的拍摄地点,安营扎寨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几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北极光始终没有出现。随着签证期限的临近,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就在仅剩的最后一天的夜晚,极光奇迹般地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极光在天空的一角舞动,继而漫向高空,此起彼落,不一会儿就消失在黑夜中。鬼魂般的舞蹈持续了十分钟,我紧紧地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连拍了四张。由于没有拍摄极光的经验,是否拍下了极光,我没有把握。于是兴奋过后是不安的等待。直到那魔幻般的光芒幻化在胶片上呈现在眼前时,我热泪盈眶了。
哈苏相机 50mm镜头 速度2.5分钟 光圈F4.5
为了给芬兰航空公司拍摄每年的年历,我曾多次造访北欧的一些国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上进行拍摄工作。由于芬兰、挪威、冰岛等国家的一些区域位于北极圈内(北纬66°33'以北),所以来到这里也算真正到了北极。北极冬季的寒冷是不言而喻的,无论对人身体还是对摄影器材都是一个考验;然而冬季北极的魅力更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那一望无际的银白和变幻莫测的北极光更是给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和幻想的空间。几次来到极地,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的美丽和严寒。
风光摄影虽说很辛苦,可当你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而身心愉悦的时候,会忘记所有的辛苦,甚至还会在心中窃喜这是一项美差。然而在极地拍摄时,我完全没有了这种感受,甚至几乎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冬季是北极的极夜,这里一天当中有20个小时都是黑天。没有了阳光普照的温暖,黑夜里极地给人的感觉除了寒冷还有阴森与恐怖。但这个季节也是拍摄北极光的最佳季节,所以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这个季节里带着不同的任务相聚在一起。这次和我同行的有日本、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摄影师。极地服务队的工作人员用雪地摩托将我们带到野外的拍摄点,大家各自架上相机,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此时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虽然每人都身着极地专用的野外御寒服,但身体仍感到十分寒冷,只有不停地原地跑步,以防冻伤;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手势和单词的交流使大家内心感到了温暖。极地的寒风夹杂着雪粒,使暴露在外的眼睛不停地流泪,看取景器时经常是视线模糊,有时根本无法取景对焦,而且每次取景时,必须屏住呼吸,否则呼出的气体会迅速凝结在取景器上。所以每次观看取景器或操作相机后,我总被憋得头脑发胀。终于有一天,我因害怕难熬的北极寒夜,而独自躲避在北极村的小木屋里放弃了外出拍摄,那一刻我真后悔到这个鬼地方来自讨苦吃。但当雪地摩托拉着外国同行呼啸而去的瞬间,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不安。想想自己来这里的工作任务,看看外国摄影师们的敬业精神,我不能再犹豫,更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我迅速穿戴整齐,背上相机,叫上极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驾驶雪地摩托追赶而去。在遥远的拍摄景点,我和其他几位摄影师相聚了,相互彼此的拥抱和问候让我有了战胜自我、挑战自然的信心。
至于北极的美丽,更是难以言表。童话般的世界处处可见,置身于满目银白的丛林或旷野,感受世界的纯粹和心灵的宁静,那一刻,你就是天使。而此时天际边突然出现色彩斑斓的极光,先是在天空的一角舞动,继而漫向高空,此起彼落。强烈的时候像镭射灯光,能在雪地上投射出人的影子;有时又像在天幕上快意地大笔泼墨。颜色时而全白如轻纱,时而又变成黄绿色的丝带。来时无影,消逝时又全然无踪。爱斯基摩人将其视为鬼神引导死者灵魂上天堂的火炬。置身其间,恍若神仙。
冬季极地的摄影经历是艰苦的,但是给我留下回忆却是难忘的,永久的。
赫尔辛基大教堂
建于1852年的赫尔辛基大教堂,结构精美,气宇非凡,堪称芬兰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之一。
卡M6 35mm镜头
速度1/30秒 光圈F8.5
北极之夜
每年的十月至第二年的四月,是北极的极夜。这期间黑夜占据着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午11点太阳才从东方出现,下午3点就又落了下去。由于日照时间非常短,且风雪交加,极地的冬天异常寒冷,因此保暖是首要问题。这一点不用担心,极地服务站有全套的装备提供给我们有偿使用。这些专业的装备保证野外工作者的绝对安全。我来极地所携带的照相机全部是手动机械相机。此时在野外拍摄无论是机内测光系统还是专业测光表都因寒冷而无法工作,所以拍摄时的曝光控制全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冬季在有冰雪的户外利用月光的照明进行拍摄的参考数据:满月时,速度1/60秒,光圈5.6;半月时,速度1/30秒,光圈4.5。以上数据所用胶片为100度彩色反转片。
卡M6相机 35mm镜头 速度30秒 光圈F5.6
北极驯鹿
我一年四季在外拍风光,在拍摄风景的过程中,有时也能幸运地拍到野生动物,如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澳门的黑脸琵鹭、峨眉山的猴子、尼泊尔的独角犀牛......2003年10月我在挪威北角海岸边拍摄秋景时,又非常幸运地拍到极地特有的动物--驯鹿。
在极地特有的苔原地貌上,一只体形硕大的白色驯鹿静卧在那里,四周安静得出奇。我让司机将汽车远远地停在公路边,小心翼翼地摇下车窗玻璃进行拍摄。由于车位固定,构图取景都受到很大限制,但我还是真实地记录下了极地驯鹿的优雅姿态。
哈苏相机 250mm镜头 速度1/125秒 光圈F8
波罗的海
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乘夜船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这条黄金水道我走过三次。前两次都是在夏天,两岸的景色虽说不错,但我只是观光,没有拍照。2002年1月,我第三次经过这段水域。冬天的波罗的海是封冻的,由于这里经常有船只通过,冰冻的海面上开凿出条条水道,不断涌动的海水将冰块撞击成大大小小的浮冰。船在慢慢地前行,冰块上上下下地漂动。早晨九点的时候,东升的太阳和早霞使天空和海面呈现出暖色调。我抱着相机登上游船12层的甲板,手持相机拍下了波罗的海的美景。因为海风很大,无法支三脚架,我只好草草收场。
哈苏相机 80mm镜头 速度1/60秒 光圈F8
北极树挂
芬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依瓦洛镇处在北极圈的边缘地带。这里植被很丰富,主要以松树为主。冬季的风雪很大,冰雪将植被包裹起来,形成了美丽的树挂。这样的景色在我国的东北林区也很普遍。在拍摄色彩单一、光线一般的景物时,植被的造型就自然成为拍摄的关键。这张照片选取了被大雪压弯的树枝做画面的主体,构成了的优美造型。
哈苏相机 50mm镜头 速度1/15秒 光圈F11
北极光
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栏目曾经播放过一期“神秘的极地”专题片,片子中有关极光的影像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从那一刻起,我就被这誉为世界第一大自然奇观的极光深深地吸引了。我要去北极,去拍摄这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观。
经过多方努力,我先后三次到极地拍摄极光。前两次因运气不好,没等到极光出现。2003年4月,我经过精心准备,第三次来到极地拍摄极光。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选择好理想的拍摄地点,安营扎寨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几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北极光始终没有出现。随着签证期限的临近,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就在仅剩的最后一天的夜晚,极光奇迹般地出现了。当时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极光在天空的一角舞动,继而漫向高空,此起彼落,不一会儿就消失在黑夜中。鬼魂般的舞蹈持续了十分钟,我紧紧地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连拍了四张。由于没有拍摄极光的经验,是否拍下了极光,我没有把握。于是兴奋过后是不安的等待。直到那魔幻般的光芒幻化在胶片上呈现在眼前时,我热泪盈眶了。
哈苏相机 50mm镜头 速度2.5分钟 光圈F4.5
北极驯鹿 | 波罗的海 |
北极光 | 北极树挂 |
赫尔辛基大教堂 | 北极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