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康德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为中心,从自由概念开始自上而下地论述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自由意志出于人性为自身立法并服从它所立的法。以人性自身为目的的含义是应该以理性原则来主导人的行为。行为是出于善良的意志,而不是利用对象。这也是道德义务的体现。因此,康德的道德哲学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纯粹性和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崇高。
  【关键词】自由;意志立法;自律;道德命令;人性目的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人应该怎样去行动,这是无数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无一例外地也都认为道德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深切地终极关怀和对必然性的追求是成就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关键因素,而康德就是一位具有这两个因素的伟大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所潜藏的出发点正在于对上述问题作出更加满意的回答。他认为,在他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没有客观必然的依据,而且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不能引导人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因此,他要建立一套任何一个具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会承认的、具有绝对必然性的道德理论。人只有按照这样的道德原则来生活,才是过着真正的人应该过的生活。因为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道德正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确保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康德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道德形而上学。因为经验的原则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但没有绝对必然性,所以,道德法则必须是先天必然的。如果道德原则不是先天地就在我们的理性中,“它就缺乏正确地判断道德的那条导线和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依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但这先天必然性何以可能呢?康德求助于人的自由。自由是被设定的概念,它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我们不能证明自由哪怕在我们自身中和在人的本性中是某种现实的东西;我们只知道我们如果要把一个存在者设想为有理性的、在其行动中赋有自己的原因性意识即赋有意志的,就必须以它为前提”。人是有意志的,道德是出于善的意志,所以必须设定人是有自由的,道德须得以自由为前提。这看起来是一个循环论证,但康德否认这点,他认为“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
  意志以具有理性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以某种不是理性的行为来达到具有理性的人性,仿佛人性是一种对象性的东西;它的真正含义是应该以理性原则来主导人的行为。所以,以人性自身为目的之“目的”乃不是目的的目的。因此,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就是要按照理性而行为。意志的立法昭示着人的自由。理性之为理性,就意味着它是普遍必然的,因此带有先天性和客观性。但这只是理性的性质和先天形式的规定,具体地或经验地要如何才知道意志所要遵循的准则是理性的或普遍必然的呢?判断的方式是,出于自己意志的行为所遵循的准则是不是能够被所有人都认同和接受;如果是,这条准则就是普遍的和理性的,因而就是道德法则。基于此,康德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道德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需要强调的是,符合这条公式的准则虽然是从经验中分离出来的,但其实并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意志的先天立法,因而是普遍必然的。具有很强的经验性质的普通道德理性原则正是因为这意志先天立的法才得以可能;后者是前者的根。
  由于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他还会受到种种感性的牵扯。因此,意志并不总是按照给自己立的法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因此,上面这条道德的公式对人的现实行为而言就没有普遍必然性,而是带着强制的意味,因此,康德把上述公式叫做“命令”。命令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他者对人的命令,而是人出于理性的意志对自己的命令。因而,它并没有取消人的道德主体地位,没有取消人的自由性,造成命令之为命令的只是因为人分属感性和知性两个世界。这条公式即命令既然是意志出于以人性自身为目的而为自己立的道德之法,所以它包含着它的三个派生命令是很显然的了。第一个派生命令是:“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第二个派生命令是:“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第三个派生命令是这样一个“理念”:“作为普遍立法的意志是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这就是一般意志的自我立法或“自律”的原则。“意志并不是简单地服从法则,而是这样来服从法则,以至于它必须也被视为是自己立法的,正因此才是服从法则的(它能够把自己看作这法则的创造者)。”
  意志为自己立法,它是以具有理性的人性自身为目的而立法。意志又服从自己立的法,即服从具有理性的人性,因此,按照道德法则而行为就是人处在自身当中。意志服从自己立的法又叫自律。对道德行为的主体而言,自律就是人性的实现,它本身就是目的,它自身就是有价值的。就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言,服从道德法则就是一种履行义务的行为。在康德看来,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但一个人的道德义务感来源于对道德形而上之根据的明了,这明了能在人心中激起一种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感。敬重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它没有依赖对感官影响的接受性,而是出于理性的觉醒。正是出于理性的敬重情感使道德法则带有强制性,使一向带有诸多偏好的现实中人能够撇开各种感性诱惑而选择服从出于自己最高的人性的道德法则。人性的崇高和美好在这些时候彰显出来并大放光彩,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更值得追求的呢?对服从道德法则的主体而言,“服从”自身就体现了人性,实现了自由,“服从”自身就是目的,就是有价值的,这应该也是和功利主义道德最突出的区别了;道德行为是以普遍人性为目的的,因此行为主体同时也以对象的人性为目的,不是把对象的人性当作工具。行为是出于善良的意志,而不是利用对象。这也是道德义务的体现。因此,康德的道德哲学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纯粹性和体现了人性的尊严和崇高,当然,这纯粹和崇高来自于它的彻底,来自于它的形而上的根据。(如果有人坚持道德的形而上根据本应该来源于上帝或神,这也不一定和康德的观点即来自于理性意志立法矛盾,因为上帝并不是在人之外的遥远的天边,而是同样在人之内的。)
  康德认为,惟有出于义务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合乎义务的行为不一定有道德价值,因为“合乎”不一定是“出于”。“合乎”不一定是以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不一定是服从意志为自身立的法,而有可能只是出于其他目的的明智选择,或者只是由于情感偏好(比如出于道德情感的行为),或者只是不自觉地服从流俗的规则。当然,不合乎义务的行为显然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康德强调的就是道德法则是自由意志为自身的立法,这法则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道德行为也是必然的行为,而不是主观的任意偏好。而道德法则的立足点则是具有理性的人性本身。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这目的具有客观性。这样,康德从形而上奠定了道德的基础,解决了道德法则普遍必然性的问题,扬升了人性。现在,在康德看来,人们就具有了正确地判断道德的那条导线和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了。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M].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评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其他文献
【摘 要】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由此看出刑罚是刑法的主要内容,也是为惩罚和预防犯罪而对犯罪人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其正当化的依据又是首先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由此即能彰显刑罚权的正当性,也是对个人权益和自由的被剥夺与限制的限定,体现了刑法的刑罚功能和人权保障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正当化的依据切入论述刑罚的文化内涵也是最直接的。  【关键词】刑罚;报应论;预防论;文化内涵  一、
期刊
【摘 要】如今社会,医疗人员和患者的矛盾愈演愈烈,发生冲突的暴力事件时刻都在上演,处理医疗纠纷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种形势直接关系到病人和医疗机构的利益,一定程度的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民众健康质量的提高。本文将对国内医疗纠纷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完善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疗纠纷;鉴定体制;医疗责任  一、我国医疗纠纷解决现状  1、适用的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审理医疗纠纷主
期刊
【摘 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它是一类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类型。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具有高度攻击性,无羞耻感,行为不具有计划性等特点,实施的犯罪行为较正常人格者实施的犯罪行为相比,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展开研究,有助于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极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社
期刊
【摘 要】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劳动关系的客观依据,根据劳动法律关系的数量可分为单一劳动法律关系和多重劳动法律关系。在多重劳动法律关系中由于多个用人单位的存在,涉及到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可能出现责任归属不明问题。例如多重劳动法律关系中最高工时的计算,工伤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费的给付问题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由此,笔者将探讨在多重劳动法律中劳动者的相关权益保护问题,以期提出合理的相关解
期刊
【摘 要】庭前会议是新刑诉法中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面对刑事审判的审判理念逐渐制约知识产权“三审合一”的进一步推进。本文重点从庭前会议的功能来论述庭前会议制度对推进审判理念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庭前会议;功能;三审合一;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一、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的功能和意义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研究设置统一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行政法律关系的现状,对民办高校法科学生管理中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校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与学生之间因为入学、学籍管理、学位授予以及其它纪律处分等方面的法律纠纷渐趋增多。著名的公办大学有此类事件的发生,而普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在这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如何恰当地解决这类问题,值得社会各界重视
期刊
【摘 要】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存在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薪酬激励机制相对落后,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有待改进。  【关键词】商业银行;薪酬激励;薪酬制度  一、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建立在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传统人事管理的色彩比较浓厚
期刊
【摘 要】广告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它的创意,而且更看重的是广告是否能反映时代特征,能否与观众的心理实现高度契合;另外,还要大胆采用全新的广告营销策略,不能固守陈规。本文将从时代特征的表达与CEO营销策略两个方面着手来分析聚美优品广告的成功之处,并从其文案的角度来探讨聚美优品广告播出之后产生的社会效应。  【关键词】聚美优品;时代特征;CEO营销;社会效应  纵观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
期刊
【摘 要】认知模式是个体个性化认知和思维习惯方式的表现,影响个体对于信息的感知、接收和认同。通过探讨大学生认知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系,发现探究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对于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纯粹的被动反应,而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现有高职新闻专业校媒(企)合作模式,结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校媒(企)合作经验,提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推广的校企合作方式,即依靠校园媒体推动“校媒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媒(企)合作模式;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作情境教学改革原则下,通过分析比较现有高职新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旅商学院)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