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从区情教育入手,向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旅顺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文章对我校百年沧桑旅顺口”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 校本课程 开发 乡土史
目前,各国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个性化等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课程改革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开发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开发而言的,是一种研究——开发——推广的新模式,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课程资源,设置课程。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挖掘本地人文资源”的精神,编写了《百年沧桑旅顺口》校本教材。我们以旅顺近代史为素材,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从区情教育入手,向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旅顺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校本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来,使广大师生与校本课程一同成长,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二)开发过程。校本课程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考虑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面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和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已初见成果,编写了校本课教材,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具体的开发过程如下:
1.制定编写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升斗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特色学校创建应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结合旅顺口的乡土史,对现有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不仅丰富了乡土史教材内容,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知家乡、爱家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1)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编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有重点地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照片),还发动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及周围邻居调查了解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故事、传说,把调查所得写成文字材料,把其中适合校本课程的材料加工后编进教材。此外,还让学生对有关企业、博物馆、档案馆进行参观访问,然后把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参观访问记等比较好的作品编进教材。
(2)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在校本教材的教学中,针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学生,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在校本课程的修订上,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吸收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事件,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收获。
(3)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人文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上进心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更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隐性课程。因此,我们征求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这既能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又能使学生身心愉悦。
3.编写校本课程提纲。
第一课 旅顺口概况
第二课 清朝对旅顺的海防建设
第三课 甲午战争在旅顺
第四课 沙俄对旅顺的殖民统治
第五课 日俄战争在旅顺
第六课 日本对旅顺的殖民统治
第七课 苏军进驻旅顺口
第八课 旅顺历史简介
第九课 旅中校史
(三)实践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次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乡土史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浓厚的乡土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激发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校本课程沟通了课堂内外,发掘了生活中的地方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扩充了学习资源。例如,通过《探索发现•凝固的记忆》资料片的播放,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参与的活动,教师要与课程开发成员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必须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念,阅读大量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建,以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在没有开发前,总是感到无从下手,开发了本校的校本课程后,我就初步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与实践方法,事实证明,不仅我的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开发和应用历史校本课程的对策
(一)结合本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我们认为应该在校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师资水平提升优化方面做一些尝试。
1.课程设置科学性。笔者认为新的历史校本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要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枯燥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的堆砌;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的校本课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的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学科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护其敏感性,鼓励其敢试的勇气,使学生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形成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为此,拟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只是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不是陈述性知识的灌输,不是书本知识的“抄袭”,不是零散知识的拼凑,而应该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要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要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来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飞跃;要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来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旅顺口的历史发展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我们授课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亲自考察研究旅顺的地方史,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对话与协作。为了强调团队精神,资源共享,群策群力,一是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二是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二)建立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倘若一所学校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不能自主能动地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加以评价,那么其评价结果则很难真实反映计划实施的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质量的坚实基础。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促进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潜能的发展。
1.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我们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对旅顺地方史的了解程度,四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更适合地方史的课程实施。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方面应占多大的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最终评价。
2. 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对学生评价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形结合的评价。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随着校本课程研究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新文化创建等更深层次的观念和问题,将会凸显出来。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开发出更适合我校发展的特色历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历史教学设计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马菁(1982-),女,吉林辉南人,旅顺中学一级教师;宁晓芳(1983-),女,辽宁省大石桥人,旅顺中学一级教师。
本论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示范性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2009061)。
关键词 历史 校本课程 开发 乡土史
目前,各国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个性化等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课程改革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开发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开发而言的,是一种研究——开发——推广的新模式,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课程资源,设置课程。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贯彻新课程改革中“挖掘本地人文资源”的精神,编写了《百年沧桑旅顺口》校本教材。我们以旅顺近代史为素材,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从区情教育入手,向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旅顺口,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校本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来,使广大师生与校本课程一同成长,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二)开发过程。校本课程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考虑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面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和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已初见成果,编写了校本课教材,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具体的开发过程如下:
1.制定编写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升斗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特色学校创建应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结合旅顺口的乡土史,对现有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不仅丰富了乡土史教材内容,而且让学生进一步知家乡、爱家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2.制定具体实施方案。(1)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编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课程,有重点地实地获得第一手资料(照片),还发动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及周围邻居调查了解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故事、传说,把调查所得写成文字材料,把其中适合校本课程的材料加工后编进教材。此外,还让学生对有关企业、博物馆、档案馆进行参观访问,然后把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参观访问记等比较好的作品编进教材。
(2)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在校本教材的教学中,针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学生,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在校本课程的修订上,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吸收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事件,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收获。
(3)增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人文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上进心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更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隐性课程。因此,我们征求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这既能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又能使学生身心愉悦。
3.编写校本课程提纲。
第一课 旅顺口概况
第二课 清朝对旅顺的海防建设
第三课 甲午战争在旅顺
第四课 沙俄对旅顺的殖民统治
第五课 日俄战争在旅顺
第六课 日本对旅顺的殖民统治
第七课 苏军进驻旅顺口
第八课 旅顺历史简介
第九课 旅中校史
(三)实践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次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乡土史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浓厚的乡土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激发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校本课程沟通了课堂内外,发掘了生活中的地方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扩充了学习资源。例如,通过《探索发现•凝固的记忆》资料片的播放,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学生、课程专家等参与的活动,教师要与课程开发成员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样就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必须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念,阅读大量资料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就必然引起教师知识结构的重建,以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在没有开发前,总是感到无从下手,开发了本校的校本课程后,我就初步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与实践方法,事实证明,不仅我的课程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开发和应用历史校本课程的对策
(一)结合本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我们认为应该在校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师资水平提升优化方面做一些尝试。
1.课程设置科学性。笔者认为新的历史校本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要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枯燥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的堆砌;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的校本课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的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2、学科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护其敏感性,鼓励其敢试的勇气,使学生产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形成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需要。为此,拟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只是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不是陈述性知识的灌输,不是书本知识的“抄袭”,不是零散知识的拼凑,而应该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要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要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来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飞跃;要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来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旅顺口的历史发展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我们授课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亲自考察研究旅顺的地方史,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对话与协作。为了强调团队精神,资源共享,群策群力,一是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二是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二)建立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倘若一所学校评价标准不高,评价过程不严密,不能自主能动地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加以评价,那么其评价结果则很难真实反映计划实施的状况,也很难成为判断校本课程质量的坚实基础。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量”的评价,更要有“质”的评价;既要有他人评价,更要有自我评价。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促进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学生多方面素质和潜能的发展。
1.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我们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对旅顺地方史的了解程度,四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更适合地方史的课程实施。
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方面应占多大的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最终评价。
2. 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对学生评价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形结合的评价。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随着校本课程研究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新文化创建等更深层次的观念和问题,将会凸显出来。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开发出更适合我校发展的特色历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历史教学设计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马菁(1982-),女,吉林辉南人,旅顺中学一级教师;宁晓芳(1983-),女,辽宁省大石桥人,旅顺中学一级教师。
本论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示范性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20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