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都停留在“随心所欲的玩”、“玩的高兴、尽兴”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目的性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因此,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小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强健康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增强民族体质。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全面重视对“兴趣”的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他影响着人们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了现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运动兴趣;策略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
当前,很多小学的大部分体育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只是在理论上或者口头上,陈述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而实际课程中表面上看学生个个玩得很开心,满头大汗,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在盲目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许多的倾向性活动被扼杀。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遏制天性的发展等同于抹杀人的兴趣,也就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而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和个体兴趣的培养,他们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体育的娱乐价值。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全面重视对“兴趣”的培养。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因此,如何培养少年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了现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呢?通过日常在教育教学方面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从下几个环节入手:
1.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前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应该首先从教学创新这一环节入手。
1.1 集合队形的变化
小学生都比较好奇,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新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单调。为此我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否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根据学生提出确定下次课的队形,这样,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集合快、精神面貌大大好转,学生们早早的排好队在等待老师的到来。由于自己创新的意见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创新欲望更强,对创新也充满了信心,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1.2 教学分组的变化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2.1 自由组合的分组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1.2.2 互帮互学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学困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通过努力他们的体育成绩提高很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更加强烈。
1.2.3 分层次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学困生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3 教学情景的设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又如在进行投掷垒球、实心球时,可与抗洪抢险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4 教材内涵的延伸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操和游戏的内容。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我们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可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让学生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操最好不要雷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一节请一个同学来带操。又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要求只有一个你认为开心就行。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这样自编操和游戏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期提高。
1.5 分层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不同在一节体育课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次分组,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实践中,我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素质好)、B组(素质中上)、C组(素质中)、D组(素质差)。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积极,表扬先进。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等的体育精神面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1.6 个性化的终端评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课也不在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评定,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基数,在期末考核中,根据期初的基数来评定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体化身体差异减小了,只要你在本学期有进步了那你就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考核,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自觉锻炼的兴趣
很多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都停留在“随心所欲的玩”、“玩的高兴、尽兴”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的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毛主席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增强体质、掌握知识技术,促进健康,锻炼意志,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保障,也是升学就业的需要。即使学成毕业,参加祖国建设,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首先应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和自我反思。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经常有学生因站立时间一长而头晕的情况出现,可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的意见除了增加营养外最多的是增强体育锻炼。从集体讨论和自我反思中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教育思想。通过活动体验锻炼效益的不断反馈,由于体育情感与练习兴趣的有力支持,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行为越发自觉、积极,认识 ----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谐发展。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运动兴趣
3.1 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3.2 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想给每位学生一个器材,我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学生得到它,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二年级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让学生们依次模仿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动作,并分别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之后让学生示范,从而归纳出手臂配合向前上方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跳得更远。 3.3 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五年级男子的实心球投掷中,有些学生能轻松投到 9.30米(100分),可适当的逐步增加距离,定为10米、10.5米;也有些学生只能投到6米(45分),可先让他定为投到6.5米,再逐步增加,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4.利用隐性课程,形成锻炼习惯的兴趣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论的,即指学校范围的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目的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体育文化并比较偏向于非学术性,如:校运会,体育社团,体育广播,体育游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读物,体育宣传队等。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体育课程,它总处于意图性的预期性状态。通过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给学生传授思想、体育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行为奠定基础。
5.创造有利条件,培养融入学生生活的兴趣
体育教学应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体育活动的器材,而是缺少体育活动的场地。学生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为小范围的,如跳皮筋,斗鸡等,都是比较少的几个学生在课间自发组织在一起玩。教师应多组织有多个同学一起参加的熟悉活动。如打野鸭,大渔网,穿过封锁线等。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在小学阶段,积极向上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生长,更有助于形成鲜明、活泼的个性,促进大脑皮层发育,提高智力,使各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蔡敬民 《体育教学理论》 上海 体育教育出版社
[3] 《中小学体育教育 》[J] 山西 山西体育教育出版社
[4] 《体育教学》04年第3期“实施快乐体育培养体育兴趣”
[5] 《体育教学》04年第5期“由兴趣、快乐、成功”所想到”
[6] 《体育教学》05年第5期“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7] 《体育教学》06年第1期“反思运动技能教学让教学走入孩子心坎”
收稿日期:2012-08-25
【关键词】教学;运动兴趣;策略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
当前,很多小学的大部分体育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只是在理论上或者口头上,陈述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而实际课程中表面上看学生个个玩得很开心,满头大汗,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在盲目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许多的倾向性活动被扼杀。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遏制天性的发展等同于抹杀人的兴趣,也就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而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和个体兴趣的培养,他们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体育的娱乐价值。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全面重视对“兴趣”的培养。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因此,如何培养少年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了现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呢?通过日常在教育教学方面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从下几个环节入手:
1.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前教育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应该首先从教学创新这一环节入手。
1.1 集合队形的变化
小学生都比较好奇,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新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单调。为此我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否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根据学生提出确定下次课的队形,这样,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集合快、精神面貌大大好转,学生们早早的排好队在等待老师的到来。由于自己创新的意见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创新欲望更强,对创新也充满了信心,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1.2 教学分组的变化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2.1 自由组合的分组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1.2.2 互帮互学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学困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通过努力他们的体育成绩提高很快,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更加强烈。
1.2.3 分层次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学困生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3 教学情景的设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又如在进行投掷垒球、实心球时,可与抗洪抢险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4 教材内涵的延伸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操和游戏的内容。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我们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可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让学生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操最好不要雷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一节请一个同学来带操。又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要求只有一个你认为开心就行。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这样自编操和游戏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期提高。
1.5 分层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不同在一节体育课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次分组,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实践中,我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素质好)、B组(素质中上)、C组(素质中)、D组(素质差)。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积极,表扬先进。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等的体育精神面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1.6 个性化的终端评定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课也不在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评定,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基数,在期末考核中,根据期初的基数来评定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体化身体差异减小了,只要你在本学期有进步了那你就能取得好成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样考核,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自觉锻炼的兴趣
很多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大部分学生的意识,都停留在“随心所欲的玩”、“玩的高兴、尽兴”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的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毛主席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增强体质、掌握知识技术,促进健康,锻炼意志,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保障,也是升学就业的需要。即使学成毕业,参加祖国建设,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首先应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和自我反思。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经常有学生因站立时间一长而头晕的情况出现,可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的意见除了增加营养外最多的是增强体育锻炼。从集体讨论和自我反思中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教育思想。通过活动体验锻炼效益的不断反馈,由于体育情感与练习兴趣的有力支持,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行为越发自觉、积极,认识 ----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谐发展。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运动兴趣
3.1 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3.2 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想给每位学生一个器材,我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学生得到它,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二年级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让学生们依次模仿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动作,并分别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之后让学生示范,从而归纳出手臂配合向前上方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跳得更远。 3.3 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五年级男子的实心球投掷中,有些学生能轻松投到 9.30米(100分),可适当的逐步增加距离,定为10米、10.5米;也有些学生只能投到6米(45分),可先让他定为投到6.5米,再逐步增加,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4.利用隐性课程,形成锻炼习惯的兴趣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论的,即指学校范围的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目的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体育文化并比较偏向于非学术性,如:校运会,体育社团,体育广播,体育游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读物,体育宣传队等。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体育课程,它总处于意图性的预期性状态。通过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给学生传授思想、体育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行为奠定基础。
5.创造有利条件,培养融入学生生活的兴趣
体育教学应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体育活动的器材,而是缺少体育活动的场地。学生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为小范围的,如跳皮筋,斗鸡等,都是比较少的几个学生在课间自发组织在一起玩。教师应多组织有多个同学一起参加的熟悉活动。如打野鸭,大渔网,穿过封锁线等。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在小学阶段,积极向上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生长,更有助于形成鲜明、活泼的个性,促进大脑皮层发育,提高智力,使各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蔡敬民 《体育教学理论》 上海 体育教育出版社
[3] 《中小学体育教育 》[J] 山西 山西体育教育出版社
[4] 《体育教学》04年第3期“实施快乐体育培养体育兴趣”
[5] 《体育教学》04年第5期“由兴趣、快乐、成功”所想到”
[6] 《体育教学》05年第5期“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7] 《体育教学》06年第1期“反思运动技能教学让教学走入孩子心坎”
收稿日期:201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