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的当下启示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m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 年4 月21—26 日,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带领着一支5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对晋商文化的研学之旅,最后,他们将晋商文化的精髓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敬业。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是重儒轻商,明清以来,在山西以商为荣渐成风气。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兢兢业业,视号如家。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他们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来对待,这是他们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进取。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他们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最初是肩挑小贩,后稍有积蓄,开了个小字号,逐渐发展壮大。在晋商大盛魁的店内一直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不畏艰辛,敢于冒险,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闯险阻,西北走蒙疆,东渡扶桑,南至东南亚。他们还开辟了一条以山两、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戈壁大沙漠,经恰克图,深入俄境,到达欧洲的国际茶叶商路。
  清朝嘉庆以后,社会不靖,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晋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退缩,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
  第三,重团队。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重视发挥团队群体力量,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一是朋合营利和合伙经营。其二是按地域行成商帮。其三是联号制和股份制团队群体帮。联号制是由一个大商号统管一些小商号,类似西方的子母公司,在商业经营中较有力地发挥着团队群体作用。经商爱国。晋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商人爱国的优良传统。清后期,英国某公司通过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获得山西五处煤铁采矿权。为筹措赎矿银,山西各票号全力以赴,旬日集银150 万两,终于从英商手中赎回了山西的煤铁采矿权,保护了山西的煤铁资源。
  第四,重诚信。晋商认为诚信是商道之本,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要素。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尽满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祁县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第五,重修身。“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晋商在尤其重视修身正己、人格修养。据晋商《贸易须知辑要》载,“做掌柜、大伙计不可自抬身价,目中无人。至于小伙计、学徒,也要尽良心,严要求。”这保证了商号内部人事协调、和谐,共同为商号的发展尽职尽力。晋商经营文化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奉行义利相融、诚信戒欺,和衷为贵、勤俭为本的道德原则。人与人之间奉行言必有礼、行必有信、取财有道、中和以德、慎待相与等一整套行为规范。
  考察团此次晋商文化之旅收获颇丰,晋商的商道伦理和经营风范对现代商业的文化建设乃至实业界的道德建设,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启示。
  李万来会长认为,以精诚勤敏著称于世的晋商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贯于商业经营之中,为中国商业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对今天的山西企业影响尤其深刻。
  太重集团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精益、卓越
  记者:此次晋商文化之旅都考察了哪些企业,从中有何收获?
  李万来:我们此次主要考察了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太原钢铁集团两家特大型国有企业,随后参观了乔家大院、常家大院、渠家大院以及日昇昌票号,并邀请山西财经大学乔南教授作了《晋商文化及晋商兴衰》的专题报告。
  晋商的勤奋、敬业诚信、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生金有术、聚财有方、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等都是我们今天企业不可缺少的要素。追寻当年晋商的足迹,我们依稀还能体验到晋商创造商贸奇迹的艰辛不易,仿佛还能把握到晋商构建金融帝国奋斗中的快乐脉搏。
  企业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当年晋商的成功同样源自于正确的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晋商恪守“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古训,绝不违背职业道德。
  在许多大院门楼的牌匾上,晋商名流用“德昭宏远”“德惟馨”“德兴堂”“俭养德”“慎俭德”“ 大德通”“大德源”等命名,都把“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华传统优秀的家训文化,在这些富商大贾的大院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和传承,这些家训延伸到商训,成为企业价值观的源泉。
  记者:晋商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公司文化,为什么最后走向衰败?
  李万来:山西财经大学乔南教授是晋商文化研究专家,她向大家介绍了晋商起由及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晋商文化特点。她认为晋商的兴起主要基于三点:一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如茶路和票号的建立;二是重德,晋商把道德建设作为经营文化的重点;三是重义,以义取利而获得发展。
  关于晋商的衰落,乔南教授的解释是:清朝覆没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西方一些更为先进的商业模式进入中国,而晋商固守传统,自然走向衰败。
  记者:面对“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以及全球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的现代企业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李万来:这次考察研修我们选择了三个典型案例。包括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及晋商文化。企业价值观重在落地,企业可以有许多价值理念,各个专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会有自己的理念,这些都是价值观的内容,但它如同满天星斗,尚无最核心的东西,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一个魂,企业核心价值观才是一家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记者:如今,国家已公布了核心价值观,很多企业也有了核心价值观,那么核心价值观如何真正落地,真正的内化于心,演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李万来:我们来到太重集团,总算看到了路径。1950年,由国务院下发组建的太重,并从上海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当年10 月太重正式成立。目前承担高速列车车轮、车轴、特大型挖掘机、海洋钻井平台等国家基本建设重要设备,员工15000 余人,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40 亿元,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在该厂任党委书记、总经理。虽然历史积淀的太重文化特质随着岁月流驶而愈加浩瀚,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传承和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太重人认真提炼的“诚信、创新、精益、卓越”与晋商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太重的实践。
  而太重人的重大创新是将在这种情况下核心价值观考核首先作为一种文化管理在先行,改变了多年来一味以绩效、计时计件等多种重效益、重数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做法,他们针对太重核心价值观八个字去精心设计考评指标,紧密地与业绩考核相融合,耐心地从小事做起,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考核红利,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票否决。
  太钢文化之魂——李双良精神
  记者:您此行还考察了太钢集团,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何特色,给您带来了哪些启示?
  李万来:太原钢铁集团始建于1934年,建厂之初就引进全套德国主体装备,成功冶炼了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硅钢,它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球单体工厂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现有员工3.7万人,2014年产钢107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
  进入21世纪,太钢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体现太钢文化特色,形成了“一二三四五”框架,即:全员行动,促进文化落地的一条主线;把握“系统性、科学性”两个原则;依据“认知、认同、践行”三个步骤;推进“内化于心,塑化于行、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四个方面;达到“有层次、有重点、有节奏、有声势、有创新”的五个标准。
  这个公司的文化最具特色、最富感染力的是从公司英雄身上开发的公司精神力量。20世纪诞生的企业文化理论,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在所著《公司文化》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包括五个要素: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人物,4.礼节和仪式,5、文化网络。
  自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来,尽管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文化要素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普遍会把企业的英雄模范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格化显示和企业价值观传播的导向,员工模仿效法的具体典范,有的英雄人物产生于企业那些敢于幻想的组织缔造者之中,如晋商中的曹三喜、雷履泰、乔致庸以及我们今天的张瑞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有些是企业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刻产生的,如大庆的王进喜,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精明的公司都会推出这些英雄模范让员工仿效,使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员工自觉行为。
  记者:的确,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太钢集团有自己的英雄人物吗?精神实质是什么?
  李万来: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劳模李双良是太钢集团一位普通退休工人。李双良也是山西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是闻名全国的冶金能手。1963年退休后他主动请缨,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带领渣场职工治理渣山,搬掉了沉睡半个世纪、总重量达1000万立方米的渣山,回收钢铁131万吨,创造了3.3亿元经济价值,在渣山上建成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大花园,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国内外数百万参观者。这样一位“当代愚公”成为太钢企业文化的英雄人物,“李双良精神”成为太钢企业文化最最宝贵的资源。
  今天,我们都在为建设企业文化寻找路径上,太钢以企业英雄为代表的企业精神给我们以启示,李双良精神的核心是主人翁精神,李双良精神的实质是“把太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我们也挖掘本企业的英雄人物吧!
其他文献
学习,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向来为人所看重,因此劝学类文章也不在少数。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所概括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进可以入朝为仕,退可以开馆授业。这体现出的是他对待子孙前途进退裕如的宽松心态和现实主义的入世态度。与传统劝学注重晓之以事理(如荀子《劝学》)、晓之以名利(如汪洙《神童诗》)不同,《颜氏家训》从人的社会化生存需要出发缘世而循理,因世而见利,因而更具人性
期刊
《幽梦影》全书219则,是一部语录体的笔记小品,作者张潮,字来山,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曾任翰林院孔目,著有《心斋诗集》《心斋聊复集》《花鸟春秋》《花影词》,而以《幽梦影》闻名于世。  此书深受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影响,一反现实人生争名夺利的浮躁之气,而以一种幽静的态度书写如梦一样迷离、如影一样朦胧具有诗意和理想的另类人生。内容涉及自然和人世间的方方面面,谈文说诗
期刊
善隐汝窑  走进善隐汝窑展示馆,你会被这里的每一件作品而吸引,而在这里的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有着诉说不完的故事。它们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绚丽的纹饰,那份“天然去雕饰”的清丽之美却令人屏息。  用时间静心等待  萃采汝窑主人李善明先生当初因为惊艳于汝瓷“雨过天青云破出”而对汝瓷艺术痴迷不得终。成为一个执着的汝窑爱好者,一个钟情于专业汝窑研发的实践者。他用几年的时间不断的研究胎土和釉料,不知到以多少次的满
期刊
唐是中国茶世界的分水岭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今天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饮茶起源于何时何地,陆羽说起源于神农,其实这不能确定历史时期;前段时期有河姆渡文化
期刊
茶之源  我们的祖先仓颉曾经造过这样一个字:“茶”。把笔画构成拆开来看,正好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其中,得以氤氲天地至清之气,这就是“茶”给我们带来的清美和典雅。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是关系密切。上至帝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论宾朋相迎,还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一茶在手,以敬礼仪。因此,茶也成为中国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饮品。民间甚至用“宁可三日不食,不可
期刊
有好茶喝且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里,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又处处飘荡着茶香,于国人更是天赐的缘分。一片叶子,由人的智慧和手工在火里水里变幻着,气味和滋味在汤饮之后,久久留在心里,日复一日变得更加生动清晰,慢慢演化为国人灵魂中清雅温润的那一部分,正是“饮罢人即去,茶香自悠长”。  乙未羊年春,随师父一路南下寻茶,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茶乡山路之间,探访各路茶人,而第一篇稿子写的是漳平茶人
期刊
让腰颈痛楚一去不返  有一个女性朋友,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参加太极训练。她告诉我,自己才二十几岁,却已经是五十几岁的身子了。我问她原因,她说坐着不动腰部就会难受,有时候不知道双腿该放在哪里。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腰骶关节周围胀痛,按诊的时候,腰部及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如果她加班时间过长的话,腰部就会疼得直不起来。她在医院做理疗,吃中药,自己或者家人帮着做按摩,效果是有,但是时好时坏,隔一段时间又会发作,
期刊
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在景德镇做瓷一部分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不同的泥料和釉质,决定了制作方法与最终成型。  景德镇传统的青白瓷使用的原料是高岭土,这种配方的泥质感白净细软,触摸它时也不会有脏的感觉,就如摸着面团一般。传统的泥料成型是需要经过大木锤反复敲打锤炼,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时间,如今也只有在极少数比较偏远的地方才可见。现在大多有专门的供应商人了,所以只需选料即可,倒也省去了许多工时。
期刊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我从没想过今后的人生会与陶瓷相接触。学习陶艺是个偶然的机会,考大学时只是觉得好玩,于是便报了这个专业。  现在的我,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日常的生活就是与泥巴接触。在这一过程中,我用手感受到不同泥土的泥性。陶瓷泥料有着陶泥和瓷泥之分,陶泥可大致分为粗陶泥、细陶泥,而我偏爱选择红陶和黑陶。陶泥在拉胚过程中有易塑性,但对手会有些伤害。比如黑陶泥就属于粗陶,厚重的陶
期刊
对于从小在茶区长大的周重林来说,茶是生活随手可及之物,从不陌生,2002年,茶第一次成为他描述之物,在他看来,茶,首先是品饮对象,接着是描述对象,如今是研究对象。“开始,茶出现在我旅行文字特产部分之中,最近八年,茶变成了我主要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我想,这就是茶特有的渗透性。以前是从世界去了解茶,现在是从茶里发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周重林用“记者的直觉,学者的探索,作家的文笔”来约束自己对茶文化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