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明重组寻找线索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行之有年的“规模化整合”式国企重组路径,遭遇了最为芜杂的重组对象
  
  【《财经》记者 王真 付涛本刊实习记者 赵何娟/文】从今年7月开始,沉寂了近一年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光明集团)突然连续签下了七个全国合作项目、一个跨国合作项目,旗下企业光明乳业、农工商集团、海博股份等开始一系列的资产置换。这被业界普遍视为大光明集团内外大重组的开始。
  大光明集团2006年8月成立,由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集中组建而成,2006年销售收入合计450亿元。旗下资产及业态庞杂,从便利超市、购物中心,到大型仓储物流基地;从出租车运营、不锈钢制品,到房地产;从生猪育种养殖、大米、蔬菜,到黄酒、汽水、酸奶;从医药、配送,到金融投资等,几乎无所不包。
  8月8日,在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大光明集团宣布,计划投资90亿元用于食品业的收购兼并以及扩产、研发。翌日,大光明集团即与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签约,双方共出资20亿元投资食品领域,迈出了三年90亿元投资计划的第一步。
  领导这场重组的,正是大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王当年是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合并的积极推动者,也是合并后成立的百联集团第一任总裁。然而,其后三年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在下降,合并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受命于政府再行“重组作业”的王宗南,究竟将通过什么方式把大光明集团捆绑而来的450余亿元资产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食品集团?这一典型“上海模式”的产物,将另辟蹊径还是重蹈百联旧辙?
  
  争夺资源
  
  打通集团内部的产业链,是目前大光明集团着手的急务。王宗南对此有言,“有资源才有话语权”。大光明集团内部一位参与重组计划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上海市政府在成立大光明集团时,就是想打造一个像双汇集团一样的食品航母企业,带动上海食品企业的发展;而集团成立后,对内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是必然之举。
  目前,大光明集团已有五个网络,一是以品牌代理为主的批发分销网;二是生产商、供应商网,以糖业和乳业为主;三是拥有4000家包括大卖场、便利店等组成的终端网;此外,还有一个包括学校、医院、航空在内的特殊通路网以及“96858”的电子商务平台。
  一位接近大光明集团的咨询人士称,重组就是大光明集团对资源重新布局的过程。由于普遍受到成本压力的困扰,食品行业内各企业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已日渐白热化。
  8月7日,大光明集团与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设于中国的独资公司三林万业签约,决定在食糖生产基地、奶牛场与乳业、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和品牌食品双向采购销售等领域进行合作,其着眼点便是糖源和奶源。大光明集团还将增加在奶牛养殖方面的投资,并整合奶厂资源。近期,光明集团在海丰农场新建奶牛养殖场,规模为3万头奶牛。与中信资本的合作则进一步为这场已经打响的资源争夺战准备了更充裕的资金。
  根据大光明集团官方网站信息,集团已在国内110个市县投资合作178个项目,总投资额57.87亿元。
  
  翻版“事业部”
  
  根据大光明集团的自我设计,到2015年,要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团”,销售额突破1100亿元。
  为达此目标,据副总裁葛俊杰的公开表示,于2007年-2009年间,大光明集团将投入90亿元用于收购、兼并和整合,用于六个核心主业,即乳业、酒业、糖业、休闲健康食品、批发分销、终端零售。
  大光明集团内部一位参与重组计划的人士解释说,在集团的三大类业务中,食品业将作为核心产业,下属第一食品、梅林、光明乳业三大上市公司;海博股份属于支撑业务板块,主要为集团提供资源和资金。所谓第三板块的培育板块,指现在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不强,但可寄望将来的产业,主要是物流。
  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王宗南很可能把当初在百联重组中实施的“事业部”架构,在大光明集团进行翻版,即以六个主要产业形成六大事业部,同时关停并转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王在百联集团的重组绝不能以成功来形容,但这并不妨碍他进一步在大光明集团中实验。王宗南于今年初推出的《光明食品集团发展战略规划》,得到上海市政府部门的认可后,被当做“动员”教材,在集团上下开设专栏、学习园地、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开通广播,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多月的宣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确保宣讲工作全覆盖”。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大光明集团调研时称之为“企业文化的整合”,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大光明集团重组一年来,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政府强行拉合,业务庞杂,实质性整合举步维艰,变成了“持久战”,无法通过“动员式”的政治学习来完成。
  然而,已经启动的扩张步伐不会减速。根据上海市国资委的要求,百联集团还将继续优化集团长三角行动计划,推进各业态在长三角地区和重点区域的布局,增加密度,并逐步向其他华东省份延伸。
  大光明集团则将在江苏、山东等十多个省市建立肉类、蜂蜜、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江浙等省市建立百万吨优质奶源基地,在广西、广东等省建立百万吨食糖生产加工基地。
  在此基础之上,部分上市公司已围绕产业布局展开重组。7月14日,光明乳业(上海交易所代码:600597)将旗下可的便利81%的股权转让给农工商超市(集团)。大光明集团为农工商超市的控股股东,直接及间接持有该公司合计80%的股权。五天后,海博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码:600708)剥离了旗下“一只鼎”、“博士蛙”及部分非主营业务的股权,从集团置入海博出租汽车、东亚集装箱仓储运输及申宏冷藏储运等物流及出租汽车业务。
  “光明系”股票价格一时飞涨。7月18日,上海梅林(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73)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涨幅累计达到20%。
  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加上第一食品(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16),成为大光明集团重组的主要载体。
  东方证券农业/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任美江认为,大光明集团将继续推进重组,一种可能的重组方案是光明乳业注入集团拥有的光明冷饮业务;海博注入集团拥有的大量食品流通资产,同时剥离非主营业务;上海梅林注入集团拥有的大量其它食品加工资产;第一食品注入冠生园下属的食品和酒类资产,并剥离非黄酒资产。
  由此,光明乳业将作为专业的乳制品生产企业,海博将成为大光明集团流通资产的整体平台,上海梅林至少将成为除乳制品和黄酒的食品加工资产整合平台,而第一食品将作为大光明集团黄酒资产的整合平台。
  这些整合正在逐渐进行之中,但变数仍然存在,“也有一种可能是上海梅林成为大光明集团整体上市的平台。”任江美对《财经》记者说。一位接近海博股份的业内人士指出,在重整资产、集中做大几个上市公司的同时,不排除大光明集团有整体上市的构想。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赵金厚则认为,大光明集团目前所做的是对旗下资产进行“摸底”,看哪些可以培育做大,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整体上市现在仍不可能,“它下面的业务实在太多太杂了,如果现在上市,很难确定一个强势的主营业务。”赵金厚说。
  
  达能进退之间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重组行动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法国乳业巨头达能集团在光明乳业的进退。
  从2001年以来,达能就一直在寻求控股光明乳业的可能,甚至一度接近了这个目标。2006年6月,大光明集团重组前夕,达能从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光明乳业4409.94万股国有法人股,将其持股比例从5%增至目前的20.01%,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前两大股东上海牛奶集团和上实食品则各持股26.55%。
  在此次增持行动之前的2006年3月,光明乳业股改之时,包括达能、蒙牛、伊利在内的竞争者都想收购光明乳业的多数股份,不过最终没有一家得手。
  转至2006年8月,大光明集团成立。尽管光明乳业的部分管理层仍倾向于与达能进一步合作,但随着大光明集团战略规划出台,达能增持希望越来越渺茫,去意渐生。
  今年5月,达能同意向光明乳业支付酸奶产品“碧悠”前期投入的营销费用8000万元,提前三年收回“碧悠”品牌。在此之前一个月,光明乳业闪电般推出了自己的酸奶品牌“畅优”,以相似规格的包装和产品设计推向市场。双方疏离之态尽显。
  不过,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Emmanuel Faber)8月6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仍坚称,达能会“继续保持”目前在光明乳业的20.01%股份,不增持也不减持。范还解释曾与光明集团董事长王宗南就“碧悠”退出和“畅优”推出进行过探讨,最终决定“让光明乳业拥有自主的品牌,因为光明乳业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能力。”
  据接近光明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达能已提出要逐步撤出所持光明乳业股份,双方已开始就价格等问题进行过多次商谈。
  行业分析师认为,达能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达能在中国向来都收购第一名的公司。光明乳业在2002年、2003年处于行业全国第一的地位,但最近三四年来一直走下坡路。达能与蒙牛今年4月建立合资公司,就是达能退出光明乳业的先兆。范易谋已经表示,达能决定转向与蒙牛合作专攻乳酸制品。
  目前,达能持有该合资公司49%的股份,除光明乳业与蒙牛,达能在中国内地还拥有娃哈哈合资公司51%的股份、正广和50%、汇源24.32%、乐百氏92%的股份。
  不过,在达能渐行渐远后,大光明集团并未放弃引资的努力。在与中信资本建立合资公司前,集团有关人士曾向《财经》记者透露,下一步融资将主要考虑与海外资本,或者国内特别有实力的大集团合作。
  此前,高盛与大光明集团于1月间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备忘录,之后与光明频频接触,引发了外界对于双方合作的诸多猜测。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奕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大光明集团的行业整合“为高盛和大光明集团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他说,高盛提供给大光明集团的服务目前“还没有限定的框架”,可以是做战略投资,也可以是做财务顾问。
  
  大未必强
  
  大光明集团从落地伊始,便充满了浓郁的行政色彩。有些行业分析认为,这次制度性(非经营性)的机遇带来了市场对集团上市公司较好的预期,但等待着光明的并非坦途。
  光明乳业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利润3496.5万元,同比减少68.10%。业内认为食品业的估值普遍偏高。很多投资机构近来的报告都称,“(食品业)下跌的风险日渐增大”。光明乳业在中报公告后,中金公司下调光明乳业的评级至“减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大企业对价格的抗压能力更强,但大光明集团在重组中能否解决核心企业光明乳业在定价权和行业领导力方面的问题,则是重组是否产生效率的关键。
  曾为光明集团担任品牌战略咨询的李光斗对《财经》记者表示,大光明集团当务之急是把品牌做强,而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式地把盘子做大。强势品牌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有率;二是忠诚度。光明乳业现在仍是市场老四,要恢复往日地位,品牌建设很重要。百联重组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没有做强,仅仅只是一个终端联合体,很长时间内,连标识都还不统一。
  李光斗坦言,“这种行政性大重组的方案,我并不很看好,上海仍在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做品牌,几十年来上海的品牌越来越少,目前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
  “不管是什么重组方式,上海市政府不会放手大光明集团,资产一定还是国有主控。”熟悉上海国资改革背景的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财经》记者,“这也不排除有其他考虑。比如,副食品价格上涨,政府要是有主控权就可以调控货源。”
  上海市国资委改革重组处副处长王亚元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则表示,“市政府肯定要推动国企改革和重组。至于是整体上市还是分开上市,要根据企业的历史背景和资产状况等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就整体上市,没有条件的也不会硬做。决不会把历史包袱抛向市场”。
  王亚元不愿言及大光明集团重组具体方案,只称“做优做大做强,大方向不会变”。
  然而,过往的例子已经反复证明,政府捆绑式的改革重组,其结果常适得其反。特别是在类似食品和零售这样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充分的行业,保持省内的垄断地位或许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但他们面对的对手却不局限于上海。
  从2003年开始,上海就在大力推进“规模化整合”的国企改革思路。百联集团正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与之类似,2003年6月9日,由锦江和新亚两大集团整合而成的锦江国际集团正式成立,总资产规模15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上海长期奉行政府强势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调整和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让80%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在产权多元化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这一思路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上海市国资委成立之后,原来经委、商委、旅委、农委等条线的诸多企业都由国资委归口管理,为更大范围的整合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市国资委看来,“规模化整合”并非终点,而是为股权多元化、资本证券化创造条件,最终是做强企业。
  百联集团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总资产达到700亿元。但成立三年来,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分析人士指出,光明集团原来的四家公司资产结构庞杂,跨越多个行业,其整合难度更甚于百联。
  与上海国企“做大”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上海私营经济生存空间狭窄,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屈指可数,这与上海的地位并不相称。
  不过,对于所谓“强势政府”,上海市政府也在反思。
  在今年初上海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需要加强。 ”
  
  本刊记者胡润峰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即使中国明天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水污染问题的基本解决,恐怕也要30年甚至40年时间”。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起步?    8月26日下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开始审议数部法律。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系首次进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审议程序。   《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于1984年,曾在1996年经过第一次修订。此番再次修订,意义非同寻常,仅新增条款就
期刊
政府力推、户籍人口较少、区域发展均衡,使得珠海能够先行一步,下一个挑战是教育标准化    “今后珠海人不论经济条件如何,至少可以读到高中毕业,或者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8月29日,距离开学仅两天,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显得踌躇满志。  他描述自己当前的状态是,“压力很大,但也很兴奋”。   自今年9月1日起,珠海翻开了新的一页:全市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对象是拥有
期刊
北京楼市的疯狂,只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这场房价洪流的一个缩影    买与不买,是个问题     立秋已过,北京的气温不降反升,“秋老虎”挟夹着秋雨一直盘桓在这座城市上空。比天气更加溽热的则是北京的楼市。  7月4日,一位网名叫做“赵家小宝”的网友,在博客里记录了自己买房的戏剧化经历。他的真实身份是北京一家网络广告公司的总经理。 赵在半年前看中了北京北部亚运新新家园的一套二手房,准备投资,因户型
期刊
当房价狂涨、投资性需求成为“出笼老虎”之后,如何对待急速膨胀的投资需求,已成为当前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编者的话】  2007年8月公布的最新房地产数据热得发烫,也令宏观调控部门脸红。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这场房价狂飙如脱缰的野马,在中国政府连施重手后丝毫未现减速迹象,反而在短暂的震动后迅速发起新一轮冲刺,中国楼市深陷“屡调屡涨”、“屡涨屡调”的怪圈。   在最新一轮被急速拉高的房价热
期刊
第十五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9月8日至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其21个成员的首脑和代表将参加此次会议。其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还将在出席此次峰会前,于9月3日起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布什也将在出席此次峰会的途中,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举行首次首脑会议,并拟于此次峰会期间或会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的政府首脑举行首次美澳日三国峰会。而台湾当局则指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担任台
期刊
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者等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参见《财经》网络版www.caijing.com.cn实时报道跟踪
期刊
本地流行整体论:整体决定部分,“本质”决定各种“非本质”的东西。整个儿的严嵩既然是坏人,那么,各种坏事,他就算没做,大概也想要做的    少时看《打严嵩》,见白脸红裤的老头,被邹应龙连骗带打,微觉可怜。立刻正心回意,想这严嵩是坏人,就是该打。他在戏里不是唱么:“起下谋朝篡位心,私造九龙冠一顶”。谋朝篡位呀,这还了得。我虽然不是皇帝,听着也很气愤。何况他还“卖国”呢。后来念了几本书,知道严嵩倒也不曾
期刊
法国前总理,前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8月25日病逝,享年83岁  雷蒙·巴尔    卢森堡前首相,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2007年8月26日病逝,享年78岁  加斯东·托伦    50年前,象征着欧盟成立的《罗马条约》正式签署。而今,当欧洲人欣然回望半个世纪以来一体化进程取得的成果时,同样不会忘怀两位信念坚定的欧洲统合派人士。  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都印有精英们设计的痕迹,每一个关键点都闪烁着
期刊
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演变说明,气候变化正在从“低政治”上升到“高政治”的层次    悉尼与环境保护似乎有着不解之缘。2000年,在这里举办了历史上的首次“绿色奥运”;今年3月31日晚间,悉尼全城又共同在黑暗中度过了一小时的“地球时间”——在环保主义者的推动下,全市200万市民及2000家公司同时熄灯,连平日灯火辉煌的悉尼歌剧院也不例外。美丽的悉尼瞬间变成一座安静之城。环保主义者希望以这样令人
期刊
对各国中央银行来说,自由放任是对目前金融市场状况正确的处理方法。而只有当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严重下滑时,美联储才应降低利率    为了遏制最近数月来次级抵押贷款坏账所引发的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可谓殚精竭虑。   它们都通过放松隔夜拆借资金的方式,向全球经济体系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此外,美联储还降低了商业银行贴现窗口的利率,并鼓励银行拆入期限更长的资金,特别是针对那些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