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沧桑巨变,从棚户房到高楼大厦,从泥土房到现代农庄,吉林人民住房的变化翻天覆地,乡镇和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缩影。
从2006年初开始,吉林省计划3年改造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
“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自己的房子。”长春棉织厂61岁的退休职工王树恩逢人就夸“棚改”好,使他一家由20多平方米低矮破旧的平房迁入花园小区,有了自己的产权房。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新楼,今年冬天能过个暖和年。”长春市二道区万通花园回迁户于桂英拿着刚领到的新房钥匙,激动得双手颤抖,半天没有打开房门。
吉林省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有上百万像于桂英一样的棚户区居民住进新居。于桂英和女儿在棚户区里住了近20年,过去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于桂英只能靠领取低保金维持生活,根本无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老百姓盼新房盼了多少年,最后还是得靠政府啊!”在长春市长通路棚户区改造现场,回族老人马树文说道。长春市长通路地块人口和房屋密度大,有5000多户住宅和50多家单位。市政府把长通路地块列入棚户区改造重点工程,由长春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出资对该地块实施改造。马树文说,长通路地块回族居民较多,政府为了照顾回族居民生活习惯,将新建一个回族小区。吉林市延川棚户区17岁的陈小某自幼父母双亡。延川棚户区改造回迁时,陈小某住进了一套45平方米的新房,有关部门免去她的一切费用。
丁海全家住长春市天富家园小区,按照政策,他只花了5千元钱就住进一套54平方米的楼房。丁海全说:“住进崭新的楼房,感觉真是不一样呀!心里又激动又兴奋,挨个屋走一圈,新地板、新门窗、新厨房,处处都是新的,上厕所再也不用跑100多米的路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同其它老工业基地一样,棚户区是吉林省的“历史之痛”。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低保户,没有条件改造房屋,更无力购买新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不御寒,夏天雨水灌”是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据调查,在吉林省改造的棚户区中,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30%以上。有的家庭七八口人挤一间房,孩子吃饭、睡觉、写作业全在床上。
2018年10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这项工作对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补上发展短板、扩大有效需求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举多得’。棚改要更好体现住房居住属性,要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
201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9.527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的100.7%;基本建成8.42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的175.7%;投资23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0.6%;完成解决棚改逾期未安置任务1.4万户,完成年度计划的37.8%,超额完成了省政府规定30%以上的目标任务。全省棚改贷款授信(审批)310.04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75.97亿元。2019年,全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3.47万套、基本建成2.26万套,计划解决棚改逾期未安置问题1.2万户以上。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省视察时指出,城市地下建设是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长春的城市地下工程曾经一度在中国领先,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下排水管的城市。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居民增多,地下管网老化和负荷过载的问题日益突出。据官方统计,长春地下管线总计20343公里,亟须改造的老旧高危管网4207公里(占管网总量的21%),这些老旧高危管网70%集中在三环以内的老城区,居民投诉一直居高不下。
2016年6月,长春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启动实施新一轮旧城更新改造工作。这个被称为长春建城史上最大的城市改造工程,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对城区三环以内约166平方公里、居住着202万市民的旧城区实施综合改造。
长春市二道区吉柴小区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的“苏式”建筑,其中80%的居民为原吉林柴油机厂的职工和家属。原有的地下排水系统逐年老化,加之由于地势较低,汛期雨涝的现象特别严重,让小区居民苦不堪言。
为此,列入改造之初,規划部门就将地下管网更新维护列为首要工程。“虽然这些地下管子我们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得到。”小区居民洪大爷说:“这些改造解决了我们的老难题,大家从心里高兴。”
仅在2016年,长春就改造了地下危旧管网407公里,推进79公里架空管线入地。2016年底,“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结果发布,长春再一次上榜,这已经是长春连续9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或许可以从侧面理解,长春的城市改造赢得了民心。
邮电小区地处长春市城区中心位置,最早是伪满时期留下的建筑。很难想象,记者眼前的凉亭在一年前是一片泥污横流,垃圾遍布的空地。三伏天里,住在一楼的纪大爷,根本不敢开窗户。“一刮风,除了扬尘还有阵阵恶臭。”这让他苦不堪言,曾经一度想搬家。
1995年,当时的邮电部门在此建立了家属楼,称为邮电小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功能开始慢慢退化,物业弃管,小区道路损毁严重,卫生状况糟糕,毁绿种菜现象突出。而更让居民闹心的是,小区管网系统老化,上下水管道堵塞让邻里矛盾经常升级。另外小区的安全问题也时时让居民们提心吊胆。 黄雨松是邮电小区所在的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义和社区党委书记,那时,他没少接待前来反映问题的邮电小区居民。大多是因为水管堵塞引发的邻里矛盾、小区垃圾清运、小区安全问题等。除了调解和将问题记录在案,黄雨松没有更好的办法。
“按照《物权法》规定,小区内设施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维修养护理应由小区业主负责。”黄雨松多次向居民这样解释,但没有用。因为小区居民除了老人,其余以外来租户居多,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直到2016年,长春旧城改造伊始,邮电小区被列入首批老旧散小区街区制改造试点。一年的改造让小区旧貌换新颜,原有的楼房外墙进行了统一的保温装饰,横行在小区上空的蜘蛛网进行了统一清理,道路进行了整治硬化并规划了停车泊位。变化最大的是公共绿地,原来的杂乱无章变成了整齐划一,一个主题文化街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居民眼前。
公园搬到了家门口,这让纪大爷笑逐颜开,每次进了小区就感觉像搬进了新家,住着也舒坦,让他打消了搬家的念头。让居民们更為开心的是,环境变化了,邻居们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在社区的组织下,邮电小区居民自治小组成立了,以前没人管的烦心事,现在在居民志愿者的组织下开始陆续解决。
在自治小组的组织下,小区入驻了新物业,原本脏乱差形成的“破窗效应”现在也没有了,大家都开始自发地爱护小区环境。2016年,长春对城区三环路以内共有155个老旧住宅小区、2248栋居民楼进行了整治,这是过去4年改造数量的总和,还将对163个片区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优先解决楼体、道路、地下管网、二次供水等基础设施问题,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出行和居住的基本需求。
曙光街道位于南关区中南部,地处老城区,辖区内305栋居民楼均建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更早的建于50年代,基础管网老化、墙体路面固化等问题成了居民诉求的焦点和提升街区品质的瓶颈。
2016年末,全市旧城改造工程大幕拉开,曙光街道充分借助这一有利契机,按照区里明确的街区制改造原则,科学划定6个街区,全力以赴实施了大规模、立体化旧城区规划改造工作,涉及老旧散小区30个、居民楼282栋、居民13202户,工程覆盖率达到全街居民总户数的94.3%。为了让改造工程惠及辖区群众,助力管理提升,曙光街道狠抓规划引领、功能完善、惠民共享3个重点环节,引领城市功能、形象、品质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曙光街道广泛征求辖区居民、企业、商家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辖区人车用地矛盾突出的实际,通过拆除全街24个废弃自行车棚、回填7处菜窖,有效释放空间,新增静态停车场5个,规划新增施划停车泊位1314个。改造地下管网主管道12033米、支管8576米、井口1414个;铺设方砖12.08万平方米,翻新路网10.06万平方米;捆扎各类通信网络线路4680米;新建绿化园林景观等41处,新增园林绿化面积约8.2万平方米。粉刷楼体37.94万平方米,更新改造水网2.77万平方米,翻建屋面防水17.8万平方米,更换单元门1019扇,累计粉刷楼梯间57.51万平方米、楼梯扶手3.23万米;清理各类野广告6.545万条;整理楼内各类管线管网5万米,先后清理各类堆放物、占道物、废弃物180余处;拆除各类违建754处、2.3万平方米。
全面改善居住环境,优化设施功能,着力提升辖区居民生活品质。街区环境的整体提升,居民楼宇的修复翻新让居民生活也在发生改变。电力小区的黄阿姨逢人就说:“旧改好啊,我们的生活变了模样。”旧改前,房屋老化,下水堵塞,子女常劝她搬到一个环境好的新小区去居住。但黄阿姨对老房子和老邻居有很深的感情,一直不愿意搬家,她盼着有一天政府能帮她和邻居们改善居住环境。如今,黄阿姨如愿以偿,街道还为像她这样的老年人修建了多处街心花园,老邻居们时常聚在小花园享受快乐的闲暇时光。
位于榆树、五常、舒兰三市交界处的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块儿写着“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牌子矗立在阳光下。
当年的小乡屯是榆树县光明公社办的一个饲养场,13户人家共73口人。当年的小乡屯很穷,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居住环境非常差,家家户户住着泥土房。
就是在这里,齐殿云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曾经“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小乡一举成了“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是当年小乡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小乡的村民多是些老弱劳动力,被其它村屯称为“敬老院”“五保户”。齐殿云当年是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她带领村民养鸡致富。齐殿云为人正直朴实、任劳肯干、平易近人,谁家有了困难她总会倾尽所能予以帮助,在村民中最有威信,大家把她当成主心骨、领头人。
1962年小乡组队后,齐殿云就是队里的政治队长,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改变小乡的面貌。小乡属于半山区,土质贫瘠,地块零星,全屯13公顷耕地被分成60多块,最大的1公顷,最小的只有2分,土质大多是黄土、白浆土、黑泥鳅土,不能用耕犁。齐殿云就发动队里的男劳力抡着镐头锄地,并且增施粪肥改良土壤。没有种子,村民们就向邻村的亲戚朋友们借。除了土质问题,小乡时常会遭到山洪的侵袭。“白头沟,白头沟,小雨扒层皮,十年九不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齐殿云冲在最前头,带领全村的女劳力兴修水利。“横水壕,顺水沟”,在大山脚下建壕挖沟,面积达到1700多平方米,保护了耕地,成功解决了小乡的水涝灾害,乡道两侧形成了“道南是梯田,道北是平原”的美丽景象。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小乡当年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每公顷耕地产粮3054公斤,这在当年是个惊人的数字。小乡人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有了自行车,人人都戴上了手表,家家盖起了砖瓦房。
2006年11月23日,对于小乡屯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小乡屯人集体告别了居住35年的“一面青”老屋,搬进了花园式小区。
如今走进小乡屯,映入眼帘的是占地3000平方米、造型别致、设计科学的15栋现代农庄,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人们在宽敞洁净的休闲广场上散步,小乡屯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均收入已近万元。
在吉林市的北出口,伫立着一个面积4.8平方公里的小村——棋盘村。村里规划整齐,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谁也想不到,这个在本世纪初还“一穷二白”的小村子,如今已成为了所有村民的幸福乐园。
梦之路,总是充满崎岖。在村党支部书记冯利伟上任初期,新成立的公司,面临着没资源、缺资金、没人才、没有办公场所的难题。公司仅有7名员工,每个人都要承担多项工作,公司员工对房地产开发这一行业还比较陌生,只能摸索前行。村委会先后召开6次村民代表大会,做深入地研究、分析,对村民讲解政府给予的新政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开发公司自成立以来由弱到强、历经风雨,才终于成功开发建设了农民新村项目——“龙新雅居”。
2009年1月1日,棋盘村成立了吉林市龙潭区第一个以农村集体经济注册的房地产公司——吉林市江北农民新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后来又组建了棋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6月,农民新村龙新雅居工程在全村百姓的期盼中正式开工。为了保证能在年底交付使用,冯利伟天天吃住在工地现场,看着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他的心里这才踏实。当年12月,五栋楼房竣工达到入住标准,179户失地农民搬进了新家。
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的许多希冀与憧憬。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吉林人民一定会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棚户区改造惠民生
从2006年初开始,吉林省计划3年改造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
“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自己的房子。”长春棉织厂61岁的退休职工王树恩逢人就夸“棚改”好,使他一家由20多平方米低矮破旧的平房迁入花园小区,有了自己的产权房。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新楼,今年冬天能过个暖和年。”长春市二道区万通花园回迁户于桂英拿着刚领到的新房钥匙,激动得双手颤抖,半天没有打开房门。
吉林省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有上百万像于桂英一样的棚户区居民住进新居。于桂英和女儿在棚户区里住了近20年,过去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于桂英只能靠领取低保金维持生活,根本无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老百姓盼新房盼了多少年,最后还是得靠政府啊!”在长春市长通路棚户区改造现场,回族老人马树文说道。长春市长通路地块人口和房屋密度大,有5000多户住宅和50多家单位。市政府把长通路地块列入棚户区改造重点工程,由长春市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出资对该地块实施改造。马树文说,长通路地块回族居民较多,政府为了照顾回族居民生活习惯,将新建一个回族小区。吉林市延川棚户区17岁的陈小某自幼父母双亡。延川棚户区改造回迁时,陈小某住进了一套45平方米的新房,有关部门免去她的一切费用。
丁海全家住长春市天富家园小区,按照政策,他只花了5千元钱就住进一套54平方米的楼房。丁海全说:“住进崭新的楼房,感觉真是不一样呀!心里又激动又兴奋,挨个屋走一圈,新地板、新门窗、新厨房,处处都是新的,上厕所再也不用跑100多米的路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建设使用年限久、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同其它老工业基地一样,棚户区是吉林省的“历史之痛”。这里的居民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低保户,没有条件改造房屋,更无力购买新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不御寒,夏天雨水灌”是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据调查,在吉林省改造的棚户区中,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户占30%以上。有的家庭七八口人挤一间房,孩子吃饭、睡觉、写作业全在床上。
2018年10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这项工作对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补上发展短板、扩大有效需求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举多得’。棚改要更好体现住房居住属性,要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
201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9.527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的100.7%;基本建成8.42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的175.7%;投资23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0.6%;完成解决棚改逾期未安置任务1.4万户,完成年度计划的37.8%,超额完成了省政府规定30%以上的目标任务。全省棚改贷款授信(审批)310.04亿元,实际发放贷款275.97亿元。2019年,全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3.47万套、基本建成2.26万套,计划解决棚改逾期未安置问题1.2万户以上。
旧城改造换新貌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省视察时指出,城市地下建设是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但“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长春的城市地下工程曾经一度在中国领先,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地下排水管的城市。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城市居民增多,地下管网老化和负荷过载的问题日益突出。据官方统计,长春地下管线总计20343公里,亟须改造的老旧高危管网4207公里(占管网总量的21%),这些老旧高危管网70%集中在三环以内的老城区,居民投诉一直居高不下。
2016年6月,长春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启动实施新一轮旧城更新改造工作。这个被称为长春建城史上最大的城市改造工程,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对城区三环以内约166平方公里、居住着202万市民的旧城区实施综合改造。
长春市二道区吉柴小区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的“苏式”建筑,其中80%的居民为原吉林柴油机厂的职工和家属。原有的地下排水系统逐年老化,加之由于地势较低,汛期雨涝的现象特别严重,让小区居民苦不堪言。
为此,列入改造之初,規划部门就将地下管网更新维护列为首要工程。“虽然这些地下管子我们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得到。”小区居民洪大爷说:“这些改造解决了我们的老难题,大家从心里高兴。”
仅在2016年,长春就改造了地下危旧管网407公里,推进79公里架空管线入地。2016年底,“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结果发布,长春再一次上榜,这已经是长春连续9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或许可以从侧面理解,长春的城市改造赢得了民心。
邮电小区地处长春市城区中心位置,最早是伪满时期留下的建筑。很难想象,记者眼前的凉亭在一年前是一片泥污横流,垃圾遍布的空地。三伏天里,住在一楼的纪大爷,根本不敢开窗户。“一刮风,除了扬尘还有阵阵恶臭。”这让他苦不堪言,曾经一度想搬家。
1995年,当时的邮电部门在此建立了家属楼,称为邮电小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功能开始慢慢退化,物业弃管,小区道路损毁严重,卫生状况糟糕,毁绿种菜现象突出。而更让居民闹心的是,小区管网系统老化,上下水管道堵塞让邻里矛盾经常升级。另外小区的安全问题也时时让居民们提心吊胆。 黄雨松是邮电小区所在的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义和社区党委书记,那时,他没少接待前来反映问题的邮电小区居民。大多是因为水管堵塞引发的邻里矛盾、小区垃圾清运、小区安全问题等。除了调解和将问题记录在案,黄雨松没有更好的办法。
“按照《物权法》规定,小区内设施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维修养护理应由小区业主负责。”黄雨松多次向居民这样解释,但没有用。因为小区居民除了老人,其余以外来租户居多,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直到2016年,长春旧城改造伊始,邮电小区被列入首批老旧散小区街区制改造试点。一年的改造让小区旧貌换新颜,原有的楼房外墙进行了统一的保温装饰,横行在小区上空的蜘蛛网进行了统一清理,道路进行了整治硬化并规划了停车泊位。变化最大的是公共绿地,原来的杂乱无章变成了整齐划一,一个主题文化街区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居民眼前。
公园搬到了家门口,这让纪大爷笑逐颜开,每次进了小区就感觉像搬进了新家,住着也舒坦,让他打消了搬家的念头。让居民们更為开心的是,环境变化了,邻居们的凝聚力也更强了。在社区的组织下,邮电小区居民自治小组成立了,以前没人管的烦心事,现在在居民志愿者的组织下开始陆续解决。
在自治小组的组织下,小区入驻了新物业,原本脏乱差形成的“破窗效应”现在也没有了,大家都开始自发地爱护小区环境。2016年,长春对城区三环路以内共有155个老旧住宅小区、2248栋居民楼进行了整治,这是过去4年改造数量的总和,还将对163个片区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优先解决楼体、道路、地下管网、二次供水等基础设施问题,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出行和居住的基本需求。
曙光街道位于南关区中南部,地处老城区,辖区内305栋居民楼均建于20世纪70至80年代,更早的建于50年代,基础管网老化、墙体路面固化等问题成了居民诉求的焦点和提升街区品质的瓶颈。
2016年末,全市旧城改造工程大幕拉开,曙光街道充分借助这一有利契机,按照区里明确的街区制改造原则,科学划定6个街区,全力以赴实施了大规模、立体化旧城区规划改造工作,涉及老旧散小区30个、居民楼282栋、居民13202户,工程覆盖率达到全街居民总户数的94.3%。为了让改造工程惠及辖区群众,助力管理提升,曙光街道狠抓规划引领、功能完善、惠民共享3个重点环节,引领城市功能、形象、品质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曙光街道广泛征求辖区居民、企业、商家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辖区人车用地矛盾突出的实际,通过拆除全街24个废弃自行车棚、回填7处菜窖,有效释放空间,新增静态停车场5个,规划新增施划停车泊位1314个。改造地下管网主管道12033米、支管8576米、井口1414个;铺设方砖12.08万平方米,翻新路网10.06万平方米;捆扎各类通信网络线路4680米;新建绿化园林景观等41处,新增园林绿化面积约8.2万平方米。粉刷楼体37.94万平方米,更新改造水网2.77万平方米,翻建屋面防水17.8万平方米,更换单元门1019扇,累计粉刷楼梯间57.51万平方米、楼梯扶手3.23万米;清理各类野广告6.545万条;整理楼内各类管线管网5万米,先后清理各类堆放物、占道物、废弃物180余处;拆除各类违建754处、2.3万平方米。
全面改善居住环境,优化设施功能,着力提升辖区居民生活品质。街区环境的整体提升,居民楼宇的修复翻新让居民生活也在发生改变。电力小区的黄阿姨逢人就说:“旧改好啊,我们的生活变了模样。”旧改前,房屋老化,下水堵塞,子女常劝她搬到一个环境好的新小区去居住。但黄阿姨对老房子和老邻居有很深的感情,一直不愿意搬家,她盼着有一天政府能帮她和邻居们改善居住环境。如今,黄阿姨如愿以偿,街道还为像她这样的老年人修建了多处街心花园,老邻居们时常聚在小花园享受快乐的闲暇时光。
乡村巨变展新姿
位于榆树、五常、舒兰三市交界处的榆树市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块儿写着“一心想着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牌子矗立在阳光下。
当年的小乡屯是榆树县光明公社办的一个饲养场,13户人家共73口人。当年的小乡屯很穷,土壤贫瘠,水灾泛滥,粮食亩产只有65公斤。居住环境非常差,家家户户住着泥土房。
就是在这里,齐殿云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曾经“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小乡一举成了“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是当年小乡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小乡的村民多是些老弱劳动力,被其它村屯称为“敬老院”“五保户”。齐殿云当年是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她带领村民养鸡致富。齐殿云为人正直朴实、任劳肯干、平易近人,谁家有了困难她总会倾尽所能予以帮助,在村民中最有威信,大家把她当成主心骨、领头人。
1962年小乡组队后,齐殿云就是队里的政治队长,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改变小乡的面貌。小乡属于半山区,土质贫瘠,地块零星,全屯13公顷耕地被分成60多块,最大的1公顷,最小的只有2分,土质大多是黄土、白浆土、黑泥鳅土,不能用耕犁。齐殿云就发动队里的男劳力抡着镐头锄地,并且增施粪肥改良土壤。没有种子,村民们就向邻村的亲戚朋友们借。除了土质问题,小乡时常会遭到山洪的侵袭。“白头沟,白头沟,小雨扒层皮,十年九不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齐殿云冲在最前头,带领全村的女劳力兴修水利。“横水壕,顺水沟”,在大山脚下建壕挖沟,面积达到1700多平方米,保护了耕地,成功解决了小乡的水涝灾害,乡道两侧形成了“道南是梯田,道北是平原”的美丽景象。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小乡当年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每公顷耕地产粮3054公斤,这在当年是个惊人的数字。小乡人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有了自行车,人人都戴上了手表,家家盖起了砖瓦房。
2006年11月23日,对于小乡屯人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小乡屯人集体告别了居住35年的“一面青”老屋,搬进了花园式小区。
如今走进小乡屯,映入眼帘的是占地3000平方米、造型别致、设计科学的15栋现代农庄,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人们在宽敞洁净的休闲广场上散步,小乡屯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均收入已近万元。
在吉林市的北出口,伫立着一个面积4.8平方公里的小村——棋盘村。村里规划整齐,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谁也想不到,这个在本世纪初还“一穷二白”的小村子,如今已成为了所有村民的幸福乐园。
梦之路,总是充满崎岖。在村党支部书记冯利伟上任初期,新成立的公司,面临着没资源、缺资金、没人才、没有办公场所的难题。公司仅有7名员工,每个人都要承担多项工作,公司员工对房地产开发这一行业还比较陌生,只能摸索前行。村委会先后召开6次村民代表大会,做深入地研究、分析,对村民讲解政府给予的新政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开发公司自成立以来由弱到强、历经风雨,才终于成功开发建设了农民新村项目——“龙新雅居”。
2009年1月1日,棋盘村成立了吉林市龙潭区第一个以农村集体经济注册的房地产公司——吉林市江北农民新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后来又组建了棋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6月,农民新村龙新雅居工程在全村百姓的期盼中正式开工。为了保证能在年底交付使用,冯利伟天天吃住在工地现场,看着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他的心里这才踏实。当年12月,五栋楼房竣工达到入住标准,179户失地农民搬进了新家。
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的许多希冀与憧憬。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吉林人民一定会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