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让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标准统一 引用适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指语文教师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授过程中,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这样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感受语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升华学生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教学水平,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通过近10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才能够把二者完美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一、 整合、拓展信息资源要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相统一
诚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最广泛地去占有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学的延展艺术,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部分教学内容同自己掌握的课程资源联系起来,同典范文章中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语文的世界之中。但如果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做到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课件等课上展示的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的结果是,刺激虽然丰富,“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
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同样要对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目标、两个特点、三个维度 、四个学段 、五个板块 。知道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设计单课的教学资源时,视野要广阔,更要遵循上面的原则。教师应该将所引用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仅放在本课的背景下考虑,更应该把它放在整册教材乃至是整个学段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那样 信息资源的着力点也找到了。
二、 信息资源的引用要适度,要做到目标清晰、效果明显。
信息资源的引用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入其境、近其情、品其味之后悟得,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产生共鸣共振的有效途径。但现在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选文的方方面面,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应是备课教师根据教参、教科书、学生等认真学习先确定下来的。而之后备课过程中引用的信息资源才能以此为标准。否则引用的量过大或面过多,涉及文本的内容繁,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内容混杂、目标不清,最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到了什么也一塌糊涂。比如:《竹影》一课涉及到光学、物理、美学、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如展示月光下人影子上的烟气;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吴昌硕的画《风竹》;丰子恺的儿童画;郑板桥写竹的诗;或者最后再展示自己的诗或文。这些一一都引出来, 一定会让学生大开眼界,课堂气氛也会很浓,但最后本课的目标不一定实现,即使实现了效果也不一定好。原因很简单,本课的核心目标达成的不顺利或不清晰,也会造成目标割裂和各自为政。
引用的资源一定要围绕以本课的核心目标为主线的目标体系去设置,那样既迎合了多目标的理念,又做到了目标清晰,最终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展学习范围、增进情感体验的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一堂课的容量是否适度,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弄清每课时的重点、难点,有了明确的目标,主攻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事半功倍;三选择适度的阅读材料,避免重复,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兼顾偏高偏低的学生情况,这样,整堂课就容易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在现代信息课堂中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仍是首席要素
有人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不能只做信息技术的简单操纵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真正让信息技术为教学、为课堂服务。信息技术是以教学为依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这个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首席要素设计来完成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并跟上本专业领域的变化,成为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不能和信息技术同步。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不能只重技术和形式,而要求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合理运用,使之达到效能的最优化,最终目标是学好语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凭借着已有的课本、教参和一些驾驭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来占据讲台,那样自己的精神领地和人文视野极其狭窄,即使教师施教技能再高、手段再多、问题设置再巧妙,组织教学再娴熟,他的课也只是浅表的“技术语文”,只有技巧而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只是枯竭的低层次的指挥。
曾一度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我们一堂语文课变成了设计内容之丰富,课件制作之新颖,音响效果之震撼,让学生飘飘然晕头转向,教师啧啧声叹为观止。追求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质上“屏蔽” 了教学过程互动生成,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这就是教师没有注意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从属关系。没有将多媒体教学应基于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没有注意和教师的个性教学有机结合,而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师的阅读积淀同样比教学技巧更重要。教师本身的阅读面、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语文功底、选取的信息资源准确度与适合度、知识拓展的质量。 从教师的角度看,应是两种必需素养的整合——思想和技术。视野和思想来自学养,教师学养不同,选取的信息就会有差别,引领学生达到的阅读境界是迥然有异的。学养浓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好的语文教师,他本身就是一扇窗,无论他怎样选取资料,如何引入信息,他的视点都是高的,他的语文课能给学生以“语文”的营养,是学生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和懂得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以演示作秀,而应合理应用,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加强文本阅读;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原则,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标准统一 引用适度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指语文教师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授过程中,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这样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感受语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升华学生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教学水平,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通过近10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才能够把二者完美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一、 整合、拓展信息资源要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相统一
诚然,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最广泛地去占有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学的延展艺术,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部分教学内容同自己掌握的课程资源联系起来,同典范文章中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语文的世界之中。但如果要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做到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课件等课上展示的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最后的结果是,刺激虽然丰富,“语文”本身的内容不被关注,学生远离了文本本身。
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同样要对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目标、两个特点、三个维度 、四个学段 、五个板块 。知道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再设计单课的教学资源时,视野要广阔,更要遵循上面的原则。教师应该将所引用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仅放在本课的背景下考虑,更应该把它放在整册教材乃至是整个学段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那样 信息资源的着力点也找到了。
二、 信息资源的引用要适度,要做到目标清晰、效果明显。
信息资源的引用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入其境、近其情、品其味之后悟得,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产生共鸣共振的有效途径。但现在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选文的方方面面,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这应是备课教师根据教参、教科书、学生等认真学习先确定下来的。而之后备课过程中引用的信息资源才能以此为标准。否则引用的量过大或面过多,涉及文本的内容繁,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内容混杂、目标不清,最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到了什么也一塌糊涂。比如:《竹影》一课涉及到光学、物理、美学、书法等方面的知识。如展示月光下人影子上的烟气;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吴昌硕的画《风竹》;丰子恺的儿童画;郑板桥写竹的诗;或者最后再展示自己的诗或文。这些一一都引出来, 一定会让学生大开眼界,课堂气氛也会很浓,但最后本课的目标不一定实现,即使实现了效果也不一定好。原因很简单,本课的核心目标达成的不顺利或不清晰,也会造成目标割裂和各自为政。
引用的资源一定要围绕以本课的核心目标为主线的目标体系去设置,那样既迎合了多目标的理念,又做到了目标清晰,最终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展学习范围、增进情感体验的辅助教学的最佳效果。一堂课的容量是否适度,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弄清每课时的重点、难点,有了明确的目标,主攻就有了方向,就可以事半功倍;三选择适度的阅读材料,避免重复,以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兼顾偏高偏低的学生情况,这样,整堂课就容易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在现代信息课堂中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仍是首席要素
有人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什么也不用讲,什么都通过多媒体演示来解决,这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不能忘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课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不能只做信息技术的简单操纵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真正让信息技术为教学、为课堂服务。信息技术是以教学为依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这个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首席要素设计来完成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并跟上本专业领域的变化,成为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不能和信息技术同步。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不能只重技术和形式,而要求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合理运用,使之达到效能的最优化,最终目标是学好语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凭借着已有的课本、教参和一些驾驭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来占据讲台,那样自己的精神领地和人文视野极其狭窄,即使教师施教技能再高、手段再多、问题设置再巧妙,组织教学再娴熟,他的课也只是浅表的“技术语文”,只有技巧而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只是枯竭的低层次的指挥。
曾一度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我们一堂语文课变成了设计内容之丰富,课件制作之新颖,音响效果之震撼,让学生飘飘然晕头转向,教师啧啧声叹为观止。追求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质上“屏蔽” 了教学过程互动生成,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性。这就是教师没有注意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从属关系。没有将多媒体教学应基于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没有注意和教师的个性教学有机结合,而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师的阅读积淀同样比教学技巧更重要。教师本身的阅读面、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语文功底、选取的信息资源准确度与适合度、知识拓展的质量。 从教师的角度看,应是两种必需素养的整合——思想和技术。视野和思想来自学养,教师学养不同,选取的信息就会有差别,引领学生达到的阅读境界是迥然有异的。学养浓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好的语文教师,他本身就是一扇窗,无论他怎样选取资料,如何引入信息,他的视点都是高的,他的语文课能给学生以“语文”的营养,是学生通往更广大世界的一扇窗。“好课”将越来越属于学养深厚和懂得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设计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以演示作秀,而应合理应用,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加强文本阅读;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原则,上好每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