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一、激发情趣促习作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
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二、留心生活,重视积累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为写作没有材料伤透了脑筋,后来经大作家福楼拜指点:每天站在马路边观察来往的车辆,注意每一个细节,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最后,莫泊桑终于成为了著名小说家。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一切,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三、教师示范,学生自批互改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教师一定要拿出修改学生作文批改的示范,打印好,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按照示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批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范文的榜样作用,学生批改起来就可有的放矢了。限于学生的现实水平,作文的优缺点往往不能一一看出。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共同批改同一篇作文。让学生在批改后推荐认为好的作文,然后让小作者亲自朗读,使其在朗读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写作的自信,并借此激起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把每次作文中好词妙句佳段美文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并取上一个既符合学生特点又富有激励的名字,譬如笔者就一直将任课班级学生的习作集取名为《雏鸟》,以激起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表明,让学生互评作文,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现在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一、激发情趣促习作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
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二、留心生活,重视积累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为写作没有材料伤透了脑筋,后来经大作家福楼拜指点:每天站在马路边观察来往的车辆,注意每一个细节,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最后,莫泊桑终于成为了著名小说家。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一切,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三、教师示范,学生自批互改
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教师一定要拿出修改学生作文批改的示范,打印好,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按照示例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批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范文的榜样作用,学生批改起来就可有的放矢了。限于学生的现实水平,作文的优缺点往往不能一一看出。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共同批改同一篇作文。让学生在批改后推荐认为好的作文,然后让小作者亲自朗读,使其在朗读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写作的自信,并借此激起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把每次作文中好词妙句佳段美文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并取上一个既符合学生特点又富有激励的名字,譬如笔者就一直将任课班级学生的习作集取名为《雏鸟》,以激起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表明,让学生互评作文,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结合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现在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