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制胜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西方杂志从诞生时起就被当做一种产业来经营不同,中文杂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直到近些年才真正开始了缓慢的产业化改革。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刚刚立稳脚跟的杂志再一次陷入了新老媒体的包围之中,杂志的生存状况普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3205亿,比上年增长11.9%,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81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3.6%。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产值规模看,图书出版依然是产值规模最大的门类,而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则是增长最快的,2006年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看,只有报纸发行和期刊发行两个行业不增反降。2005年产值增幅最大的是电影票房,增幅接近90%。2006年产值增幅最大的是有线电视收费,增幅超过70%,期刊广告的增幅比2005年有所下降。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期刊作为传统媒体,依然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同新兴媒体的较量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增长速度放缓。以往单纯依靠发行实现利润的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而依靠广告收入增值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如果单从杂志业的内部来看,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杂志出版数量每年上升,但杂志的总印数和总印张数并未同比增长,出版指标的提高更多源自于增量(新出版种数增加)的拉抬而非存量(原有杂志)的发展。同时,杂志的年到达率也逐年下滑。从期刊结构上来看,我国消费类杂志所占的比重也远低于媒介发达国家,在我国期刊大类中,比例最高的是商业、行业与专业类期刊,共有4984种,占全国期刊的50.95%;其次是学术类期刊;最后才是消费类期刊,只占全部的13.04%。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是50.89%,英国是37.54%。在期刊业的发展中,消费类期刊是期刊市场化的主要动力,而我国消费类期刊比例过低,难以承担起推动期刊业发展的重任。所以如何促进消费类期刊发展,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就在期刊业一片惨淡声中,依然有个别消费类杂志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期刊业未来的希望。这当中就包括《读者》、《知音》等知名刊物。本文拟从分析《读者》的办刊理念入手,试图通过对它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经验的分析。找出一些对中国消费类期刊有益的地方。
  
  一、《读者》现象
  
  《读者》创刊于1981年的兰州,起初只是一本社办杂志,发行量只有3万,售价0.3元。这样的发行量距中国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十家杂志足有上百万的距离。但在随后的三年中,《读者》先后由50万、100万上升到了1984年的180多万,年平均递增量为178%,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的记录。2006年,在《读者》创刊25周年之际,该刊4月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达到了1003万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创下的最高记录。《读者》这个诞生在中国西北高原城市的杂志,不论是在资金、人才、文化资源等方面都不占据优势,何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如此多的记录呢?笔者认为是《读者》独具魅力的期刊文化使它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二、把脉《读者》
  
  《读者》作为中国杂志业的一个标志,其成功的经验也许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它所具有的终极竞争力——文化。这里“我们把文化与文明、文艺、文物、文献和娱乐等概念区别开来,将文化与知识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文化是特定人群当下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系统”。人类有三种需要:物质需要、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一本好的杂志,可以基本满足后两种需要。杂志靠什么来满足人类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呢,就是文化。谁也不会否认文化是有价值的,而且是一种无形的价值。杂志作为一种精神消费类产品,它的价格是由它的商品价值和人们的价值观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杂志的价格除了由它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来决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读者对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度。认同度越高,其价值自然也就越大。《读者》巨大的发行量也许已经很能说明其文化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但它是如何让它自己的文化被众多读者认同的呢。
  首先,《读者》编辑部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并且这种文化特质是精准的,从编辑部的每一个成员到它的读者,谁都可以准确地说出它。《读者》从创刊之初就确立下来的“真、善、美”主义始终是他们选稿的标准。虽然2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和现在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崇尚的东西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读者》始终坚信人性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编辑部需要做的只是用新的方式去解读。于是,他们确定的编辑方针是:“在故事性与可读性中,寻找到这种体现着人性光芒的东西。”《读者》发表了大量这样的文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极其曲折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发表多了,以至于一些人说这是典型的“读者体”,读多了难免令人乏味。但这就是《读者》想要明确的风格,你可以不喜欢这种风格,却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风格吸引了无数钟爱它的读者。
  也许仅仅有独特的风格并不足以把读者长久地留住。《读者》的魅力还在于它明确地知道自身的使命感,并把它付诸行动。“公司使命反映了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目的。它是公司价值观的系统体现,能够充分而深刻地阐述我们干什么或为什么干……它是公司的一些最基本的观念,是公司文化的核心,是公司的宗旨。”《读者》在最初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一本杂志的使命感是什么,但却有一种模糊的认识,“编辑部从来没有把《读者》当做48页印刷纸去看待,而是把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培养。”创始人之一、杂志原常务副总编胡亚权如是说。既然把《读者》当做“人”去培养。那她就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更为重要的是,她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比较明显的事例就是1994年2月号。《读者》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刊发了一个整版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公益广告。青基会最初并没想把广告发在费用较高的《读者》上面,但是当他们拿着公益广告去一些报刊要求帮助宣传时,却遇到尴尬的局面——必须出钱才可以做广告,因为公益收入里应当有广告费这项支出。无奈之下他们找到了《读者》,并且愿意付一定的广告费。意外的是他们得到了《读者》这样的答复:“既然是公益事业,我们还收什么钱呀?”广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到了第二年的3月,捐款总额达到了150多万元,至少有100多万名学生得到了《读者》的间接捐助。后来,《读者》便自觉地把公益事业扩大到了教育以外的领域,比如禁毒、环保、拥军等等。这些活动强化了《读者》的社会认同感,无形中在读者心中确立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形象,也使得杂志本身的价值迅速提升。比如2000年初举办的“读者林”活动,使得4月份的发行量猛增了79万份,增长了15%多。
  有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还需要把这种文化转化为价值。 那么《读者》是如何将其成功转化的呢?它首先做的就是把它的文化体系转化为一种符号,并且让这种符号被社会和消费者认同。比如《读者》的美术风格,简洁、自然是它永恒的标签。从插图到封面,没有花花绿绿的图片,大胆的留白,简单的线条成就了它朴素的风格。以至于在报刊亭一大堆花花绿绿的杂志中,你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读者》。而1995年,《读者》征集刊徽的活动,更是直接将《读者》的文化符号传达到了消费者的心中。活动仅3个月,便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作品3万多件,也许关键的并不是这次活动的产物——一只绿色的小蜜蜂,而是小蜜蜂背后所代表的整个杂志,已经飞进了千万读者的心中,读者们已经从观念上开始认同杂志想要传达的期刊文化。谁能否认这种将期刊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不是将文化转化为价值的过程呢?
  然而发行量巨大的《读者》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完人”。《读者》创刊20多载,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这当中包括读者和广告商。但是《读者》并没有对其建立一个详尽的数据库,因此在两次售卖的过程中,就不得不非常被动。没有对杂志消费者的调研,就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同时在争取广告客户时,因为难以准确把握客户属性,缺少针对性,也只能盲目寻找合作者。尽管有“读者来信”这类栏目,但是这样的反馈明显有两方面的缺点:一是不及时,有些读者发现问题,或者对刊物有些看法,但不一定会马上反馈给杂志;二是主观性太强,读者写信给杂志。往往是从个人经验或喜好角度出发,很难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而对广告商的调研,则能对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广告部工作的效益。
  《读者》创刊于1981年,历经了改名、扩张等诸多风波后,在当今我国期刊业经营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其成功经验对业内其他期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我国整个期刊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转轨、新媒体的强势竞争等问题,但期刊业不会也不能因此消亡。“杂志有生以来就代表一种智慧的活动。杂志的作用是从旧材料中编制新的故事,配合时代的潮流改写历史及传记,伸张已经被人遗忘的真理;使健康的知识更能适合人的口味,化玄奥科学为应用的知识,向世界上黑暗的角落。以及人类文化教育的若干隐处,投以搜寻的光亮……”(引自美国《独立周刊》创刊词)所以只要人类智慧还在,只要追寻智慧的天性还在,杂志就不会消亡,变化的也许只是从铅印变为数码或者其他。反过来,一本杂志倘若希望长久地存在下去,片面地追求短时效应无疑自寻死路,杂志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是一个“仓库”,一个汇集人类智慧的大杂烩,它就像一个博物馆,存储并向人们展示人类所有智慧的精华,而绝不是只会在众人面前搔首弄姿的小丑。无论社会如何变、政策怎么改、市场流行什么,杂志竞争的内核始终是杂志人赋予其中的文化底蕴,它附着在每一期杂志上,也附着在每一位编辑身上,更体现在杂志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引导杂志走向成功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的一点也许正如另一位《读者》创始人郑元绪所说:“领先读者,只领先一步。”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出版物涌入图书市场。然而,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出版物上的差错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不合格的精神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它就会给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出版物的校对工作者是这种精神产品的重要把关人,责任重大。因此,首先必须提高校对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努力使校对人员成为一名知识丰富,学识渊博。通晓各学科的杂家。  校对工作是有其知识性
期刊
在“2007年度福建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会”上,宁德电视台专题部的《一个人的村庄》获得“长纪录片”类一等奖。笔者无意中获得一份该片拍摄前的《拍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细读这份3000多字的《拍摄提纲》,颇受启发。    一、《提纲》内容简介    该《提纲》分为八个部分,依次为“拍摄缘由”、“拍摄手法”、“影片风格追求”、“影片结构和层次”、“应拍摄的几组镜头”、“应录的几组音响”、“现场采访题
期刊
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企业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而且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加强一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几十年来,国内企业在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不断进行摸索和尝试。有一段时期,一些企业经营者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企业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
期刊
动态可重构片上系统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和具有动态部分可重构特性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是一种重要的异构系统;该系统在处理能力、尺寸、重量和功耗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动态部分可重构是指系统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更新或者卸载部分硬件单元的功能,而不中断其他正在执行的任务;而完全重构则需要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进而对FPGA所有的硬件单元进行重新配置。完全重构频繁中断系统的运行使得应用的实时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然而,运行时的动态重构技术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片上系统的
电力体制改革把电网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电网企业开始需要和其他企业一样考虑融资问题。电网企业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走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手段单一、融资缺口压力大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网是电力工业的基础设施,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随着大规模电网建设的完成,我国的电网结构将显著加强,坚强的全国互联网格局将形成。因此,未来若干年,我国电网建设的任务将十分繁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电网
期刊
福建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大陆海岸线曲折延绵3324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富甲全国;人均浅海滩涂面积21倍于全国水平,海洋矿产和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极为丰富。为进一步发挥沿海省份的海洋资源优势,福建省计划到2010年建成厦门、福州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分别比2007年增长50%和1.4倍以上,
期刊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进而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住房拥挤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力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良策。漳州市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市的目标定位,这是基于历史、现实的条件,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河川作为城市自然生态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支撑系统,开展河川治理,恢复河川的自然生态面貌,是漳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
期刊
30年风云激荡,30年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几千万八闽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八闽大地日新月异。30年来,福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极大提升了福建的综合经济实力
期刊
集团公司如何使财务收支预算得到有效地执行。以提高控制力,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以“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为平台和切入点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是提升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水平和提高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益的方法。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目的是要满足集团公司生产经营需要,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其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
期刊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好的传统,同时要不断加以改进,增强说明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这里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问题,阐明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即“两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两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个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