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诗歌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特别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但是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例,提出的问题多是循规蹈矩、老生常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什么以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究其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新颖有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新颖有趣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本文的创新点是设置了新颖有趣的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课例包括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非常重要,为后面的发现问题、合作探讨、分享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准备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阅读导学案上面的作者简介;第二,阅读导学案上面的诗歌创作背景;第三,认真研读自学课文;第四,诵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初步感受诗歌。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者、世界、文本、读者。阅读导学案上面的作者简介,是对作者的了解。阅读导学案上面的诗歌创作背景,是对“世界”的了解。认真研读自学课文,是对文本的研究。诵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初步感受诗歌,是注重读者的接受。
   二、教师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时,笔者共提出了6个典型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看到了雪就想起了大堰河,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填写下表。
   (这个表格的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分析、比较、归纳基本的语言现象。)
   3.厚大的手掌换成纤细的手掌行不行,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采用了比较分析法,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比较异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4.为什么大堰河在第七节总是含着笑?
   5.作者说:“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内涵?
   6.为什么作者认为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
   (问题1、4、5、6的设计都是采用了探究原因法。设计意图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思维深刻性的提升。因为思维的深刻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因,有利于思维深刻性的提升。)
   三、小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了6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合作小组探讨研究一个问题,在探讨结束后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
   第一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我觉得大堰河的坟墓与雪有关,坟墓是被雪压着的。作者由眼前的雪想到了被雪压着的坟墓,再由坟墓想起了大堰河。
   师:生1的意思,是因为A事物想到了B事物,再因为B事物想到了C事物。A事物与C事物之间没有联系,但是因为有B事物,A事物与C事物之间就有了间接的联系。同学们还有其它角度的解释吗?
   生2:我觉得雪的颜色是洁白的,让人联想到纯洁善良,再由纯洁善良联想到大堰河。
   师:生2的思维也是找到了中间事物B,即纯洁善良。雪是白色的,与纯洁善良存在联系,而大堰河就是纯洁善良的人。所以看到了雪想到了大堰河。
   生3:我觉得雪的触觉是寒冷的,由寒冷联想到人生的寒冷、人生的苦难,再由苦难联想到苦难一生的大堰河。
   师:生3的思维也是找到了中间事物B,即人生的寒冷。雪是寒冷的,人生的寒冷存在联系,而大堰河的人生就充满了“寒冷”。所以看到了雪想到了大堰河。
   生4:我觉得作者由雪联想到了寒冷孤独,由寒冷孤独联想到了童年时在自己家里的冷漠,进而联想到能给予自己心灵温暖的大堰河。
   师:生4同学的思维更加复杂。是因为A事物想到了B事物,再因为B事物想到了C事物,再因为C事物想到了D事物。A事物与D事物之间没有联系,但是因为有B事物以及C事物,A事物与D事物之间就有了间接的联系。在这里,A事物是雪,B事物是“寒冷孤独”,C事物是“童年时在自己家里受到的冷漠”,D事物是“给予自己心灵温暖的大堰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看到了雪就想起了大堰河?以上回答,哪个是正确的?
   师:都是正确的。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理解,这在文艺理论上叫做“接受美学”。一百个同学的眼中就有一百个大堰河。只要大家能够在逻辑上证明自己的论点就可以了。
   第二组合作小组完成了下表。
   第三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5:我觉得不能换成纤细的手掌。因为整首诗歌是诗人一气呵成的,是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厚大的手掌符合大堰河劳动者的身份,而纤细的手掌不符合其身份。
   师:生5是从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以及写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同学们还能从其它角度分析吗?
   生6:我也觉得不能换成纤细的手掌。因为从整首诗歌来看,作者批判了其家庭对他的冷漠,歌颂了大堰河给了他母亲的温暖,而厚大的手掌更能让怀中的我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师:生6联系了作者的身世,注重了作者的感受。
   第四组合作小组针对第四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7:面对繁重和艰辛的劳动,大堰河始终含着笑去做,我觉得她是勤劳、乐观的人。
   师:一个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除了勤劳乐观,还有其它原因让大堰河“始终含着笑”吗?
   生8:除了勤劳、乐观外,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看,大堰河应该是来了艾青家做佣人。她之所以含着笑去做,是因为能够看到艾青。
   第五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五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9:从诗歌创作背景来看,这是的作者应该是5岁左右,5岁能够画出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可以看出作者是聪明的,绘画是有天赋的。
   生10:为什么是贴在灶边的墙上?因为大堰河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炉灶,贴在灶边,就可以经常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的作品。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大堰河非常爱她的儿子。
   第六组合作小组针对第六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1:我平时看紫色的时候觉得这个颜色让我忧郁,这种忧郁正像大堰河苦难凄凉的一生,所以作者觉得她的灵魂是紫色的。
   生12:我觉得紫色是一种神秘、高贵、深沉的颜色。作者觉得大堰河是勤劳博爱的,代表着中国的广大劳动妇女,因此她的灵魂是紫色的。
   四、改写
   在分析环节结束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同学们,作者认为大堰河灵魂的颜色是紫色的,你认为大堰河的灵魂是什么其它的颜色?请说出你的理由。”
   新课标指出:“尝试改写文学作品。”同时也指出:“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广度与发散思维,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其它颜色的可能性,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提升;而说出理由,就是解释为什么可以用这个颜色去形容大堰河有利于思维深刻性的提升。
   生13: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白色。因为白色单纯、纯洁,就像单纯、纯洁、善良的大堰河;我觉得白色让人联想到雪,给人冷清、凄凉的感觉,就像大堰河困难的一生。
   生14: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黑色。因为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经常工作的地方是灶边,身上经常沾满炭灰;因为家庭贫穷,所以碗和桌子也是黑色的;又因为经常出外劳动,所以她的脸庞也是泥黑色的。所以我赞美大堰河黑色的灵魂,黑色象征她苦难勤劳的一生。
   生15:我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可以是黑色。因为大堰河是劳动妇女,经常工作的地方是灶边,身上经常沾满炭灰;因为家庭贫穷,所以碗和桌子也是黑色的;又因为经常出外劳动,所以她的脸庞也是泥黑色的。所以我赞美大堰河黑色的灵魂,黑色象征她苦难勤劳的一生。
   ……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设置了新颖有趣、曲折有致的教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当然,要上好本课例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文本非常熟悉;其次,教师要有探究意识和创新设计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对新课标非常熟悉。
  王鹏飞,甘肃省华亭市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全民阅读的口号不断深入人心,阅读成为了一种风尚。近年来,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阅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高水平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放在首位,更是突出强调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好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中,我将以《简·爱》为例,探讨在
面对新的统编高中教材,老师一时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教材教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我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群文议题的方式,结合文本的互文性能够助力生成我们的课堂。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三首词的教学设想为例,谈谈群文与互文性的应用。   一、问题缘起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学习任务群”这个新概念脱颖而出,并成为统编教材的重要的教学形式。   “学习任务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说“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与一般记叙文相比,小说的情节显然更应该受到重视。小说知识和理论如何转化和表征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上的难点。在碎片化,浅显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文章读深读透?本文就《祝福》一课,浅述我在突破小说主旨与人物形象这两个教学重难点上做出的尝试。   在解读前我基于小说文本内容做出了如下梳理与解读:   孙绍振先生说,《祝福》的故事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纳入教学中。这样不仅扩充了语文知识面,更符合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面。   一、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教学是传递文化、弘扬文化的一种形式,所以由此可以得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历史顺利
学校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地,语文课堂则是主阵地。学习古典诗词,是传承文化经典,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孩子觉得古诗词很难学很难背,很多孩子并不能品读到诗词之美,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2018年2月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节目后,我们发现,班上很多孩子竟然会唱节目中的曲目,甚至连白居易的长篇《琵琶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受到启发
《当兔子撞上树桩》是一篇关于“等待”的话题作文,出现在高考模拟卷中。作为考场作文,该文却先后被《作文报》、《作文评点报》、《三峡青年》、《双语作文》、《作文导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刊载,这实属不易。作为学生临场发挥之作,该文没有生动华丽的语言,没有使用新颖的材料,也没有运用什么特殊的艺术手法,但文章却令人百读不厌。不少编辑打电话询问文章的写作过程,交谈阅读的感受。那么,该文为何能被反复转载,其魅力与秘
相比于小学教育而言,初中阶段不仅在科目数量上有所增加,其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有了明显提升。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不仅在中考分数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更承担了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帮助学生养成高尚品德的重要任务。用心研究初中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大量增加了与古诗词有关的篇幅,并在古诗词的选材上有着严格标准。这就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素材,若教师能够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收录了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作品《致云雀》。能够收入高中语文教材,足以说明其教学价值,也因此,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在许多杂志及平台上随处可见,而即使是在非教学专业的杂志上,也能看到不少名家的观点,这使得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那么是不是说对这篇课文就没有了解读空间呢?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让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领会课
【备课思考】   人教社最新版统编本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相比,有很多改变,其中,中学起始阶段汉语词类知识点拨也由过去的在七年级下册最后几页附录罗列知识点,变为现在的结合文本具体讲解,以小方框的知识补充形式呈现在七年级的课文后,教师可以有指导地进行随文教学。对于词语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即便是放在随文教学中进行,更多也只是停留在辨析层面,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打破分析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能不能从认
在语文语用教学中,文本“言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和语用,是语文的工具性属性;“意”指的是文本的主旨与情感,代表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属性。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活动前,全面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把对文本意象的深入探究作为“言意”理解的切入点,进行精导、善导,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言”“意”之间的关系,提升语用认知。   一、以导促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阅读指导——提升“言意”认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