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滩油田属常规边底水稠油油藏,部分油井存在油稠、腐蚀、偏磨、工况不合理的情况,生产周期受到影响。本文从新滩油田目前生产状况分析入手,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与治理,通过实施参数优化、上提泵挂、偏磨治理、防腐工艺的应用及泵下掺水的辅助生产等措施,改善了油井工况,有效延长了油井的生产周期。
关键词:稠油;腐蚀;偏磨;掺水;生产周期
采油管理五区地处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主要辖区为新滩油田。油田地处新黄河口南部,北、东、南三面环海,北倚黄河,西邻孤东油田、红柳油田。全区勘探面积300平方公里,动用含油面积11.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344万吨,管理着垦东18、垦东32、垦东29、新滩试采块四个开发区块,区内断块分布零散,主力开发区块垦东18、垦东32、垦东29,以黄河故道中心线为界,北侧为垦东18+29井区,南侧为垦东32井区,属常规稠油边底水油藏;地面粘度1010—4715 mPa.s、平均原油粘度2465 mPa.s, 原油地面密度0.9546—0.9986g/cm3,平均孔隙度35.7%,渗透率约1860*103um2,属高孔高渗储层。
1生产现状
现有油井总井224口,开井140口,日产液7813.4t/d,日产油386.8t/d,综合含水95.0%,属稠油开发,其中抽油机井总井163口,开井106口,日产液4172.0t/d,日油245.5t/d,含水94.1%,均泵径68mm,平均泵深833m平均冲程4.0米,平均冲次2.6次/分,平均动液面423米,平均沉没度420米;掺水井开井32口,日产液量399.8t/d,日产油148.8t/d,含水62.8%,日掺水量697m3/d;螺杆泵井总井52口,开井29口,日产液730.8t/d,日油80.3t/d,含水89.0%;电潜泵9口,开井9口,日产液2876.1t/d,日油58.7t/d,含水98.0%。
新滩油田由于高矿化度、弱酸性水质的特征,腐蚀躺井在躺井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成为新滩油田躺井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油井的生产周期。腐蚀的加剧对管理区产量运行、成本管理、生产运行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后续影响:一是致使油井作业维护费用不断升高,致使作业成本逐年攀升;二是因腐蚀造成的躺井和低效检泵影响了原油产量的日常运行。
2多措并举,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针对杆管腐蚀情况,从参数、泵挂、防腐工艺、掺水三个方面实施治理。针对偏磨井,实施参数优化,避免偏磨腐蚀导致的躺井。针对沉没度过高的油井,实施上提泵挂,降低油井负荷及过多杆管导致的腐蚀躺井,利用防腐抽油杆、管及油管保护装置,延长杆管使用寿命。针对杆管组合不合理的油井,在作业时实施优化。利用掺水工艺,确保油井正常生产。
2.1综合分析,对症治理
针对断脱漏失区油井,结合历次作业解剖的杆管腐蚀情况,从参数、泵挂、防腐工艺三个方面实施治理。2019年累计实施作业参数优化6井次,上提泵挂2井次,应用防腐杆管2井次,防腐油管2井次,油管保护装置3井次。
2.2做好工艺配套,降低腐蚀风险
一是针对腐蚀造成的杆、管类躺井,及时加强杆管腐蚀情况的跟踪与更换,减少因工具质量问题导致的躺井,累计更换抽油杆2.6万米,油管3.52万米。
二是针对偏磨导致腐蚀加剧的油井,实施油管保护装置27井次、固体防腐药剂(羟基亚乙基二膦酸)6井次,内衬油管2井次。
三是针对供液充足的油井,从方案源头把关,通过合理优化泵挂3井次,减少了井内杆、管长度减少杆管长度448米,降低了腐蚀躺井风险。
2.3做好偏磨井治理
针对偏磨井,实施参数优化4井次,平均偏磨载荷下降2.4KN,偏磨井减少了4口。
典型井例:XTKD18-14-07井通过叠加法,发现供液变差,并出现偏磨情况,实施参数优化由3.6*5.3优化至3.6*4.5,偏磨载荷下降明显,沉没度由79米恢复到153米,泵效由原来的68.8%提升至74.7%,日耗电量下降34KW.h/d。
2.4综合应用掺水,为油井保驾护航
一是对高温螺杆泵油井实施泵下掺水降温,保障油井正常生产,采取“合理泵挂+泵下尾管+泵下掺水降温”的技术体系,2019年实施高温螺杆泵油井3口,通过实施泵下掺水,避免了注汽后产出液温度过高导致的烧泵。二是对供液差、粘度高、负荷重油井实施泵下掺水降粘,改善生产工况。目前实施泵下掺水11井次,泵下日掺水量22m3/d。
3腐蚀治理效果
通过实施参数优化、上提泵挂、偏磨治理、防腐工艺的应用及泵下掺水的辅助生产,油井的工况改善明显,生产周期得到有效延长,油井生产周期由2019年年初的500天延长到年底的533天,躺井数与去年同期对比减少7口,实现创效33.6万元。
4认识与体会
(1)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系统考虑,同时要兼顾油井的产量。
(2)為了进一步提高油井生产周期,下步计划从地面管网、低压线路等方面开展治理,通过改善地面系统,提高生产周期。
参考文献:
[1]陶延令. 采油技术问答汇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244-245.
[2]万仁溥,罗英俊. 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78-284.
[3]邹艳霞. 采油工艺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4-123.
关键词:稠油;腐蚀;偏磨;掺水;生产周期
采油管理五区地处黄河口自然保护区,主要辖区为新滩油田。油田地处新黄河口南部,北、东、南三面环海,北倚黄河,西邻孤东油田、红柳油田。全区勘探面积300平方公里,动用含油面积11.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344万吨,管理着垦东18、垦东32、垦东29、新滩试采块四个开发区块,区内断块分布零散,主力开发区块垦东18、垦东32、垦东29,以黄河故道中心线为界,北侧为垦东18+29井区,南侧为垦东32井区,属常规稠油边底水油藏;地面粘度1010—4715 mPa.s、平均原油粘度2465 mPa.s, 原油地面密度0.9546—0.9986g/cm3,平均孔隙度35.7%,渗透率约1860*103um2,属高孔高渗储层。
1生产现状
现有油井总井224口,开井140口,日产液7813.4t/d,日产油386.8t/d,综合含水95.0%,属稠油开发,其中抽油机井总井163口,开井106口,日产液4172.0t/d,日油245.5t/d,含水94.1%,均泵径68mm,平均泵深833m平均冲程4.0米,平均冲次2.6次/分,平均动液面423米,平均沉没度420米;掺水井开井32口,日产液量399.8t/d,日产油148.8t/d,含水62.8%,日掺水量697m3/d;螺杆泵井总井52口,开井29口,日产液730.8t/d,日油80.3t/d,含水89.0%;电潜泵9口,开井9口,日产液2876.1t/d,日油58.7t/d,含水98.0%。
新滩油田由于高矿化度、弱酸性水质的特征,腐蚀躺井在躺井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成为新滩油田躺井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油井的生产周期。腐蚀的加剧对管理区产量运行、成本管理、生产运行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后续影响:一是致使油井作业维护费用不断升高,致使作业成本逐年攀升;二是因腐蚀造成的躺井和低效检泵影响了原油产量的日常运行。
2多措并举,延长油井生产周期
针对杆管腐蚀情况,从参数、泵挂、防腐工艺、掺水三个方面实施治理。针对偏磨井,实施参数优化,避免偏磨腐蚀导致的躺井。针对沉没度过高的油井,实施上提泵挂,降低油井负荷及过多杆管导致的腐蚀躺井,利用防腐抽油杆、管及油管保护装置,延长杆管使用寿命。针对杆管组合不合理的油井,在作业时实施优化。利用掺水工艺,确保油井正常生产。
2.1综合分析,对症治理
针对断脱漏失区油井,结合历次作业解剖的杆管腐蚀情况,从参数、泵挂、防腐工艺三个方面实施治理。2019年累计实施作业参数优化6井次,上提泵挂2井次,应用防腐杆管2井次,防腐油管2井次,油管保护装置3井次。
2.2做好工艺配套,降低腐蚀风险
一是针对腐蚀造成的杆、管类躺井,及时加强杆管腐蚀情况的跟踪与更换,减少因工具质量问题导致的躺井,累计更换抽油杆2.6万米,油管3.52万米。
二是针对偏磨导致腐蚀加剧的油井,实施油管保护装置27井次、固体防腐药剂(羟基亚乙基二膦酸)6井次,内衬油管2井次。
三是针对供液充足的油井,从方案源头把关,通过合理优化泵挂3井次,减少了井内杆、管长度减少杆管长度448米,降低了腐蚀躺井风险。
2.3做好偏磨井治理
针对偏磨井,实施参数优化4井次,平均偏磨载荷下降2.4KN,偏磨井减少了4口。
典型井例:XTKD18-14-07井通过叠加法,发现供液变差,并出现偏磨情况,实施参数优化由3.6*5.3优化至3.6*4.5,偏磨载荷下降明显,沉没度由79米恢复到153米,泵效由原来的68.8%提升至74.7%,日耗电量下降34KW.h/d。
2.4综合应用掺水,为油井保驾护航
一是对高温螺杆泵油井实施泵下掺水降温,保障油井正常生产,采取“合理泵挂+泵下尾管+泵下掺水降温”的技术体系,2019年实施高温螺杆泵油井3口,通过实施泵下掺水,避免了注汽后产出液温度过高导致的烧泵。二是对供液差、粘度高、负荷重油井实施泵下掺水降粘,改善生产工况。目前实施泵下掺水11井次,泵下日掺水量22m3/d。
3腐蚀治理效果
通过实施参数优化、上提泵挂、偏磨治理、防腐工艺的应用及泵下掺水的辅助生产,油井的工况改善明显,生产周期得到有效延长,油井生产周期由2019年年初的500天延长到年底的533天,躺井数与去年同期对比减少7口,实现创效33.6万元。
4认识与体会
(1)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系统考虑,同时要兼顾油井的产量。
(2)為了进一步提高油井生产周期,下步计划从地面管网、低压线路等方面开展治理,通过改善地面系统,提高生产周期。
参考文献:
[1]陶延令. 采油技术问答汇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244-245.
[2]万仁溥,罗英俊. 采油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278-284.
[3]邹艳霞. 采油工艺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