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闹”元宵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元宵的“闹”,是多种节俗形式的合奏。最突出的是声音与色彩。
  听音声
  元宵节的喧闹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以锣鼓为主的响器声。锣鼓是庆祝节日必备的道具,节日气氛的营造离不开锣鼓,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更响。像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顾禄《清嘉录》卷一)。
  二是歌舞游乐的人声。元宵节是民间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一般通行的舞龙、舞狮的节目外,南北地方在元宵节期间都献演乡村戏剧,北方的秧歌戏,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都是元宵常演的剧目。锣鼓喧闹、歌舞杂戏是元宵节俗的主要“声”源。
  看色彩
  元宵是色彩鲜明的节日,元宵的色彩除了游人、表演者的衣着打扮华丽光鲜外,主要是灯饰。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标志之一,人们常以灯节名之。
  元宵张灯习俗起源早,流布广。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随着佛家燃灯祭祀的风习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游的古俗,逐渐演变为元宵张灯的习俗。
  元宵张灯习俗与城市夜生活的兴起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市井民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好奇慕异。隋唐以前正月十五夜张灯的记述很少。到了隋朝,正月十五夜已经成为不眠之夜。
  张灯习俗的大扩展是在唐宋时期,唐朝不仅在京城制作高达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灯树”(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还将张灯时间延至三夜,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了通常的宵禁,让人们彻夜自由往来,所谓“金吾不禁”。“元宵”作为节名大约出现在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诗》)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最初只限于京师开封府,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灯品繁多,元宵灯市琳琅满目。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政府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
  元宵的色彩还表现在飞腾的焰火上。焰火,也叫烟火,兴起于宋朝,当时皇宫观灯的高潮是施放烟火。明清焰火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正是这样热闹的场景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看人”,的确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的时空中的人们,是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当代,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其实元宵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民族节日,它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其社会娱乐的形式看,就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市民的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这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大概会有其特别的社会意义。
  (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辜鸿铭拖着油光可鉴的辫子泰然自若地上台领取北大英文教授的聘书,他倔强地与时代保持距离,非共时地生活在民国里。这有些像一个著名的悖论:我转过身,障碍就在我身后。而我,我拖着我心中的辫子,根本做不到像辜鸿铭那样泰然自若,一往无前。我在这个时代里常感到巨大的不适,时代的断裂感永远在心中晃荡。满大街金黄色的染发大波浪,满大街的高筒靴子与紧身裤,露出两条细瘦美丽的腿,骄傲地高昂着头。上网时,我只会打字,收发
期刊
中国的读书人怕是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学问家和大书法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说起他的文章,史称“浑涵光芒,雄视百代”。苏东坡之所以有此成就,当然不是天生的,尽管他从小聪慧,家庭环境使然,但和其一生好读书和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苏东坡一生勤读书,更会读书。他积累的一套读书方法,即他应其侄女婿王庠讨教读书方法而写的《又答王庠书》中所介绍的,对历代读书人都
期刊
演讲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著名演讲家邵守义先生曾经讲过:要选择那些能给听众指明行动方向的,能够教给听众行动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因此,我们在选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实用性,能对听众有指导意义的材料才是最受欢迎的。  纠正错误方式  教育家孙云晓的演讲《教育不是教训》:  有很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怎么不好好看书学习呢?总是在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其实这应该问问他们自己。他们平时守
期刊
公元23年,各路起义军打着汉军的旗号,一齐攻入长安城。未央宫内外黑压压一大片人,喊杀声不绝于耳。人们口口声声要杀的“反贼”,正是新朝皇帝王莽。  此时的王莽,正忙着躲避蔓延进宫里的大火。说来也怪,这火焰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追着69岁的王莽跑。老人家最后被逼急了,干脆找个吉利的方位坐下来,喃喃自语道:“上天赋予我厚德,汉军能把我怎么样?”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死期在即,王莽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啊!
期刊
中国传统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早在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之前,历史上已有许多相关探讨。《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也说:“言知之易,行之难。”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做足了知与行的功夫。他常向属下虚心问政,故而能“知”;他在臣僚的建议下不断改正过失、纠正错误,是为有“行”。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使刘邦以渺渺之身,驱策力而有天下,最终建立了强盛的西汉帝国
期刊
“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  “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评论褚遂良时,唐太宗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
期刊
汉武帝刘彻堪称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五十四年,三次大规模抗击匈奴,得以收复失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施行“推恩令”,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此外他还凿空西域、创立太学、改太初历、铸五铢钱,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大有作为。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国力空前强大。但同时,他在贪奢享乐、劳民伤财方面也被人诟病。晚年时汉武帝杀戮太重,“巫蛊之祸”使得父子相残、太子自杀,险些断送了大汉江山。经过了长达半
期刊
离线社交是指离开虚拟社交网络,去真诚地认识一些人,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一些人。社交网络是现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虚拟社交可让人们放松精神、自由交谈、释放压力。但每一种技术都有自身的危险和流弊,很多人对虚拟社交过度依赖,就如染上毒瘾般,一离开网络就坐立不安。他们不愿参加现实的社交活动,自我疏远、自我隔离、自我封闭。离线社交提倡真实的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该仅限于社交网络,人们的内心其实是更渴望面对
期刊
每当年关将近,辛苦一年的职场人将目光聚焦在“年终奖”这个大红包上。年终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世界各国的年终奖有什么区别吗?  年终奖从何时兴:汉代“腊赐”相当厚  年终奖在我国很早就有。在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
期刊
中国民间,常把蛇称为“小龙”,生肖属蛇的人,也常把自己说成是属小龙。那么,蛇为什么有“小龙”之称呢?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遍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山地和水泽之中。蛇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最早的蛇出现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形色怪异,行动诡秘,毒蛇可致人死命。蛇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春天萌动,夏天活跃,秋天收敛,冬天安眠,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同步,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