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报道,源源不断地向公众传递着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新闻记者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被誉为是抗震救灾的另一支“主力军”。
在地震过后的这些日日夜夜,新闻记者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记者的良知与媒体的责任。因此,记住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的瞬间,也请记住镜头后面那些勇敢的心,记住另外一支抗震救灾的“先遣队”,记住所有参与抗震救灾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灾情就是命令:
新闻记者第一时间报道灾情、奔赴灾区
“第一时间”,这新闻界平时说惯了的词汇,成了一条无声的命令。深入骨髓的那种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那种新闻记者职业的本能,从内心召唤着我们第一时间报道灾情。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迅速地发布消息,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14点50分左右,经多方信息确认地震消息属实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汶川大地震消息;此前,还以字幕形式公布了地震消息;15点20分,停止新闻频道各栏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的广告播出——推出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节目。此外,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也开始直播地震消息。尽管如此,当天还无法确切了解这次灾难的程度,不知道它对天堂般美丽的四川以及全国其它省市影响到底有多大,更不知道接下来救援有多难。人们期待新闻记者带给他们更多更详实的灾情信息。
记者的勇敢品质,就意味着时刻听从职业和理想的召唤,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奔目的地。新华社的记者在震区全面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第一”和“最”的记录:徐壮志,在多次苦苦的等待之后终于挤上进入汶川县城的直升机,于14日11时30分在空中第一个拍下并传回汶川城震后图象,16日12时30分又乘直升机进入茂县,这时他仍是第一个从茂县发出文图报道的记者。侯大伟、谢佼、李彤、徐博乘冲锋舟渡水后步行于14日16时30分进入震中映秀镇。军事记者李宣良、黄书波也在步行向汶川进发的部队的行列之中,行军12个小时,行程50公里,于14日20时30分到达了映秀镇。陈燮、冯昌勇、刘大江、黄堃、江毅、丛峰5月13日晨进入北川县城。苑坚、刘海、叶建平5月13日凌晨1点进入绵竹。5月14日夜间丛峰、江毅进入了平武……在当时灾区音讯全无的隔绝状态中,很难知道哪个地区灾情最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任务就是,把记者撒出去,把真实的情况了解到,报告中央,告诉世界。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胡锦涛总书记连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等消息,通过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迅速播出。中央电视台到22点晚间新闻时,开始了“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特别报道”。危情时刻,显示了国家电视台勇于担当的魄力和面对特大灾难事件时前所未有的报道力度。紧跟着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专题,即时刷新新闻,并且推出了地震的背景资料、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和专家访谈内容,“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经济频道特别节目:抗震大救援”;“中国新闻:实时报道救灾最新进展”“;聚焦三农: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5月1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报刊都在一版头条对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各地各部门组织抗震救灾进行了突出报道。这些真实的报道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初次凸现出新闻记者也是一支抗震救灾的“先遣队”。
5月12日19点10分,温家宝总理的专机飞抵成都太平寺机场,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已在停机坪迎候。舱门打开,首先走出的不是温总理,而是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李东和梁丽娟。此时已是19点20分,正在进行中的《新闻联播》再次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而温家宝总理刚刚在飞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闻联播》为“等这条消息”,将延长至19点40分结束。时间非常紧张,此时的李东和梁丽娟肩负千斤重担——必须赶在《新闻联播》结束前将温总理讲话传回央视播出。两人一溜小跑到专机行李舱取出托运的编辑机,然后大步狂奔到几分钟前才驶进机场的四川电视台卫星转播车。编辑录像带时,梁丽娟感觉自己“紧张得掐着秒,精神高度集中,脑子一片空白,谁说什么话都听不见”,消息带终于顺利传出,此时已是19点32分。而此时在北京央视大楼接收卫星信号的工作人员,几乎是以“刘翔速度”将录像带从三楼送往二楼的播出线。随着罗京一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温家宝总理的坚定话语回响在神州大地、千家万户。
不仅是中央新闻单位在行动,地震当天,成都震感强烈,但所有在成都的媒体工作者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惊魂稍定,就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灾情报道。在地震后几分钟内,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几组记者就走上街头开始采访,之后每天都派出40多组记者到第一线采访。在频繁的余震中,从5月13日起,四川卫视、SCTV-2、SCTV-3、SCTV-公共频道并机直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抗震协调领导小组在院内搭起帐篷,架通电话、无线网络,24小时工作,指挥集团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四川日报每天派出二三十名记者在成都和重灾区采访,发回大量稿件。
自地震发生后,各种消息此起彼伏,各地群众对灾区的关注和对救灾工作的关心溢于言表。这时候,充分的报道和第一手的新闻,就是传递信息,化解担忧的最好良方。之所以各个媒体的记者冲在地震灾区的最前沿,因为他们的笔和镜头,也是挽救生命的战斗工具。正是他们,让全世界的人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看到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
永远不辱使命:
新闻记者用信息守卫生命、捍卫尊严
在抗震救灾中,第一线新闻工作者顽强拼搏、不辱使命,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记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感人的事迹。
带着报道珠峰火炬传递的一身疲惫,地震发生当天,还在西藏休整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仿佛听到了集结号。职业精神使她觉得回家见一见分别数十天的不满两岁的孩子已经不那么紧迫,她搭上地震后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与摄制人员徒步行走40公里进入重灾区,足迹遍布都江堰、漩口、映秀、卧龙等地。她灵敏地捕捉着每一个现场新闻,使广大观众与灾区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感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四川记者陈程讲述了地震当天发生的故事。晚上7点,行至紫坪铺电站附近的白沙乡,一大片垮塌下来的山体,把路面掩埋,隐隐约约可见许多车辆被埋在下面,货车大小的大石头把路面砸得坑坑洼洼。这时手机已经没有信号。但记者这种职业注定没有退路!刚把卫星电话架好,准备做直播之际,余震再次发生,地面强烈震动,大小不一的石头不断从路旁的山上滚下,放在汽车引擎盖上的卫星电话差点被震到地上。他们连忙向山下撤退,最后冒雨在山脚下完成了直播。
当第一批到达灾区的新华社记者进入震区一个个无外界救援者进入的县级单位、攻克一个个“盲区”“盲点”后,第二批到达的记者则很自然地把最偏僻的乡镇和村庄当作救灾的“最前线”。摄影记者曾毅、李健从成都出发,经由雅安-宝兴-小金,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进入阿坝州首府马尔康,随后经理县前往汶川县城,当晚露宿汶川街头,再沿国道317线前往映秀方向,抵达公路中断点羊店乡,拍摄到救援的铁军战士徒步穿越大滑坡地段进入被困乡村的照片后,又沿国道213线抵达松潘,从川主寺镇翻越岷山,经平武抵达绵阳,途中拍摄了平武县遭破坏最严重的南坝镇的情景。浙江分社记者黄深钢则以另一种方式进入灾区最前线——在前期较少受关注但灾情同样惨重的平武县及南坝镇,他整整坚守了14天,发回近300张照片,30多条内参、公开文字稿件。
邻近汶川的彭州市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彭州电视台在地震当天就派出8组记者赶赴极其危险的山区现场采访,13日就通过有线电视播出“特别报道”,成为受灾地区县级电视台中最早恢复播出的电视台。彭州电视台副台长张华说,在外界对当地情况还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彭州电视台的记者就拍摄了大量震后最早情景的素材,这个只有60多人的县级电视台,向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提供了1000多分钟的现场报道。
在这次突发灾害的报道中,新闻记者群体表现出了应有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捍卫了记者的尊严。
各界盛赞:
新闻记者是抗震救灾的另一支“主力军”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报道,源源不断地向公众传递着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新闻记者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被誉为是抗震救灾的另一支“主力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5月16日深夜先后来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向奋战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第一线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5月27日,回良玉副总理乘直升机飞赴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抢险施工现场,对现场记者说,你们很勇敢,表现出了很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你们的精神也感动了人民,你们是全国抗震救灾力量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向新闻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事实也确实如此。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为了自己心中的新闻理想,连生命都必须置之度外,这正是新闻记者这一神圣岗位必须的付出。新华社记者郭威、伍皓、姚润丰、袁震宇都是踏上唐家山堰坝并在坝上过夜的记者,他们坐直升机到达堰顶,跟抢险官兵们一起挤帐篷、啃干粮,忍受寒风和蚊虫叮咬都已是无暇顾及的小小不适;其实,最大的危险,仍是生命的威胁。这样的堰坝,与平常我们所见过的水泥坝完全不同,坝基是山体崩塌后滚入江中,山石和泥土松散地推积,随时可能坍塌。而郭威在施工人员都已撤退后,还和留守监测人员一起挤着度过了最后的一夜。
令人感触最深的是,央视并机直播引起国际社会的好评,“提升了国家形象”。直播在凝结“人性光芒”的同时,也闪现了媒体自己的光亮,这可能是中外媒体都在不断寻找的方向。新闻中心派赴灾区采访的记者达180多人,大本营设在德阳,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真、庄殿君先后出任“前方调度指挥”。记者们两人一组覆盖各受灾地区,同时调动各地方电视台资源,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连线直播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据新闻中心策划组组长穆莉介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使用了CCTV的直播信号;新闻频道最高收视份额达7.58%,为平日6倍,创下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值。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民乐博士近年注重媒体传播研究,他认为地震中“媒体开放、信息透明”凸显了现代执政理念和媒体精神。CCTV直播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面对灾难,在震惊之余,能让镜头保持一种冷静、细微的观察能力,保持对生命的关切,因而释放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和人性的内涵,实现了‘心与心’的传递……”很多人呼吁,这次地震直播,应该凝结为一种传统,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值得加倍珍视。
人们欣慰地看到,新闻记者不仅是灾区一支赢得人们敬重的抗震救灾“先遣队”,更是做整个社会动员的重要舆论推手。从5月13日开始,人们可以在街头的献血车前看到排起长队的人群,可以看到到处是踊跃捐款的场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这种我们曾经极度渴望,也曾经担忧失却的画面,自觉地出现在2008年中国最困难的时刻,实际上不仅是舆论动员的效果,也是媒体对灾区情况报道所激发的民族意志,是媒体力量的放大。
“新闻记者的精神感动了人民”!也因为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记者表现出了很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地震发生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在中华民族面对大灾大难考验的关头,新闻记者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抒发了人民情感、张扬了民族气节,为我们新的时代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地震过后的这些日日夜夜,新闻记者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记者的良知与媒体的责任。因此,记住汶川地震中那些感人的瞬间,也请记住镜头后面那些勇敢的心,记住另外一支抗震救灾的“先遣队”,记住所有参与抗震救灾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灾情就是命令:
新闻记者第一时间报道灾情、奔赴灾区
“第一时间”,这新闻界平时说惯了的词汇,成了一条无声的命令。深入骨髓的那种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那种新闻记者职业的本能,从内心召唤着我们第一时间报道灾情。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迅速地发布消息,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14点50分左右,经多方信息确认地震消息属实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点“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汶川大地震消息;此前,还以字幕形式公布了地震消息;15点20分,停止新闻频道各栏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的广告播出——推出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节目。此外,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也开始直播地震消息。尽管如此,当天还无法确切了解这次灾难的程度,不知道它对天堂般美丽的四川以及全国其它省市影响到底有多大,更不知道接下来救援有多难。人们期待新闻记者带给他们更多更详实的灾情信息。
记者的勇敢品质,就意味着时刻听从职业和理想的召唤,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奔目的地。新华社的记者在震区全面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第一”和“最”的记录:徐壮志,在多次苦苦的等待之后终于挤上进入汶川县城的直升机,于14日11时30分在空中第一个拍下并传回汶川城震后图象,16日12时30分又乘直升机进入茂县,这时他仍是第一个从茂县发出文图报道的记者。侯大伟、谢佼、李彤、徐博乘冲锋舟渡水后步行于14日16时30分进入震中映秀镇。军事记者李宣良、黄书波也在步行向汶川进发的部队的行列之中,行军12个小时,行程50公里,于14日20时30分到达了映秀镇。陈燮、冯昌勇、刘大江、黄堃、江毅、丛峰5月13日晨进入北川县城。苑坚、刘海、叶建平5月13日凌晨1点进入绵竹。5月14日夜间丛峰、江毅进入了平武……在当时灾区音讯全无的隔绝状态中,很难知道哪个地区灾情最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任务就是,把记者撒出去,把真实的情况了解到,报告中央,告诉世界。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胡锦涛总书记连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等消息,通过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迅速播出。中央电视台到22点晚间新闻时,开始了“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特别报道”。危情时刻,显示了国家电视台勇于担当的魄力和面对特大灾难事件时前所未有的报道力度。紧跟着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专题,即时刷新新闻,并且推出了地震的背景资料、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和专家访谈内容,“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经济频道特别节目:抗震大救援”;“中国新闻:实时报道救灾最新进展”“;聚焦三农: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5月1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和地方报刊都在一版头条对中央部署抗震救灾、各地各部门组织抗震救灾进行了突出报道。这些真实的报道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初次凸现出新闻记者也是一支抗震救灾的“先遣队”。
5月12日19点10分,温家宝总理的专机飞抵成都太平寺机场,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已在停机坪迎候。舱门打开,首先走出的不是温总理,而是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李东和梁丽娟。此时已是19点20分,正在进行中的《新闻联播》再次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而温家宝总理刚刚在飞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闻联播》为“等这条消息”,将延长至19点40分结束。时间非常紧张,此时的李东和梁丽娟肩负千斤重担——必须赶在《新闻联播》结束前将温总理讲话传回央视播出。两人一溜小跑到专机行李舱取出托运的编辑机,然后大步狂奔到几分钟前才驶进机场的四川电视台卫星转播车。编辑录像带时,梁丽娟感觉自己“紧张得掐着秒,精神高度集中,脑子一片空白,谁说什么话都听不见”,消息带终于顺利传出,此时已是19点32分。而此时在北京央视大楼接收卫星信号的工作人员,几乎是以“刘翔速度”将录像带从三楼送往二楼的播出线。随着罗京一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温家宝总理的坚定话语回响在神州大地、千家万户。
不仅是中央新闻单位在行动,地震当天,成都震感强烈,但所有在成都的媒体工作者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惊魂稍定,就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灾情报道。在地震后几分钟内,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几组记者就走上街头开始采访,之后每天都派出40多组记者到第一线采访。在频繁的余震中,从5月13日起,四川卫视、SCTV-2、SCTV-3、SCTV-公共频道并机直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抗震协调领导小组在院内搭起帐篷,架通电话、无线网络,24小时工作,指挥集团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四川日报每天派出二三十名记者在成都和重灾区采访,发回大量稿件。
自地震发生后,各种消息此起彼伏,各地群众对灾区的关注和对救灾工作的关心溢于言表。这时候,充分的报道和第一手的新闻,就是传递信息,化解担忧的最好良方。之所以各个媒体的记者冲在地震灾区的最前沿,因为他们的笔和镜头,也是挽救生命的战斗工具。正是他们,让全世界的人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看到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不屈精神。
永远不辱使命:
新闻记者用信息守卫生命、捍卫尊严
在抗震救灾中,第一线新闻工作者顽强拼搏、不辱使命,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记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感人的事迹。
带着报道珠峰火炬传递的一身疲惫,地震发生当天,还在西藏休整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仿佛听到了集结号。职业精神使她觉得回家见一见分别数十天的不满两岁的孩子已经不那么紧迫,她搭上地震后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与摄制人员徒步行走40公里进入重灾区,足迹遍布都江堰、漩口、映秀、卧龙等地。她灵敏地捕捉着每一个现场新闻,使广大观众与灾区人民共同呼吸、共同感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四川记者陈程讲述了地震当天发生的故事。晚上7点,行至紫坪铺电站附近的白沙乡,一大片垮塌下来的山体,把路面掩埋,隐隐约约可见许多车辆被埋在下面,货车大小的大石头把路面砸得坑坑洼洼。这时手机已经没有信号。但记者这种职业注定没有退路!刚把卫星电话架好,准备做直播之际,余震再次发生,地面强烈震动,大小不一的石头不断从路旁的山上滚下,放在汽车引擎盖上的卫星电话差点被震到地上。他们连忙向山下撤退,最后冒雨在山脚下完成了直播。
当第一批到达灾区的新华社记者进入震区一个个无外界救援者进入的县级单位、攻克一个个“盲区”“盲点”后,第二批到达的记者则很自然地把最偏僻的乡镇和村庄当作救灾的“最前线”。摄影记者曾毅、李健从成都出发,经由雅安-宝兴-小金,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进入阿坝州首府马尔康,随后经理县前往汶川县城,当晚露宿汶川街头,再沿国道317线前往映秀方向,抵达公路中断点羊店乡,拍摄到救援的铁军战士徒步穿越大滑坡地段进入被困乡村的照片后,又沿国道213线抵达松潘,从川主寺镇翻越岷山,经平武抵达绵阳,途中拍摄了平武县遭破坏最严重的南坝镇的情景。浙江分社记者黄深钢则以另一种方式进入灾区最前线——在前期较少受关注但灾情同样惨重的平武县及南坝镇,他整整坚守了14天,发回近300张照片,30多条内参、公开文字稿件。
邻近汶川的彭州市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彭州电视台在地震当天就派出8组记者赶赴极其危险的山区现场采访,13日就通过有线电视播出“特别报道”,成为受灾地区县级电视台中最早恢复播出的电视台。彭州电视台副台长张华说,在外界对当地情况还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彭州电视台的记者就拍摄了大量震后最早情景的素材,这个只有60多人的县级电视台,向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提供了1000多分钟的现场报道。
在这次突发灾害的报道中,新闻记者群体表现出了应有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捍卫了记者的尊严。
各界盛赞:
新闻记者是抗震救灾的另一支“主力军”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报道,源源不断地向公众传递着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新闻记者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被誉为是抗震救灾的另一支“主力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5月16日深夜先后来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向奋战在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第一线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5月27日,回良玉副总理乘直升机飞赴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抢险施工现场,对现场记者说,你们很勇敢,表现出了很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你们的精神也感动了人民,你们是全国抗震救灾力量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向新闻工作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事实也确实如此。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为了自己心中的新闻理想,连生命都必须置之度外,这正是新闻记者这一神圣岗位必须的付出。新华社记者郭威、伍皓、姚润丰、袁震宇都是踏上唐家山堰坝并在坝上过夜的记者,他们坐直升机到达堰顶,跟抢险官兵们一起挤帐篷、啃干粮,忍受寒风和蚊虫叮咬都已是无暇顾及的小小不适;其实,最大的危险,仍是生命的威胁。这样的堰坝,与平常我们所见过的水泥坝完全不同,坝基是山体崩塌后滚入江中,山石和泥土松散地推积,随时可能坍塌。而郭威在施工人员都已撤退后,还和留守监测人员一起挤着度过了最后的一夜。
令人感触最深的是,央视并机直播引起国际社会的好评,“提升了国家形象”。直播在凝结“人性光芒”的同时,也闪现了媒体自己的光亮,这可能是中外媒体都在不断寻找的方向。新闻中心派赴灾区采访的记者达180多人,大本营设在德阳,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真、庄殿君先后出任“前方调度指挥”。记者们两人一组覆盖各受灾地区,同时调动各地方电视台资源,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连线直播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据新闻中心策划组组长穆莉介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使用了CCTV的直播信号;新闻频道最高收视份额达7.58%,为平日6倍,创下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值。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民乐博士近年注重媒体传播研究,他认为地震中“媒体开放、信息透明”凸显了现代执政理念和媒体精神。CCTV直播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面对灾难,在震惊之余,能让镜头保持一种冷静、细微的观察能力,保持对生命的关切,因而释放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和人性的内涵,实现了‘心与心’的传递……”很多人呼吁,这次地震直播,应该凝结为一种传统,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值得加倍珍视。
人们欣慰地看到,新闻记者不仅是灾区一支赢得人们敬重的抗震救灾“先遣队”,更是做整个社会动员的重要舆论推手。从5月13日开始,人们可以在街头的献血车前看到排起长队的人群,可以看到到处是踊跃捐款的场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这种我们曾经极度渴望,也曾经担忧失却的画面,自觉地出现在2008年中国最困难的时刻,实际上不仅是舆论动员的效果,也是媒体对灾区情况报道所激发的民族意志,是媒体力量的放大。
“新闻记者的精神感动了人民”!也因为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记者表现出了很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地震发生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在中华民族面对大灾大难考验的关头,新闻记者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抒发了人民情感、张扬了民族气节,为我们新的时代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