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选对了吗?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爸老妈耳朵背了,选一个助听器来助力吧!可很多人不知道,助听器如果选错了,不但帮不上忙,还有可能损害父母的健康呢!
  
  父亲年过七旬了,近年来一直听力不好。看电视时声音越来越大,家人同他说话时,在他耳边大声喊上好多遍他才能听见,有时候说三四遍他还是听差了。几个月前,我们送给他一个助听器,父亲满心欢喜地戴上了。谁知才过了一个月,他就再也不愿戴了。原来,他戴上助听器后感觉周围噪音越来越大,听得头晕头痛,耳朵也疼。我便带他去医院咨询,一检查,才发现是助听器的耳塞大小不合适惹出的这些麻烦。医院为父亲做了详细的听力检测后,明确了其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又重新为其选配了助听器。现在,父亲天天戴着助听器,而且一天都离不开了。
  
  听力测试,做了吗?
  听力测试,专业名称为纯音测试,主要是检查听力的受损程度,是一个主观数值,也就是能够听到的最小声音的分贝数。纯音测试包括定性和定量测试,定性测试是判断耳聋的性质,是神经性、传导性还是混合性等;定量测试,是评估患者听力损伤的程度。因为大部分耳聋病人尚有残余听力,如果患者只需要60分贝的助听器,但配戴了90分贝的,声音在耳朵里放得过大,反而会使听神经受损,导致听力下降、越来越聋。只有和听力水平相匹配的助听器,才能使听力水平得到提高,从而逐渐重建言语交谈能力。
  
  专家点评:
  这位老人遇到的情况在助听器选配中很常见。由于助听器并不是一个普通商品,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不仅仅存在像老人遇到的耳塞不合适的问题,还存在分贝与听力受损程度是否相匹配的问题,也有由于两侧耳朵听力受损情况不同,应单侧佩戴还是双侧同时佩戴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去正规医院做测听检验,然后再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和自己最匹配的。
  
  提防3个误区
   误区一:助听器会越戴越聋?
  专家释疑:配助听器只能放大声音,不能改变听力下降的趋势。老年人的听力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趋势,只要正确选择、规范佩戴助听器,就不会损伤听力。有些耳聋的老人感觉越戴越聋,其实如果不戴会更聋。
   误区二:助听器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专家释疑:与戴眼镜不同,佩戴助听器必须要有一个全面适应的过程。不要期望在开启助听器后一下子便能恢复百分之百的听力,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重建听觉记忆,在学习适应中感受助听器的微妙。开始的几个星期,切勿在声音嘈杂的地方佩戴助听器。最初几天,佩戴助听器的时间不应超过3个小时,当感到神经紧张或疲倦时,应摘下助听器休息数小时,然后每天逐渐延长佩戴时间。起初不要将音量调得太大,以免声音失真。不要试图听清远处的轻微声音,练习将注意力集中于想要听的东西上。在听电台及电视播音时,最好先学着听音乐节目。佩戴助听器的头1~3个月,有的人还可能感觉不舒服,如耳朵发闷、发胀,个别人还会出现耳朵刺痛的感觉,所以配助听器的老年人要有心理准备。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些使用者会感觉最初确定的性能参数稍有不适,这是正常的,请助听器验配者帮助调节一下即可。
   误区三:只有一侧耳朵比较背,所以只需要给听力不好的那只耳朵佩戴就行?
  专家释疑:只配一边,相当于在很大程度浪费了另一只耳朵的听力。尚有残余听力的耳朵长时间废置不用,缺少声音刺激,会逐渐导致大脑听神经萎缩,进而失去处理声音的能力,最后可能造成一侧耳朵听力功能完全丧失。还有,双耳配戴助听器能消除头颅的阻隔作用,能平衡听力,使外界声音听起来更饱满、更自然,因此最好双耳都配戴助听器。
  
  TIPS
  助听器也需要精心保养
  不少患者选配助听器后再也没有回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过维护,这是错误的。助听器不属于普通商品,它是一种电子产品,需要保养和维护才能持久耐用。由于人体会出汗,所以一定要对助听器进行定期清洗和保养,否则会造成音质下降、器材寿命减短。平时应尽量保持助听器的洁净和干燥,不要在下雨、游泳和洗澡、洗脸时配戴,更不可用高温烘烤的方式除潮。另外,要防止助听器受到剧烈震荡,避免摔坏。同时,长期不用助听器时应取出电池,防止电池放电后漏液腐蚀线路。
  
  合适即是最好
  助听器的式样和种类繁多,而且源源不断有新产品面世。不过归结起来,也无外乎这几种:
  1盒式助听器:多为国产,是我国老人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类,价格低廉(多在100元以下)。
  2耳背式助听器:与一个定做的耳模连接,可以很舒适地戴在耳廓后面。有的可与外部设备(听力培训设备、红外接受系统等)连接使用。
  3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需要根据个人专门设计,比较隐蔽,佩戴安全舒适,没有导线,可最大限度模仿人耳对声音的传送过程。但因所用电池功率不大,多用于轻中度耳聋患者。
  4高科技可编程助听器:具有多种功能,只要按一个钮,就可以改变助听器,以适应所处环境的需要。选配时,要结合自己的听力损失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因素综合考虑。
  5“爱迷你”型助听器:这是最新研发出的一款目前最小的助听器,它的体积小到当放入耳道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佩戴了助听器。使用也十分方便,只需把它插入到耳道中的最佳位置即可。在正式使用前,它已被设定为最佳程式,因此佩戴者无须再做任何调试。由于它放置的地方是过去的助听器无法企及的位置,因而能给佩戴者提供十分自然的放大音效。
其他文献
据2008年《英国医学期刊》的报道,研究者在访问了700位内科医生后发现,其中一半的人会给病人开安慰剂,例如维生素。这不是骗人吗?但事实上,安慰剂绝对不仅仅是让病人心理上好过一点,它的确能够缓解某些病情,让大脑、胃口、新陈代谢发生实际性的变化。不仅是安慰剂,许多虚假的健康信息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效果。    自己分泌神经传递素  2001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声称,安慰剂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发挥的效果
期刊
从5岁开始,小宝贝们便不再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步入儿童中期,一直到12岁。这个时期是他们认知创造力和志向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接近成人大小,可以通过增强、整理和运用数十亿的脑细胞突触之间的联系,让所有的脑细胞和大脑区域进行沟通。他们也拥有了控制冲动、理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和计划未来的能力。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分水岭,他们不再只是依附于父母的弱小生物,而开始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探索。但是以往
期刊
在监狱里待了8个月之后,豪斯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假释。然而此时,他又遇到了一个离奇的病例。这一次,他将如何在暴力的威胁下挽救生命,又如何向监狱里的同行证明他是对的?    案例    看守所中的新刺激  豪斯大叔在等待假释的看守所里遇到了一位狱友,他相继出现了关节痛、发热、皮疹等症状。狱医认为是淋病,但豪斯以更有说服力的诊断推翻了狱医的结论。患者的表现却远不止这么简单。接下来的异常出血及过敏性休克等症
期刊
在医学故事里,可能最具有反讽意义的莫过于——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转换。这其中,转换得最多的莫过于——当医生成为病人。    老罗医生的经历  爱德华·罗森鲍姆是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的一名医生,他有过辉煌的从医历史。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在军队里服务了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担任美国陆军野战医院的内科副主任。在诺曼底登陆中,由于出色地负责了5个师的伤员抢救而获得嘉奖。他还是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风湿免疫科的
期刊
近日,一则某品牌的乳饮料倒进盘子放置一夜后就变成“避孕套”的帖子,又掀起了新一轮口水战,甚至引发了很多饮用者的恐惧。其实,大可不必。    一个帖子引发的思考  我刚刚听到这件事时,觉得比较有趣。怎么会怕这种乳白色的凝胶呢?像很多人喜欢的双皮奶、姜撞奶、老酸奶……不都是含有牛奶蛋白的凝胶吗?怎么在自己家里变成凝胶状态,就能成为一个值得爆炒的新闻?转念再想想,如果不是什么商业战争的话,至少说明人们对
期刊
输卵管是精子和卵子运行的通道,所以它的畅通无阻非常重要。临床数据显示:有30%~40%的不孕都是因为输卵管不通。    百般辛苦“造人”计 | 人物标签:陈岚 30岁  结婚3年了,还没有按照计划怀上宝宝,我心里就有点儿着急。去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告诉我,有可能是我之前曾经做过的宫外孕手术导致输卵管堵了,让我做个输卵管通液检查一下。  当月月经后的第5天,我去了医院。躺在妇检床上,我能感觉到异物推
期刊
吃过药,打过针,用过“伟哥”却都不灵,难道此生只能“性趣缺缺”?当然不是!专家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阴茎支撑体”。    生活对我关上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人物标签:田斌 35岁     28岁时,我第一次谈恋爱。那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和正常的男人不太一样,我的阴茎无法勃起。第一次恋情就这样告吹了。7年来,我为了治病跑了不少医院。吃药打针都试过,还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都不管用。后来医
期刊
从间歇疼痛、持续疼痛、肌肉痉挛再到活动受限,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发现疾病,却都被忽视,或者同其他疾病混淆了。所以股骨头坏死才被称作“无声的疾病”。    留心3大症状  1.疼痛 疼痛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活动后加重,但也可能出现即使一直躺着休息也疼的情形。疼痛多为针刺样、钝痛或酸痛等,会蔓延到腹股沟区、大腿内侧、臀后侧和膝内侧,并伴随该部位的麻木感。   2.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患者的
期刊
春暖花开之际,正是外出旅游的好季节,谁说准妈妈只能呆在家里保胎?不过,为了玩得安全又尽兴,准妈妈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文章哦!    建议出游时间   孕早期(0~12周) 不适合!  这个阶段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过度的劳累会增加流产的危险。各种病毒在这个阶段对于胚胎的影响比较大,一旦生病,可以选择的药物也极其有限。前3个月往往妊娠反应比较厉害,准妈妈的精神和胃口都不佳,可能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 
期刊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驾驭血糖。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运动也有诸多讲究,多了少了都不行,快了慢了也不可靠。    病情加剧,运动过量惹的祸?  人物标签:林丹 45岁    林丹今年45岁,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所以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没想到这个时候,她母亲的健康却出了问题。为了治好母亲的病,林丹四处奔波。白天要去单位上班,晚上要到医院照顾妈妈,同时还要兼顾女儿。  最后,母亲的病情稳定了,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