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提出了将传统融入民俗文化教育整合进中小学生教育体系中的建议。文章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非正常的文化产生影响效果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策略进行探究,分别是转型传统观念、导入课堂教育以及积极开展校内活动。措施的有效实施,将会助力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进程,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节日感;传统节日;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掘、合理运用中国节日民俗教育资源,发挥其德育教育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小学生傳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意义
1传统节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存在统一性
传统文化通常带有一定的地方性内涵,不同民族的节日,均可以被视为呈现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传统文化经过数次的提炼,凝聚成为个体的行为方式,定局为形式各样的社会方程式。节日文化是一类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气氛为重要表征,整合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可以感受到了其对现实生活实践的深刻影响。借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的形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自我封闭至开放的过程,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过程。
2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是对非正常的文化的警惕
在全球化时代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一定改变。在世界大格局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生产与传播环节上占据一定优势,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受到一定冲击,故此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解除我国传统文化危机。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素养。要想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提高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首要取决于实施教育者自身节日民俗文化素养的高低。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民俗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历史教师要提升对中学生进行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在历史学科中的节日民俗教育。面对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内容,历史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进修、合作学习、合作备课等形式,对教材进行细致地研究,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人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切人点,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
第二,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地方校本课程,纳人学校教学计划。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在实践中开发的课程,具有更为生动、准确、有效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资源优势,最重要的是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在中学中国历史教学中,建立和开设传统节日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它可补充中国历史教材有关传统节日内容的不足,不仅弥补课程体系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不足,而且利用当地优秀的节日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被认同和被接纳,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除了常规的学校教学课程之外,历史教学课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民俗,从而传承民俗。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开展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让学生喜闻乐见,如主题校会、班队会、知识竟赛、文艺演出、歌咏赛、朗诵比赛、软笔书法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展览、古诗文颂读活动、经典阅读活动、主题活动方案评比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知识,发扬伟大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
三、培养节日感,发挥传统节日对大学生教育作用的路径
培养大学生的“节日感”,使传统节日切实发挥教育作用,需要大学生加强文化自觉,主动培养节日感,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联动并共同发力。
第一营造传统节日氛围,增强期待感。一方面大学生要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对传统节日保留一份浓浓的心理期待和热情。有人说过,节日需要一种长期和细心的准备。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节前准备之中,与父母长辈一起布置祭祀用品、节令美食、事象安排等传统节日物质文化符号,积极营造传统节日视觉文化氛围,在“热火朝天”的节忙中积蓄节日情感。另一方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学生要善于把浓烈的节日情感和期待进行传递和扩散,用“以情动情”的方式共同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使每一位节日参与人都受到强烈的“节味儿”感染而产生“节日感”。
第二参与传统民俗事象,增强体验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不能亲身经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各项安排,“节日感”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各种民俗事象之中,在春节守岁中祈福、纳福获得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在清明节祭祖扫墓中哀悼先人以积蓄生命力量;在端午节赛龙舟中实践奋勇争先、团结合作的意义;在重阳节登高祈福中践行和体验敬老孝亲的道德理念等。
第三升华情感情绪体验,增强归属感。大学生要主动承担文化责任,在内心深处对传统民俗活动保留仪式感,对仪式性节日安排保留神圣感。例如,春节前沐浴更衣不仅是简单清洁行为,还要将其作为辞旧迎新、参加祭祀所准备的净化仪式;中秋节准备月饼不仅为一饱口福,还要将其作为阖家(包括未团圆的亲人和已逝的先人)团圆仪式等,从而升华节日情感。
总之,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中学历史教师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实施对中学生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从而增强中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发扬伟大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实现民族节日文化的复兴。
(茂名教育学院 广东信宜 525300)
关键词:节日感;传统节日;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承载民族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掘、合理运用中国节日民俗教育资源,发挥其德育教育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小学生傳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意义
1传统节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存在统一性
传统文化通常带有一定的地方性内涵,不同民族的节日,均可以被视为呈现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传统文化经过数次的提炼,凝聚成为个体的行为方式,定局为形式各样的社会方程式。节日文化是一类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气氛为重要表征,整合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可以感受到了其对现实生活实践的深刻影响。借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的形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自我封闭至开放的过程,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过程。
2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是对非正常的文化的警惕
在全球化时代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一定改变。在世界大格局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生产与传播环节上占据一定优势,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受到一定冲击,故此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解除我国传统文化危机。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素养。要想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提高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首要取决于实施教育者自身节日民俗文化素养的高低。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民俗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历史教师要提升对中学生进行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在历史学科中的节日民俗教育。面对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内容,历史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进修、合作学习、合作备课等形式,对教材进行细致地研究,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人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切人点,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
第二,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地方校本课程,纳人学校教学计划。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在实践中开发的课程,具有更为生动、准确、有效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资源优势,最重要的是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在中学中国历史教学中,建立和开设传统节日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它可补充中国历史教材有关传统节日内容的不足,不仅弥补课程体系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不足,而且利用当地优秀的节日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被认同和被接纳,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三,除了常规的学校教学课程之外,历史教学课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民俗,从而传承民俗。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开展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让学生喜闻乐见,如主题校会、班队会、知识竟赛、文艺演出、歌咏赛、朗诵比赛、软笔书法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展览、古诗文颂读活动、经典阅读活动、主题活动方案评比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知识,发扬伟大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
三、培养节日感,发挥传统节日对大学生教育作用的路径
培养大学生的“节日感”,使传统节日切实发挥教育作用,需要大学生加强文化自觉,主动培养节日感,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联动并共同发力。
第一营造传统节日氛围,增强期待感。一方面大学生要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对传统节日保留一份浓浓的心理期待和热情。有人说过,节日需要一种长期和细心的准备。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节前准备之中,与父母长辈一起布置祭祀用品、节令美食、事象安排等传统节日物质文化符号,积极营造传统节日视觉文化氛围,在“热火朝天”的节忙中积蓄节日情感。另一方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学生要善于把浓烈的节日情感和期待进行传递和扩散,用“以情动情”的方式共同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使每一位节日参与人都受到强烈的“节味儿”感染而产生“节日感”。
第二参与传统民俗事象,增强体验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不能亲身经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各项安排,“节日感”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各种民俗事象之中,在春节守岁中祈福、纳福获得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在清明节祭祖扫墓中哀悼先人以积蓄生命力量;在端午节赛龙舟中实践奋勇争先、团结合作的意义;在重阳节登高祈福中践行和体验敬老孝亲的道德理念等。
第三升华情感情绪体验,增强归属感。大学生要主动承担文化责任,在内心深处对传统民俗活动保留仪式感,对仪式性节日安排保留神圣感。例如,春节前沐浴更衣不仅是简单清洁行为,还要将其作为辞旧迎新、参加祭祀所准备的净化仪式;中秋节准备月饼不仅为一饱口福,还要将其作为阖家(包括未团圆的亲人和已逝的先人)团圆仪式等,从而升华节日情感。
总之,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中学历史教师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实施对中学生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从而增强中学生的传统节日知识,发扬伟大祖国的节日文化传统,实现民族节日文化的复兴。
(茂名教育学院 广东信宜 5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