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话舆图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m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舆图为古代地图的通称,也叫舆地图,大多指疆域图。在2006.5.26-6.26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展览中共展出了18幅地图。这18幅地图囊括了我国绘制地图的几种传统方法:计里画方、山水画法、经纬测量。此次展出舆图规模之宏大,是各种形式的舆图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80%的地图是第一次与国内观众见面,可谓“千年一面”。最惹眼的要数《福建舆图》,它是此次展览中最大的一幅地图,也是我国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幅绢质地图。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绘制地图的重要方法,采用的是正方方格的网格坐标体系,每一方格的边长,相当现今地图的比例尺。“计里画方”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西周说、西晋说和宋代说等。到了元代、明代,“计里画方”在地图绘制中已屡见不鲜,《广舆图》的总图和分图均采用了计里画方法,总图的方格每格表示500里,比例尺大约是1∶15 500 000,分图的方格每格表示100里,比例尺大约是1∶3 100 000。采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的地图,其精确性超过前人且真实可靠,按此法绘制地图沿用了500余年(从《禹迹图》绘制时间算起),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采用经纬度测量,并采用了投影方法,但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画方制图,也就是说清代地图是经纬度法和计里画方法配合使用的产物。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禹迹图》(朱拓本,图一)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计里画方绘制的地图。原图约在北宋元丰三年至绍圣元年(1080—1094)绘成。刘豫阜昌七年(南宋绍兴六年1136)刻石。但传拓年代不详。图纵79厘米,横78厘米,近似于方形。图中题“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阜昌七年四月刻石”。图中绘制出中国大陆水系轮廓,有名称的河流近80条,其中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线条较粗,其走向与现代地图接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代计里画方精确度之高。值得一提的是,图中大多河流名称中的“江、河”为“水”,如:汾水(即今汾河)、嘉陵水(即今嘉陵江)、湘水、沅水、漓水等。黄河为“大河",长江为“大江"。根据有文字记载,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前的1700多年间,黄河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图中黄河就是在渤海湾海河口入海的。
  
  形象画法
  
  


  中国传统制图方法除计里画方外,还有一种将地形、地物等诸要素用形象逼真的方法绘制地图的,称为形象画法。形象画法的地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吸收了以山水为主题的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特点形象直观、立体感强、极富艺术性和易读性,但精确度不高。此次展览中有15幅地图采用了形象山水画法,生动逼真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特点。
  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部。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四十七年(1708)初具规模,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部建成。建筑物达110余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从康熙(1662-1722)后期开始,直到咸丰(1851-1861)年间,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山庄避暑巡幸,并处理朝政。因此,避暑山庄成为清代第二处政治行政中心和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1994年,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避暑山庄已无当日的辉煌,好多景点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早期绘制的避暑山庄图来窥见避暑山庄的全貌了。其中清光绪年间的《避暑山庄全图》(图二)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此图采用传统形象画法,生动描绘了行宫、外八庙及附近山水胜景。图中用红色标签分别标示出一部分康熙四字题名的36景和乾隆三字题名的36景。全图内容详尽,画工精致,色彩艳丽,景点各要素均采用透视符号,形象逼真,立体感强,麋鹿、白鹤不时在林间出没,形象生动,使整幅图充满了生机。此图作者不详,但它不失为一幅清皇家园林专题地图,也是中国古代同类地图中的精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安成作为第一任驻藏大臣,他本着爱国尽责的精神,为防御外敌入侵,巩固藏区防务,给后人留下了一幅较详尽的入藏及西藏全图-《自打箭炉至前后藏途程图》。图中形象地绘出了自打箭炉入藏的北、中、南三条路线。其中南道:出打箭炉南关往南,即川藏官道,驻藏大臣和官兵均由此路进藏。南道海拔低,气候温润,居民稠密,驿站较多,利于官兵办事、行进,但此路弯曲迂折,路途较长。北道的捷径、南道的曲折,在图上一目了然。中道和南道为当时的茶马古道,此图作者寻访相关资料比较容易且全面,所以中、南两道绘制较为北道详细,粮台、塘埔、三十九族在图中都有注记。
  此图采用形象画法较详细地绘出了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城廓,以及土司寨、寺庙、村落、山脉等,并用虚线标注各站路途走向,但未标注路程距离。图中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分别用文字注出流向,而且标注了西藏的疆界毗连:四川界、云南界、新疆界、缅甸界、越南界、俄罗斯界、廓尔喀界(尼泊尔)等,并用红线绘出了四川界。
  《台湾地图》又名《福建台湾地理全图》,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手绘台湾地图之一。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题签,绘制年代下限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图中方位为上东下西。图中绘制范围自台湾岛北端的鸡笼山和鸡笼城(今基隆市)至岛南端的沙马矶头山、红头屿和小琉球山(今高雄之南琉球屿),西至澎湖列岛。此图内容重点表示台湾岛西部山川、平原的地形地物,水系和居民地,包括府、县和台湾最早兴起的港口城镇,以及山区少数民族番社住地。山地采用重彩形象绘画,雄伟奇秀。图中画出的大小河流,自东向西流入大海。海水用大波浪花纹表示,动感十足。此外,图上还表示了炮台等兵塞要冲内容,使地图兼有军事用途。
  除上述地图外,现代摹绘的《舆地图》、现代珂罗版影印的《五园三山图及外三营地图》、金碧山水画法的《西湖全景图》、彩色手绘的《南岳全图》、《江西全省图说》、《直隶长城分防险要关峪各口山水形势地舆城图》也都采用形象画法。
  
  


  


  地图的经纬线
  
  随着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到来,带有经纬度的西式世界地图也在那时传入中土。《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三),就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金陵曹君义木刻印,124.6厘米见方,民间较早刻印的世界地图。当时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在绘制世界地图时,都会把自己的国家放在地图的中间,曹君义也不例外,他所刻的世界地图就是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用图文相兼的形式,展现了明朝的地理疆域及欧洲、地中海、非洲等东半球的概貌。图上方题有“万国大全图说”:“阅此图者万国大全图也,先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八卦,八卦化与万物……”。图中详细刻绘明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用不同符号表示府、州、县、卫和土司,并画出府的辖境;用立面形象表示山脉和长城,河流、湖泊与海洋均加绘波纹。其中历史人物事迹和境外介绍内容,分别用文字记注于相应的地点。图上已绘有三十六条未标经度的经线,并标注了南北纬度,且相应的南纬九十度为南极,北纬九十度为北极。此法在传统的地图绘制中属于首见,显然是受到明末来华耶酥会士编绘世界地图资料的影响。图下方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详细注明了十三省各省的纬度,及其各省间的路程。在图的周边标注了各个国家简介及距离顺天府(北京)或应天府(南京)的距离。如红夷国:人皆以红绢缠头布缠身。黑人国:即波斯国。毛人国:人皆卵生有翼鸟喙能飞不远。
  
  最大的地图
  
  我国现存最大的地图要属这次展览中的《福建舆图》(图四),它原是清内阁大库旧藏文献,自1909年清政府拨交给京师图书馆,这是第一次在大众面前露脸。这幅七米五见方的大地图着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福建舆图》又称《福建全省道里图》。据文献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委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收复台湾,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再度实现祖国统一。为加强对台湾管理,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施琅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康熙皇帝采纳了施琅建议,并于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己酉(1684.5.27),设台湾府及台湾(今台南)、诸罗(后改名嘉义)和凤山(今高雄)3县,隶属福建省。图中已绘出上述府、县。而康熙二十五年(1686)泉州府晋江县的厦门所升置厦门厅,图上仍为厦门所。由此可推测此图绘制年代应在这两个事件发生年之间,即1684-1685年。
  全图采用形象画法,将福建全省(含台湾)府、州、县的疆界、城镇、山川、道路以及重要关隘、山寨和岛屿、口岸等各要素形象逼真地绘制于图上。各要素采用立体透视画法,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图中未注明比例,却用文字注明各城廓内的四至和里程。山川河海采用传统山水画法,形象直观地勾绘出武夷山及其他重要山峰、河中险滩及桥梁。所有景点均一一标注名称,一目了然。山峰朝向基本采用“对景法”,即四周山峰大致都朝向附近的城池居所中心。但根据地貌分析,全图方向与现代福建省各市县方位还是比较统一的,即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全省四周界线之外注明接壤的广东、江西和浙江诸省各地名称。
  
  水利图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中期彩绘的《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图》(图五),采用传统画法,把长江自荆江以下至海口段与大运河绍兴杭州至北京皇城全程合壁绘于一长卷中,并标注了沿江水势、地名、里程及沿运河闸坝等。图中城郭、山峦采用形象画法,沿河著名府县、河湖均加考证文字,关键航道和闸口等处注明粮船转运途径,各段河道分别标注里程,运河水利信息十分详尽,是历代大运河舆图的代表作之一。
  国家图书馆藏反映长江名胜的地图有多种版本,此次展览的是同治六年(1867)冯世基绘的《长江名胜图》,此图原是经折装,共六十八面,后改卷轴装。其中绘图部分长达1120.6厘米。图中方向应为上南下北,主要描绘了长江两岸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图绘范围西起湖北省石首县,东至江苏省江阴县。图中各要素均采用透视符号来表示,并借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手段,形象逼真,是现存较早的江河名胜游览图。全图采用“对景法”的表现形式,即所绘长江两岸各类地物要素均朝向河流中心线,与航船中人们的观感一致,有着独到的功用。每个泊船处均注明大小水时机要求。
  潘季训是明代的治黄专家,《河防一览图》为潘季训治理黄河重大成果。《河防一览图》至少有3种版本,这次展览中展出的是墨拓本,图长20米之多,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治黄工程图。全图以黄河为主,绘出黄河自星宿海至江苏徐州附近与运河合流后夺淮入海的流程,并将北京至浙江的南北大运河与黄河并列绘于同一画面中。黄河两岸堤坝工程、决溢时间和地点、筑堤年代和堤长以及河流险段等标注醒目。
  此次展览中另一幅《黄河全图》,绘于道光五年(1825)之前,是现存比较早的黄河水利手绘工程图。此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出了黄河自星宿海至苏北入海口的全程。沿河两岸的府、州、县、寺庙古迹、湖泊等均有注记。特别详细地画出黄河自徐州府以下的两岸大堤、闸坝、埽工等。图中开封府兰阳县尚未改名为兰仪县,故将此图绘制年代定于道光五年之前。
  
  样式雷
  
  "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其建筑设计图(现存二万多幅)涵盖了都城、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皇家建筑,如颐和园、圆明园、故宫、北海、中南海、清东陵、清西陵、沈阳故宫、恭王府等,包含了相关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用料等方面的详情细节,对清史、古代科技史尤其是建筑史以及相关文物建筑保护和研究,均具巨大价值,向受学界的高度重视。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774—1776)建成,是清廷收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的藏书楼。《文渊阁地盘立样图》(图六),乾隆年间绘。图中采用多点透视的立体画法,工笔描绘出文渊阁及相关建筑群的立体图样,敷以斑斓重彩,极其精致。图中的楼层、回廊、立柱、台阶、配殿、碑亭、石桥、正门等无不形象直观,工匠见图即可进行外围施工。
其他文献
所谓“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经书,根据内容可分为儒经、佛经、道经三种;按形式分有经碑、经幢、经板、摩崖等几种。从时间上看,儒经刻石最早;从数量上看,佛经刻石最多。从文献的流传和完整性上,也是儒释二家经典刻石的价值最为突出。  儒家发源于先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遂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正统观念和主流思想,儒家著作被奉为万世不易的经典。东汉经学兴盛,立五经博士十四家,各家所传经文皆辗
期刊
油画,这一通过油彩在麻布上做画的西方艺术形态,一直处于汉语画图的地域之外,近百年来才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尽管早在8世纪乃至17世纪西方传教士就已经把油画这一绘画种类带到了中国,但中国油画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还应该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批从西方留学回来的画家们所开展的创作活动和教学活动算起。他们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留学日本的高剑父和留学欧洲的他铁夫、徐悲鸿、林凤眠等人。就近百年中国油画艺术的引
期刊
甲骨是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发现的,至今已有100余年。到目前为止已出土甲骨15万片左右,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有许多流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的海外遗珍。甲骨文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已成为近代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是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内容包括甲骨发现历史,甲骨文流传、著录,卜辞内容研究,龟甲、兽骨种属、来源、使用部位、占卜过程、时期等。甲骨文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政治、军事
期刊
近年笔者在工作外出期间有幸认识“德宝斋”主,承蒙主人不吝将家藏青铜瑰宝与笔者赏鉴。在目睹、摩挲该器后,感其造型风格新颖独特。且该器从未见于著录。今公诸于世,以使读者共赏之。  本器为兽状容器,圆形口,有盖。盖中心配置一半圆形钮,钮两侧各连铸一兽首饰,钮套一活环。口径9.1,连盖高17,连梁高21厘米。底长18.6,底宽14.2厘米。器体作圆鼓的前后两兽相合,兽首相背状。每兽都有粗敦的两只低矮前足,
期刊
中国嘉德2006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将推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角茶轩珍藏明清书画、食筍斋珍藏中国书法、静观居珍藏中国近现代绘画、瓷器工艺品家具珠宝、存仁堂藏瓷器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古籍善本、碑帖法书、邮品、李安深收藏纸币、古钱、金银锭、金银币、铜镜等专场。拍卖会预展将于11月19日至11月21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期刊
敦煌写经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4世纪一直延续到11世纪,长达7个世纪之久。据我们最近对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的初步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遗书在古代进行了不同程度修复。  敦煌古代写经的修复比较复杂,有的写经是层层裱补,而且每层裱补纸的纸质、颜色不同——有7、8世纪的中原纸,有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生产的纸张,也有归义军时期敦煌自己生产的纸张。从补纸的数量来分析,应以吐蕃占领时期、归义军时期敦煌本地生产的纸
期刊
柴窑一直是陶瓷考古界的一大悬案。一则,从明代以来文人笔记中就对其多有描述,虽或详或略,不一而足,但这些记述都承认柴窑是古瓷之冠,质精色异,且传世稀少,加深了柴窑的神秘色彩;二来,考古界至今未能找到所谓柴窑窑址,也不能对任何一件传世器物冠以柴窑之名,没有与文献对应的出土资料,更使柴窑探索如陷迷雾。当然,这种不确定性也为研究者留下了极大的探索空间,仅关于柴窑的产地就有众多意见。笔者从梳理明清文献入手,
期刊
编者按:本刊2006年第十期《神秘奢华的国君夫人墓》介绍了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以及26号墓的发掘过程和取得的收获,本文将着重介绍著名的27号大墓。    2005年5月-2006年9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韩城市文物旅游局联合组成的韩城考古队,开始对27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除编钟、编磬未完全清出外,截止8月底,27号墓的发掘工作已近尾声。    打破27号墓的灰坑和“地
期刊
国家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古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将内阁大库的40多箱满文图书拨交学部开始,国图的民族古籍收藏种类不断丰富。此后接收了殖边学校的四五箱满蒙文图书,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重金购得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西夏文献、240叶新疆出土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抗战期间,马学良教授、万斯年先生历尽千辛万苦,用当时的9万元购回500多册彝文古籍,同期在云南丽江一带收集了一批东巴文资料近4
期刊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相关。本文仅就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书籍保护的关系,略加剖析。    简策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