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在汉十高速公路疾驰。过了谷城地界,八百里武当山的峰峦壑谷就退成一幅山水画,挂在身后层层叠叠的云烟里。江汉平原如一副棋盘,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时,一道独特的景观跃入眼帘:在高速公路两侧的乔木枝丫上,鹊巢累累,绵延不绝,像枝柯间悬挂着一个个黑色的小灯笼,像低空伸出一只只半握着的拳头,像河滩上苔藓初生的卵石。它们以加速度冲击着你的视觉,又如一页线装书无声无息地翻过去。
巢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是抵御侵害的堡垒。因此,巢居是生命进化的自然选择,是所有动物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唯一不同的是,动物根据自己的生存区域和生活习性,会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西晋张华对此有考证,他在《博物志》中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
每一只喜鹊都是一个建筑师。黑白分明的羽毛诠释了它们的建筑风格:质朴,简单,实用。每年寒冬时节,喜鹊就开始忙碌着筑巢。喜鹊似乎知道自己很讨人类喜欢,它们也自觉地逐人而居。在人类居住的村庄,或者靠近人类居住的田野、公路、林地,喜鹊选择树冠较大的乔木顶端,找到一处枝丫分布合理的位置,作为巢基。雄鹊雌鹊双双飞到附近的山林,搜寻能够担当建材的枯树枝,以嘴衔之,颉颃飞回,一枝一枝地搭建,一日一日累积下来,形成一个圆球形的建筑。它们从河滩和土地里,啄取黏性的泥巴,层层填充巢的内壁,在巢的底部,铺上一层细土,用双脚反复踩踏,形成一个碗状的托盘。再从村庄和野外,找寻棉絮、芦花、软草、毛发,在托盘里垫上薄薄的一层。经过这些繁重的劳作和复杂的工艺,一个坚固而温暖的家就建成了。喜鹊终于可以安心地在巢里产卵、孵育、生活,书写属于它们的编年史。
人类作为具有高超智慧的动物,能够从其他动物的生存技巧中受到启迪,师其长技,为己所用。人类始祖由古猿进化而来,大脑中遗存了树上生活的集体无意识,当他们从树上来到地上,又面临着各种生存威胁,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他动物树上居住的生存技巧。《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中国古代神祇人物五氏之一,传说他教人民以树枝、草叶为材料,在树上搭巢,既可遮风雨,又可避禽兽,这实在是人类居住文明史上的一个分野。对此,《庄子·盗跖》亦有详细记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的居住文明也不断演变。远古时期人类以穴居、巢居的方式栖身,新石器时代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栏式建筑,商周时期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为主要建造技术的院落出现,汉代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隋唐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宋代注重庭院园林化设计,明清时期,北方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江南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布置单位,并营建园林。现代以来,随着钢筋、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摩天大厦直刺云霄,城市不断涌现,人类被分割在一个个固定的狭小单元里。
英国建筑学批评家斯蒂芬·加得纳在《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一书中认为,人类在不同环境、传统、习俗和材料的约束下产生的相异的本土建筑风格中,发现一种美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导致建筑结构的巨大的成本差异,是因为人们忘却了或者是主动抛弃了建筑不过是围绕着你的背景、支撑着你的地面和庇护着你的屋顶而已。一座建筑,无论是贝阙珠宫,还是蓬门荜户,它的实际功用是一样的,只是供人类栖身的居所。可是人类把社会因素引入居所,将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甚至手握的权柄,都对象化到住房之中,最初所居巢穴那种朴实无华的風格丧失殆尽。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明,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建筑美学。古代建筑凝聚了初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现了横亘历史的建筑杰作,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老建筑被认为是永恒的典范。中国的古典园林善于营造虚幻的意境,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艺术境界,寄寓个人情思。20世纪初叶以来,以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出现,强调“形式随从功能”的原则,注重建筑形象的逻辑性,普遍采用非对称构图,使用简洁的处理手法,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人类进入了摩天大厦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涌现,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强调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在我看来,古典建筑使用的土木砖瓦具有良好的呼吸性,能够真正贯通人类和大自然的血脉,让人在大地上安居,而不是在后现代的虚无中迷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类的野心还远不止如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太空开发不断取得新的惊人成就,地球家园又不堪负荷,海平面逐年上升,地球像夏天穿了棉袄,体温飙升。人类已经跃跃欲试,要移民去月宫和火星居住了。人类还热衷于构建来世的居所,活着的时候就忙着看风水、测吉凶,精心挑选死后的墓地,一些帝王将相和豪商巨贾甚至构筑庞大的地下宫殿,陈列金银玉器于其中,他们想要将现世的炙热权柄和奢靡生活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然而,等他们死后,一缕幽魂,一抔黄土,那些奇珍异宝成了埋在地下的文物。
与精心构建日常居所的热乎劲儿相比,人类大大疏忽了对心灵之巢的营造。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有意识,人类生活具有社会性。对心灵的守护和对社会的皈依,应该成为人一生的功课和使命。人的肉体中,只有灌注了人的理性与良知,才会养成完善人格和美好心灵,才不至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是,人最大的危险在于容易被物质淹没,在经济奇迹造就的财富神话中,一些人放弃了对宇宙真相的追问和对生命本质的沉思,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格扭曲。魂不能守舍,魄不能镇宅,徒有一副臭皮囊。精神家园的沉沦是人类最可怕的事件,它会使人类的精神高地沦为名利孤岛。长此下去,人类在丛林法则中败退,重新回到树上?亦未可知。
“一枕秋声鸾舞月,半窗云影鹤归巢。”唐代诗人牟融《题赵支》中的这一联诗句,用生物学知识来解读,叫作归巢性。动物远离其繁衍居住的窝巢,依然能记住这些地方的位置,并且具有归返的能力。比如燕子、信鸽、蚂蚁、蜜蜂、鲑等,莫不如此。屈原在《哀郢》一诗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李白则升华了归巢境界,他在《赠闾丘宿松》一诗里写道:“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青莲居士由鸟及人,说明了人类及动物都有思乡情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今天,世界已成地球村,人类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许多人客居他乡、漂泊异域,忘却了回家的路,究竟是动物性的守旧,还是人性的衰落?人类只怕不能仓促下结论。
这时,一道独特的景观跃入眼帘:在高速公路两侧的乔木枝丫上,鹊巢累累,绵延不绝,像枝柯间悬挂着一个个黑色的小灯笼,像低空伸出一只只半握着的拳头,像河滩上苔藓初生的卵石。它们以加速度冲击着你的视觉,又如一页线装书无声无息地翻过去。
巢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是抵御侵害的堡垒。因此,巢居是生命进化的自然选择,是所有动物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唯一不同的是,动物根据自己的生存区域和生活习性,会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西晋张华对此有考证,他在《博物志》中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
每一只喜鹊都是一个建筑师。黑白分明的羽毛诠释了它们的建筑风格:质朴,简单,实用。每年寒冬时节,喜鹊就开始忙碌着筑巢。喜鹊似乎知道自己很讨人类喜欢,它们也自觉地逐人而居。在人类居住的村庄,或者靠近人类居住的田野、公路、林地,喜鹊选择树冠较大的乔木顶端,找到一处枝丫分布合理的位置,作为巢基。雄鹊雌鹊双双飞到附近的山林,搜寻能够担当建材的枯树枝,以嘴衔之,颉颃飞回,一枝一枝地搭建,一日一日累积下来,形成一个圆球形的建筑。它们从河滩和土地里,啄取黏性的泥巴,层层填充巢的内壁,在巢的底部,铺上一层细土,用双脚反复踩踏,形成一个碗状的托盘。再从村庄和野外,找寻棉絮、芦花、软草、毛发,在托盘里垫上薄薄的一层。经过这些繁重的劳作和复杂的工艺,一个坚固而温暖的家就建成了。喜鹊终于可以安心地在巢里产卵、孵育、生活,书写属于它们的编年史。
人类作为具有高超智慧的动物,能够从其他动物的生存技巧中受到启迪,师其长技,为己所用。人类始祖由古猿进化而来,大脑中遗存了树上生活的集体无意识,当他们从树上来到地上,又面临着各种生存威胁,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其他动物树上居住的生存技巧。《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中国古代神祇人物五氏之一,传说他教人民以树枝、草叶为材料,在树上搭巢,既可遮风雨,又可避禽兽,这实在是人类居住文明史上的一个分野。对此,《庄子·盗跖》亦有详细记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类的居住文明也不断演变。远古时期人类以穴居、巢居的方式栖身,新石器时代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栏式建筑,商周时期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为主要建造技术的院落出现,汉代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隋唐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宋代注重庭院园林化设计,明清时期,北方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江南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布置单位,并营建园林。现代以来,随着钢筋、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摩天大厦直刺云霄,城市不断涌现,人类被分割在一个个固定的狭小单元里。
英国建筑学批评家斯蒂芬·加得纳在《人类的居所:房屋的起源和演变》一书中认为,人类在不同环境、传统、习俗和材料的约束下产生的相异的本土建筑风格中,发现一种美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导致建筑结构的巨大的成本差异,是因为人们忘却了或者是主动抛弃了建筑不过是围绕着你的背景、支撑着你的地面和庇护着你的屋顶而已。一座建筑,无论是贝阙珠宫,还是蓬门荜户,它的实际功用是一样的,只是供人类栖身的居所。可是人类把社会因素引入居所,将自己的身份、地位、财富,甚至手握的权柄,都对象化到住房之中,最初所居巢穴那种朴实无华的風格丧失殆尽。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明,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建筑美学。古代建筑凝聚了初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出现了横亘历史的建筑杰作,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老建筑被认为是永恒的典范。中国的古典园林善于营造虚幻的意境,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艺术境界,寄寓个人情思。20世纪初叶以来,以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出现,强调“形式随从功能”的原则,注重建筑形象的逻辑性,普遍采用非对称构图,使用简洁的处理手法,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人类进入了摩天大厦时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涌现,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斯特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强调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以及与现有环境取得联系。在我看来,古典建筑使用的土木砖瓦具有良好的呼吸性,能够真正贯通人类和大自然的血脉,让人在大地上安居,而不是在后现代的虚无中迷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类的野心还远不止如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太空开发不断取得新的惊人成就,地球家园又不堪负荷,海平面逐年上升,地球像夏天穿了棉袄,体温飙升。人类已经跃跃欲试,要移民去月宫和火星居住了。人类还热衷于构建来世的居所,活着的时候就忙着看风水、测吉凶,精心挑选死后的墓地,一些帝王将相和豪商巨贾甚至构筑庞大的地下宫殿,陈列金银玉器于其中,他们想要将现世的炙热权柄和奢靡生活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然而,等他们死后,一缕幽魂,一抔黄土,那些奇珍异宝成了埋在地下的文物。
与精心构建日常居所的热乎劲儿相比,人类大大疏忽了对心灵之巢的营造。人之所以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有意识,人类生活具有社会性。对心灵的守护和对社会的皈依,应该成为人一生的功课和使命。人的肉体中,只有灌注了人的理性与良知,才会养成完善人格和美好心灵,才不至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是,人最大的危险在于容易被物质淹没,在经济奇迹造就的财富神话中,一些人放弃了对宇宙真相的追问和对生命本质的沉思,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格扭曲。魂不能守舍,魄不能镇宅,徒有一副臭皮囊。精神家园的沉沦是人类最可怕的事件,它会使人类的精神高地沦为名利孤岛。长此下去,人类在丛林法则中败退,重新回到树上?亦未可知。
“一枕秋声鸾舞月,半窗云影鹤归巢。”唐代诗人牟融《题赵支》中的这一联诗句,用生物学知识来解读,叫作归巢性。动物远离其繁衍居住的窝巢,依然能记住这些地方的位置,并且具有归返的能力。比如燕子、信鸽、蚂蚁、蜜蜂、鲑等,莫不如此。屈原在《哀郢》一诗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李白则升华了归巢境界,他在《赠闾丘宿松》一诗里写道:“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青莲居士由鸟及人,说明了人类及动物都有思乡情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今天,世界已成地球村,人类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许多人客居他乡、漂泊异域,忘却了回家的路,究竟是动物性的守旧,还是人性的衰落?人类只怕不能仓促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