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史上的猜想有很多,其中哥德巴赫猜想因为命题简单(只要有初中数学知识就能看懂)而为全世界所熟知.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指出: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6 = 3 + 3,8 = 5 + 3,10 = 5 + 5,12 = 7 + 5等.
  欧拉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能证明它,但他认为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的叙述如此简单,而欧拉却不能证明,因而吸引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人们还根据它得到了一个推论: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素数的和.例如,9 = 3 + 3 + 3,11 = 5 + 3 + 3,13 = 5 + 5 + 3,15 = 7 + 5 + 3.
  哥德巴赫猜想提出后,许多著名数学家把精力投入到攻克这个世界难题上来.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等人提出用“圆法”来解决猜想.在此基础上,数学家维诺格拉陀夫于1937年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基本上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论.
  因直接证明这一猜想困难重重,所以人们就先证明关于猜想的一个弱命题:每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的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b的数之和,这个命题就记作a + b,然后步步推进,最后证明1 + 1的正确性.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首先用“筛法”证明了9 + 9. 此后又经过许多数学家(包括中国的王元等人)的努力,到1965年,苏联的数学家又证明了1 + 3.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宣布他证明了1 + 2,并于1973年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求证结果,国际上称为“陈氏定理”.但是,要想证明1 + 1,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还有许多路要走.
  2000年3月,英国费伯出版社和美国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联合宣布:谁能在两年内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将得到100万美元!但德国数学家施特洛特说,即便是奖1亿美元,也未必能加速问题的解决,因为100年对于数学并不算长.
  (摘编自《文明的历程》)
  
  【责任编辑:潘彦坤】
  
  数学与建筑
  
  我们非常熟悉某些用于建筑的数学形式,诸如正方形、矩形、锥体和球体等.但有一些建筑结构却以人们知之甚少的形状设计.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便是旧金山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所用的双曲抛物面设计.该设计出自P.A.鲁安、J.李以及罗马的工程顾问P.L.奈维、马萨诸塞州工程学院的P.比拉斯奇等人.
  在剪彩仪式上,当人们问到对于该教堂米开朗琪罗会怎么想时,奈维回答道:“他不可能想到它,这个设计是来自那时尚未证明的几何理论.”建筑物的顶部是一个2 135 立方英尺的双曲抛物面体的顶阁,楼面的上方有200 英尺上升的围墙,由四根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塔支撑着,该塔延伸到94英尺的地下.每座塔重达900万磅.墙由1 680 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库房组成,含有128 种不同的规格.正方形基础的大小为255 × 255 平方英尺.
其他文献
1 将两个有理数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已知它们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以“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探讨了如何具体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于生物课堂教学,以期为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那么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二元一次方程(组)和方程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学生的饮食健康状况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以中国营养学会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学生健康课程标准作为测评的内容和目标依据,以SOLO分类理论为技术路线,以学生的饮食观念和饮食行为为内容的饮食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学生健康饮食意识较为缺乏,普遍存在不合理饮食行为。学生的健康饮食知识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偏食情况严重。相关部门应重视中学生健康饮食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正数和负数就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且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下面就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几例,让我们一起感受正负数的实际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模拟染色体组的形为变化,采用观察思考、类比分析、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模拟建构的方式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模型建构 概念教学 染色体组  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本节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基因突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述生物体因染色体发生变异而产生的影响,是落实必修二模块中遗传这一核心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近期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下而我们一起来看看如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大事中的数学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很多人即使不了解,可能也听说过。与泰勒斯、德谟克利特等人相比。这两位的知名度要略高一些,这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探索万物本原的自然哲学转向了研究人与社会。前面我们讲的人和他们研究的自然哲学,被史学家们称为是前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还有一个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三人联手打造了西方哲学。至今仍然受到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研究哲学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角的问题,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共同感受一下角的魅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应用有理数运算的有关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不断提高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