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训练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记忆·夯实基础
  1.为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出规范的汉字。
  菜畦( ) 桑葚( )
  轻捷( ) 蟋( )蟀
  臃( )肿 确凿( )
  书shú( ) 脑suǐ( )
  斑máo( ) 蝉tuì( )
  kuī( )甲 fù( )盆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像珊瑚珠攒( )成的小球儿。
  (2)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 )在盒子里。
  (3)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 )赏( ),这里是荒园,人迹( )罕( )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4)因为他是宿( )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5)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
  (6)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 )过去,拗过去。
  3.选词填空。
  (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
  A.乐趣 B.趣味
  C.情趣 D.兴趣
  (2)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A.欣赏 B.品鉴
  C.鉴赏 D.玩赏
  (3)这是闰土的父亲所 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A.传授 B.教授
  C.教导 D.讲解
  4.仿照前面的例句,再写一组排比句向朋友们介绍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朋友,百草园真是我童年的乐园呀!春天,你看那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
  
   。
  <<<重理解·感悟课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集。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强烈的不满。
  D.“三味书屋”虽说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等都是好玩的事情。
  6.“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7.阅读下面的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
  。
  (2)选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3)选段中的加点字可否换成
  “停”?为什么?
  
  (4)选段中为什么要对拔何首乌根进行详细的描写?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这两方面加以回答。
  
  <<<测思维·拓展能力
  8.提起“鲁迅”这个名字,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他庄重严肃的一面,但在學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他的童年生活也充满了欢乐与童趣。那么,你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300字以内,答题纸自备)
其他文献
不知怎的,每一次回乡下老家探望已近古稀的爷爷奶奶时,总能瞧见一位浓眉大眼的壮汉坐在村口那棵老桑树下的青石板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出神,见到我们便“嘿嘿”直笑。每到这时,奶奶便攥紧眉头,快步走过。时间一久,我便心生好奇。后来才从奶奶口中得知,他是邻居王爷爷的儿子,是个傻子,没事儿就喜欢坐在桑树下,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从那以后,每次从他身旁走过,我都特意装出一副趾高气扬、大摇大摆的样子。他却像
期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部分中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不过,让学校管理者煞费苦心的,并不是手机,而是某些学生利用手机玩微信、刷微博、听音乐、打游戏、查答案,反倒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为了加强对手机的管理,新学年开学之际,各中学都会发布手机禁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或在校内使用手机。由此,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的话题便引发了多方讨论……  《北京晚报》(2018.6.22) 孩子出门上学步行时会
期刊
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了,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
期刊
【情境回溯】  一对父子坐在公交车上,往家的方向走。没过多时,那位父亲耐不住寂寞,张嘴要和儿子聊天。没想到那名少年却轻轻地“嘘”了一下,然后轻声说:“到家再说吧。”这时,那位父亲好像意會到什么,马上闭了嘴。事后,那位父亲逢人就说:“我家儿子懂事了,我也要注意自己的文明素养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那名少年的文明素养,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且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尊重他人,信守约定
期刊
夜晚,我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编辑老师寄来的《作文周刊》。橘黄色的灯光温柔地落在书桌上,笼罩着我,周围一片静谧,只有《作文周刊》上的文字悄悄地流淌着,流进我记忆的河里……  读小学时,当教师的父亲便给我订了一份《作文周刊》。那时的《作文周刊》长什么样子,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我仍清楚地记得,一看到穿绿制服的邮递员叔叔,骑着绿色的自行车驶向我们学校,我就欢天喜地——邮递员叔叔又给我送《作文周刊》来啦!
期刊
鲁迅的文章用词精彩,少有人及。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为了体现百草园之美,便借鸣蝉“长吟”的动作突出其声音之洪亮;写黄蜂用“伏”,突出其“肥胖”之状;写叫天子用“窜”,突出其速度之快;写油蛉、蟋蟀的鸣叫分别以“低唱”与“弹琴”修饰。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所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充满了童真童趣,表达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欣赏之情。而在写三味
期刊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拥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课文导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
期刊
。。曾有一床被褥把你与整天的疲惫隔绝;曾有一个拥抱赠给你勇气和力量;曾有一句话语将你从冰冷的沼泽中打捞上岸;曾有一本书紧贴你的胸膛,情怀流淌于心上……仿佛周围的空气都升温了,又不知从哪儿散发出静谧的气息。或许,那些依稀熟识的感觉可称之为“温暖”吧。①。。。。。。。。。。  。。。。。。。一。。。。。。。  。。某个冬日的下午,窗外白雪纷飞,从室内看去,一切尽是阴冷萧瑟的景象,连眼前的光也仿佛是灰色
期刊
每一次回首,都能有所发现。  ——题记   班上有一同学,名曰:郭锐一,开学时考了倒数第二,故被同学们戏称为“郭二”。  周五放学,总少不了郭二来上演一场喜剧。只见他把刚发下的卷子卷作话筒,深吸一口气,大喊:“同学们,下面有请沁阳二中郭主任讲话。”并且还随口喊了一句郭式英语,将手里的“话筒”一丢,用力鼓掌,直到把手拍到红肿方才停止。同学们齐刷刷的目光望向坐在最后一排的郭二。阳光从门口洒向教室,辉
期刊
1898年的绍兴,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满十里,十七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里读线装书。私塾先生们捻着胡须写小楷,临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书案上招蜂引蝶。读完《三字经》《千家文》,磨墨的书童们爬上树梢看闹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  古代会稽的私塾,红底青花的瓷器摆在案几上,雕花的窗棂,纯蓝色的细瓷花瓶,镶嵌玉石或描红着绿的笔筒里插着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笔。阳光透过洁白的素纸慢慢渗透到残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