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推理过程,促进知识理解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推理过程也可以促进知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推理过程,从而发展推理能力,并且促进知识理解:举例猜想验证,经历归纳推理;借助几何直观,经历类比推理;基于已有知识,经历演绎推理。
  关键词:数学推理;乘法分配律;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通过推理过程(建立知识联系)也可以促进知识理解(建构)。数学推理包括归纳、类比等以经验和直觉为依据的合情推理,以及以逻辑的规则为依据的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数学的探索发现(创新)能力。
  曹培英教授指出:“与合情推理被张扬并存的是,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尚待发掘的演绎推理。”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组等式,便归纳得出运算律,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其他推理方式检验(说明)。实际上,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推理过程,从而发展推理能力,并且促进知识理解(建构)。
  一、举例猜想验证,经历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例子推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个别事实得到一般结论的过程。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推理方式,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在归纳推理中,教师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例子有没有全面性和典型性,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关注有没有出现反例,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可靠。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猜想验证乘法分配律,从而经历归纳推理。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苏教版教材例题,引导学生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等式(6+4)×24=6×24+4×24。]
  师该式子有什么特点?等号两边有什么联系?
  生等号两边都有6、4、24,左边先算6与4的和,再算它与24的积;右边先分别算6与24、4与24的积,再算它们的和。
  师我们可以大致提炼出“三个数”“先加再乘”“先乘再加”的特点。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
  生两个数相加再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那一个数再相加。
  师好的。因为我们对式子的特征有了一点感觉,所以可以先猜想一般的结论。而如果我们对式子的特征没有感觉,则可以类似地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两边是否相等,看看式子相等时具有什么特征。有了猜想,下面要做什么?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
  生举例。
  师没错,还是举例。不管是猜想还是验证,都需要举例,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我们有四十几位同学,如果每人举一个例子,就有四十几个例子了。那就请大家根据刚才的猜想在作业纸上每人写一个例子,再看看两边是不是相等。开始吧!
  (学生举例。)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写出了三位数的例子,真好!当然,举例时除了考虑较大的数,还要考虑一些特殊的数,如0、1等。
  (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师我们举出了很多例子,还举出了一些比较特殊的例子,使例子具有了全面性和典型性;同时,我们没有发现反例。因此,可以初步说明猜想是正确的。其实,这个猜想就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代替数字写成算式是:(a+b)×c=a×c+b×c。
  二、借助几何直观,经历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过程。在数学中,数与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类比对象。看到抽象的数或式,要类比联想其几何意义,借助几何直观推理结论,进而理解意义。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两数相乘的几何意义,借助几何直观说明乘法分配律,从而经历类比推理。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说明乘法分配律成立吗?
  (学生思考。)
  师可以从几何意义的角度考虑:两个数相乘在几何图形中相当于求什么?
  生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什么样的长方形?
  生长和宽分别是这两个数的长方形。
  师很好!我们先来看乘法分配律的一个特殊情况,如(4+5)×3=4×3+5×3,它的左边相当于求什么?右边呢?畫出图形,看看左右两边相等吗?
  生(出示图1)左边的(4+5)×3算的是大长方形的面积;右边的4×3、5×3分别算的是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合起来也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师说得真好!其他例子都能放到长方形中说明吗?
  生能。
  师那一般情况(a+b)×c=a×c+b×c呢?(出示图2)我们一起来结合长方形的面积说一说。
  (学生指图说明。)
  三、基于已有知识,经历演绎推理
  由于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可靠),所以,数学研究特别重视演绎推理,从而追求结论的必然性(可靠)。这也是数学研究理性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虽然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高年段,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开展演绎推理,即从已有知识(结论)出发,依据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使学生走出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的合情推理的局限,更加严谨地思考问题。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乘法的意义以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推导乘法分配律,从而经历演绎推理。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们能不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更加严谨地推理得到乘法分配律?
  (学生思考。)
  师根据所学,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生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没错。这样,乘法就能变成加法。同时,我们还学过加法的两个运算律,是什么?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推理一下?还是先来看(4+5)×3=4×3+5×3这个特殊情况,它的左边(4+5)×3用乘法的意义能变成什么?
  生3个(4+5)相加。
  师(出示图3第一行)没错。继续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相同的加数放在一起,能变成什么?
  生3个4相加和3个5相加。
  师(出示图3第二行)好的。下面还可以用什么变成什么?
  生反过来用乘法的意义,变成4×3+5×3。
  师(出示图3第三行)非常好!这就变出了它的右边4×3+5×3。(指着图3)请你看图再想一想这个过程。如果不能理解,可以借助其中標注的圆点。
  (学生思考并理解。)
  师现在来看更一般的情况:如果这里的4和5用a和b来表示,那么可以怎么推理?
  (学生活动后,一位学生出示推理过程并解释。)
  师很好。现在可以看最一般的情况了:把这里的3也用c来表示。
  生我知道了!(出示图4)(a+b)×c就等于c个(a+b)相加,继续变队形,c个a排成一队,c个b也排成一队。看!就是a×c+b×c。
  师非常好!(指着图4)另外,从乘法交换律的角度看,(a+b)×c除了表示c个(a+b)相加,还能表示什么?
  生(a+b)个c相加。
  师很好!那么乘法分配律还可以怎样证明?
  (一位学生出示图5并解释。)
  (a+b)×c=c+c+…+c(a+b)个
  =(c+c+…+c)a个+(c+c+…+c)b个
  =a×c+b×c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是在整数范围内进行的,因为依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安排,此时(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尚未学习小数、分数的运算,也未学习负数。而在更大的范围(有理数乃至实数)内推理(尤其是演绎推理)乘法分配律,有一定的难度,未必适合小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做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张琴.在“过程”中推理[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5).
其他文献
摘要:为发挥命题的积极导向作用,逐步对小学数学期末调研测试卷进行微调。题型设置更趋合理,先后舍弃了判断题与纯计算题,填加了填空题的空格数量和坡度设计,增加了说理题和阅读理解题,将题型整合为选择、填空与解答三类。考查内容更为全面,强调知识内化,重视思维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期末调研;试题命制;知识内化;思维过程  每学期期末,学科研训员会统一命题供区域学校开展调研测试。为发挥命题的积极导向作用
期刊
摘要: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主题意义牵引英语语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与理解主题内容“并进”的过程。以主题意义牵引语篇教学,需要做到:逐层解读,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依托主题意义,定位语篇的教学目标;主题意义引领,整体推进语篇教学。  关键词:主题意义;语篇教学;整体教学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课程目标倡导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
期刊
【编者按】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劳动教育应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整合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提出了“劳动美化生活”的教育主张,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劳动的价值、掌握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
期刊
摘要:在“社会化学习”的课堂上,生成性资源不断涌现。其原因主要有:更充沛的交互时间,让大量观点因汇聚而涌现;多民主的交往环境,让深层理解因联结而涌现;开放性的交流话题,让多元想法因差异而涌现;群体性的学习评价,让更多智慧因共进而涌现。面对“涌现性的生成”,教师还需要及时跟进、引导。具体策略有:置顶核心问题,探寻数学本质;聚焦共性问题,挑战认知盲区;联结零散问题,完善认知结构;捕捉隐性错误,提升认知
期刊
摘要:“社会化学习”需要“相协商的目标”,来实现主体参与的补足和内容视角的拓展。“相协商的目标”是指,在教师初步设定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生个体及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进程中,对学习目标不断地进行理解确认、选择扩展、调整完善等。“相协商的目标”的实现路径包括——教学前设定:转换视角,适当留白;学程中协商:从确认、优化到定制;学科外突破:实现社会性素养的真实落地。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学习目标;相协商
期刊
摘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之前,通常都会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前概念”——与新概念相关的认识。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不完整或不全面理解,有些前概念是对新概念的错误理解,有些前概念是与新概念相近的正确的旧概念;此外,学生的前概念中很可能缺少对一些相关概念的认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别的前概念对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轻负高效”地展开教学。以《体积和容积》一课为例来说明。
期刊
摘要:基于自我领导力理论,借助自我领导力角色分工图、自我领导力分析图、劳动情感账户、目标达成检核表等支架,实施班本劳动教育。这一过程,不但巩固了自我领导力的7个习惯,而且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了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我领导力理论;支架  自我领导力理论源自美国的柯维博士,即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成为自我领导者,从而塑造、引
期刊
摘要:立足教学实践,提炼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目标统整、过程观照、评价跟进。具体而言,整体架构,“教材”与“整本书”嫁接;立体推进,“共读”与“自读”结合;手册随行,“过程”和“评价”联动。如此,给予整本书阅读教学更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目标统整;过程观照;评价跟进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对学生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校每周开设一节儿童阅读课,师生每月共读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儿歌内容浅显、篇幅短小、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借助儿歌教拼音,可用策略有:巧借儿歌“传要领”,识记发音;巧用儿歌“展形体”,辨别音形;巧用儿歌“讲细则”,明确规则;巧创儿歌“强记忆”,巩固新知。学生在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与汉语拼音相关的知识与技巧。  关键词:儿歌;拼音教学;发音;音形;规则  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工程活动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环节,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小小工程师》一课,以“制作铅笔加长器”作为工程项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工程师工作的不同环节,于活动中发展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迭代思维。  关键词:工程思维;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迭代思维;《小小工程师》  伴随“技术与工程”作为独立教学内容出现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小学科学教育愈加重视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