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民族团结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以及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等方面阐明了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坚持政治权利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增进文化认同等在民族团结方面的成就与经验。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增强“五个认同”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1原055原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方面做了深入思考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族团结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国家民族分裂必定积贫积弱,而民族团结则国家安定繁荣富强。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代,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联合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奋力抗击,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系列民族政策务实有效,推动56个民族互通互融、共同发展,建立了更加牢固稳定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越是统一、巩固,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就越是雄厚。”[2]从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脉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来看,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压舱石”。
(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国的56个民族犹如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的56个家庭成员。只有在民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团结、在外部与其他民族之间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的自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民族政策方面一直坚持民族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的历史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创造,各民族的自我发展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同时也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长足发展。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需求来看,自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也为各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三)民族团结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理性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成功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新的历史条件、世界形势和社会环境,对我国民族工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审视和考量。他指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实施扼制、西化、分化的图谋也在加剧,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3]29历史经验显示,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号大肆干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操纵舆论攻击发展中国家民族政策,其本质不过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它们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目的在于分裂中国、西化中国,让中国陷入内乱以获取利益。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深刻总结民族团结的成就与经验
(一)坚持政治权利平等,巩固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局面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现实,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充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丰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政治上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在经济上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迎来前所未有的發展格局。
一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治机关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不强制少数民族信教或不信教,不歧视信教或不信教的少数民族,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不能脱离发展空谈团结,只有各民族繁荣发展才能带来实现团结的物质基础。党的民族政策核心就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发展中互通互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团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4]6。
近年来,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相关部署,立足民族地区的生产实际,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脱贫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2018年,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奋发图强、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坚持持续改善民生,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一直是党中央最牵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69。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民生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民族地区“全面改薄”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广西为例,2017年广西共投入资金258.4亿元用于“全面改薄”。已开工面积1168.1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87.6%,竣工面积948.5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71%。其中“一校一本”“一校一图”规范学校建设、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奖先罚后的激励机制、建立“双千计划”、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等典型经验得到了全国“改薄办”的肯定。
二是医疗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医疗建设。广西医改机制体制日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至2018年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649个,基本实现常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签尽签。
三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青海省班玛县在开展民族工作中,紧紧依靠各民族群众,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文化交流,注重生态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民族经济问题,创新形成了“班玛经验”,为其他兄弟省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
(四)坚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5]1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在开展民族工作具体实践中注重民族文化交流,倡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方面,不断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加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通过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文艺巡演、民族民俗活动等方式,扩大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流,不断增进民族情感、共识和认同。另一方面,尊重民族差异,在保护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方面成效突出。全国29个省(区、市)建立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整理失散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达千万余种,结集出版10余万种,获得国家级别遗产项目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项目超过了45%。
三、科学把握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
(一)一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同时要强化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全过程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
二是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作出回答并切实加以解决,力争在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累,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是夯實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按照国家民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规范表彰活动的指导性文件,评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教育基地、示范单位,表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不断激发基层民族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四是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将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为党和国家储备好政治素质高的干部人才后备力量。
(二)一个目标: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3]47。只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同实现小康,才能真正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真正做到凝聚人心,从而巩固民族团结。
一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鼓励和支持,优化转移支付和多口支援体制机制,真正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输送“真金白银”。
二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力度,着力打通制约发展的道路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农业;加强培育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教育,改善文化水平;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和手段。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的使命担当,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以绣花的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加大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的投入,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在硬件方面,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在人口相對集中的乡镇建立幼儿园。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布局,针对交通条件落后的地区开设寄宿制学校,并给予寄宿制学生相应补助,满足偏远山区教育需求。在软件方面,抓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适当增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安排内地教师支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教材、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其民族语言和文化差异,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出发,走出一条符合少数民族教学实际的路子。
(三)一种意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五个认同”,并指出,“五个认同”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前提与根基,是中华民族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积极举措。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必须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自觉性,进一步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是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深刻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善于用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认同,增强各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真领会“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6],从精神层面构建各民族共有的家园。
三是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于一体,要深刻认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做好理解、珍视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各民族文化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用共同理想、信念和情感,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宣讲。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道理讲通、讲透、讲深,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从而坚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五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增强思想共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一面旗帜: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3]49,实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越多越深越全越频繁,民族关系越趋于良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越强大。
一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这个问题上,各族干部群众应该清晰、自信和坚定,不能因为极个别民族地区发生的民族隔阂问题而否定了民族团结的大局,不能因为极少数民族人员的极端事件而否定了民族政策的正确。全国各族人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的民族关系问题,各级各地的民族工作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多看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
二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科学系统谋划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善于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公益广告等新载体、新媒体为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注入新活力,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宗教问题,积极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基层民族工作干部这个关键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敏锐性和反应能力,增强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处置手段和途径,提升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树立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意识,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各民族群众依法办事,对于触犯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解决,做到以德服人、以法服众。
四是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把握好政策界限,防止扩大打击面。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阻碍民族团结“毒瘤”,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彻底铲除。在严厉打击过程中也应避免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不能把信教群众等同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避免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造成感情伤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27/c_1125049000.htm.
[2]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J].政治学研究,2015(4):19-30.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责任编辑:赵洪波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1原055原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方面做了深入思考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族团结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1]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国家民族分裂必定积贫积弱,而民族团结则国家安定繁荣富强。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代,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共产党联合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奋力抗击,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系列民族政策务实有效,推动56个民族互通互融、共同发展,建立了更加牢固稳定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越是统一、巩固,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就越是雄厚。”[2]从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脉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来看,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压舱石”。
(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国的56个民族犹如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的56个家庭成员。只有在民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团结、在外部与其他民族之间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的自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民族政策方面一直坚持民族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的历史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创造,各民族的自我发展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同时也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长足发展。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需求来看,自觉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也为各民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三)民族团结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理性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正走向“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成功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新的历史条件、世界形势和社会环境,对我国民族工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审视和考量。他指出:“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实施扼制、西化、分化的图谋也在加剧,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为复杂。”[3]29历史经验显示,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号大肆干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操纵舆论攻击发展中国家民族政策,其本质不过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它们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目的在于分裂中国、西化中国,让中国陷入内乱以获取利益。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深刻总结民族团结的成就与经验
(一)坚持政治权利平等,巩固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局面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现实,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充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丰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政治上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在经济上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迎来前所未有的發展格局。
一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治机关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不强制少数民族信教或不信教,不歧视信教或不信教的少数民族,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二)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不能脱离发展空谈团结,只有各民族繁荣发展才能带来实现团结的物质基础。党的民族政策核心就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发展中互通互融,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团结。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4]6。
近年来,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相关部署,立足民族地区的生产实际,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脱贫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2018年,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奋发图强、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坚持持续改善民生,改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民族地区民生问题一直是党中央最牵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69。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民生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民族地区“全面改薄”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广西为例,2017年广西共投入资金258.4亿元用于“全面改薄”。已开工面积1168.1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87.6%,竣工面积948.5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的71%。其中“一校一本”“一校一图”规范学校建设、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奖先罚后的激励机制、建立“双千计划”、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等典型经验得到了全国“改薄办”的肯定。
二是医疗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通过政策调控、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医疗建设。广西医改机制体制日益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至2018年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3649个,基本实现常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签尽签。
三是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青海省班玛县在开展民族工作中,紧紧依靠各民族群众,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文化交流,注重生态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民族经济问题,创新形成了“班玛经验”,为其他兄弟省份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
(四)坚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5]1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在开展民族工作具体实践中注重民族文化交流,倡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一方面,不断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加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通过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文艺巡演、民族民俗活动等方式,扩大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流,不断增进民族情感、共识和认同。另一方面,尊重民族差异,在保护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方面成效突出。全国29个省(区、市)建立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整理失散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达千万余种,结集出版10余万种,获得国家级别遗产项目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项目超过了45%。
三、科学把握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
(一)一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更加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同时要强化中国共产党对于民族工作全过程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
二是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作出回答并切实加以解决,力争在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累,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是夯實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按照国家民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规范表彰活动的指导性文件,评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教育基地、示范单位,表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不断激发基层民族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
四是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将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为党和国家储备好政治素质高的干部人才后备力量。
(二)一个目标: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3]47。只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同实现小康,才能真正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真正做到凝聚人心,从而巩固民族团结。
一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在项目审批核准、投资、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鼓励和支持,优化转移支付和多口支援体制机制,真正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输送“真金白银”。
二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力度,着力打通制约发展的道路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农业;加强培育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教育,改善文化水平;加强技术培训,提升致富能力和手段。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的使命担当,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以绣花的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是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加大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的投入,让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在硬件方面,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在人口相對集中的乡镇建立幼儿园。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布局,针对交通条件落后的地区开设寄宿制学校,并给予寄宿制学生相应补助,满足偏远山区教育需求。在软件方面,抓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适当增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安排内地教师支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教材、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其民族语言和文化差异,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出发,走出一条符合少数民族教学实际的路子。
(三)一种意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五个认同”,并指出,“五个认同”是各民族团结发展的前提与根基,是中华民族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积极举措。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必须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自觉性,进一步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一是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深刻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善于用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认同,增强各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真领会“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6],从精神层面构建各民族共有的家园。
三是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于一体,要深刻认识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做好理解、珍视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各民族文化继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用共同理想、信念和情感,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四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宣讲。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道理讲通、讲透、讲深,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从而坚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五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增强思想共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一面旗帜: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3]49,实现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越多越深越全越频繁,民族关系越趋于良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凝聚力越强大。
一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这个问题上,各族干部群众应该清晰、自信和坚定,不能因为极个别民族地区发生的民族隔阂问题而否定了民族团结的大局,不能因为极少数民族人员的极端事件而否定了民族政策的正确。全国各族人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的民族关系问题,各级各地的民族工作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多看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
二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科学系统谋划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工作理念、手段和方法,善于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公益广告等新载体、新媒体为传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注入新活力,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正确处理民族工作的宗教问题,积极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基层民族工作干部这个关键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敏锐性和反应能力,增强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处置手段和途径,提升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树立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意识,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各民族群众依法办事,对于触犯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解决,做到以德服人、以法服众。
四是坚决打击“三股势力”,把握好政策界限,防止扩大打击面。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阻碍民族团结“毒瘤”,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彻底铲除。在严厉打击过程中也应避免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不能把信教群众等同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避免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造成感情伤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27/c_1125049000.htm.
[2]周平.中华民族: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J].政治学研究,2015(4):19-30.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责任编辑:赵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