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文导入,重视朗读、写话的指导和训练,善于引导、激励,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才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方法;自读感知;质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的教材中,凭借数百篇文字优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有其感知与观察、理解与记忆、思维和想象以及注意过程的复杂心理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所以在阅读前,我们得给学生出示一段好的导语,或者设定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一睹方快的欲望。如:我在教《山中访友》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简短的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话音刚落,学生就大声的朗读起这篇文章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获取知识、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多听录音,体会语言艺术的音韵美、节奏美;在课堂朗读训练时,我常请几个学生朗读同一段话,然后进行评价,激励读得好的学生,鞭策读得不够好的学生;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此来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朗读兴趣慢慢培养起来。
在朗读训练时,我循序渐近,由易到难,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朗读要注意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要素,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通过指导朗读重点的段落和句子,把句子的主要意思与强调的词语联系起来,体会句子意义的不同,把句子的主要意思与强调的词语联系起来,体会句子意义的不同,从而抓住句子的重点。此外,我还经常在班中举行对话故事、朗读比赛等,把课文与课外活动配合起来,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放在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二、三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给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詹天佑是个对待工作工作一丝不苟,有杰出才能的爱国工程师。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了解了游览的顺序,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游记的文章时,应弄清按什么顺序游览的,抓住景物特点读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鲸》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鲸的外形特点和采用的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学习鲸的外形特点的方法自学其他段落,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鲸其他方面的特点。在引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采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其它种类的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感知
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例如,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但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这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这同时,我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的课文。有些学生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也理解了本文的意思。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五、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在学生质疑后,我鼓励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解决疑难:1、在读中解难。对一些较易理解的疑问,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2、在查中解疑。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或课外读物,了解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从而到达解疑的目的。3、在议中解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意见,共同在探讨中寻找答案。4、在问中解疑。鼓励学生向别人请教来解决问题。
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读练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那么你在写故乡的特产,尤其是写故乡的特产水果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我爱故乡的苹果》《我爱故乡的桃》等作文,效果相当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评价能蜜一般的粘住学生,磁一般的吸引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它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对实际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阅读教学;兴趣;方法;自读感知;质疑;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的教材中,凭借数百篇文字优美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有其感知与观察、理解与记忆、思维和想象以及注意过程的复杂心理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所以在阅读前,我们得给学生出示一段好的导语,或者设定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一睹方快的欲望。如:我在教《山中访友》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简短的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话音刚落,学生就大声的朗读起这篇文章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获取知识、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多听录音,体会语言艺术的音韵美、节奏美;在课堂朗读训练时,我常请几个学生朗读同一段话,然后进行评价,激励读得好的学生,鞭策读得不够好的学生;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此来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朗读兴趣慢慢培养起来。
在朗读训练时,我循序渐近,由易到难,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朗读要注意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要素,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通过指导朗读重点的段落和句子,把句子的主要意思与强调的词语联系起来,体会句子意义的不同,把句子的主要意思与强调的词语联系起来,体会句子意义的不同,从而抓住句子的重点。此外,我还经常在班中举行对话故事、朗读比赛等,把课文与课外活动配合起来,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放在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二、三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给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詹天佑是个对待工作工作一丝不苟,有杰出才能的爱国工程师。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弄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了解了游览的顺序,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游记的文章时,应弄清按什么顺序游览的,抓住景物特点读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鲸》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鲸的外形特点和采用的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学习鲸的外形特点的方法自学其他段落,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鲸其他方面的特点。在引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采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其它种类的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感知
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例如,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但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这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这同时,我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的课文。有些学生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也理解了本文的意思。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五、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由此引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扩展性阅读方法,进行直接的再造想象,进行延伸对比,进行开放式立体型、甚至是甄别对与错的思考,进行体现个人风格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研究性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引用、搜集、探索、批评、质疑……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见。
在学生质疑后,我鼓励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解决疑难:1、在读中解难。对一些较易理解的疑问,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2、在查中解疑。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或课外读物,了解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从而到达解疑的目的。3、在议中解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意见,共同在探讨中寻找答案。4、在问中解疑。鼓励学生向别人请教来解决问题。
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读练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那么你在写故乡的特产,尤其是写故乡的特产水果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我爱故乡的苹果》《我爱故乡的桃》等作文,效果相当好。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评价能蜜一般的粘住学生,磁一般的吸引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它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对实际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